中国探月——自“造”鹊桥,从望月到揽月
在我国民间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每年的七月初七,伴随着繁星烁烁,笼罩在一层神秘光芒中的银河上空会形成一座由千万只鹊鸟组成的桥梁,横跨相隔遥远的银河,当鹊桥上折射出道道亮光时,桥的两端会出现一对苦情人——牛栏织女,他们终年不得相见,唯有在七月初七拥有相会的资格。
牛郎织女跨越千难万险才有一年一相会,他们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恰逢七夕佳节,另一个爱情故事较之却丝毫不遑多让,谈来令人潸然。
跨越天际的爱恋
——空悲切!
中国人对月球的爱恋心思,早在数千年前便可窥见并有所记录,我们耳闻能熟的“月食”之说便是其中最好的证据,甚至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时时可见对月球的种种想象,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都是关于月球的经典故事,这些代代相传、朗朗上口的神话故事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月球的渴望和期盼。
但若说牛郎和织女的相爱不为天界所容,那么从中国人对月球一望生情,再望难忘的那一刻起,便注定是一场“断人肠”的千古绝恋。但谁也阻止不了一个热血青年追求真爱的脚步。
从望月到揽月
——自造“鹊桥”,一解相思苦
从1993年开始,863的课题“中国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被正式立项,中国探月计划从此迈出实质性步伐。在经过多次研究报告分析后,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并命名为“嫦娥工程”,自此中国开始了自造“鹊桥”之路。
目前,中国已完成了探月工程的“绕、落、回”,后续还有“建、勘、研”。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中国人和月球的会面之日也不再是天方夜谭。
十年苦“画”
只为一现佳人容颜
2022年5月,中国科学家团队宣布完成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这张图以中国嫦娥工程数据为基础,兼融国际上其他月球探测数据和研究成果,耗费十年之久方才面世。今年2月,这项研究入选贵州省2022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2012年前后,经过“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的探测与研究积累,我国逐渐具备了开展月球全月地质图编研的条件和基础,也为这十年“画像”提供了条件。
月球地质图系统表达了月壳表面地层、构造、岩性和年代学等方面的综合地质信息,反映了月球岩浆作用、撞击事件、火山活动等演化过程。在新编制的月球地质图中,基于对月球动力学演化过程的认识更新了月球地质年表,采用“三宙六纪”的划分方案将月面历史分为三个宙——冥月宙、古月宙和新月宙。该地质图表达的要素主要包括:12341个撞击坑、81个撞击盆地、17种岩石类型、14类构造等,综合表达了月球地质和演化信息。
为了更加准确规范的描绘出佳人形貌,地质图的大多数内容都由人工一笔一画,细致勾勒出佳人的音容笑貌,团队甚至就色彩搭配问题咨询中央美术学院,只为让画卷中的佳人更加“生动美丽”。
2022年11月,月球与深空探测特别会议在海口召开。与会专家表示,嫦娥六号任务计划于2025年前后在文昌发射。近日,中国航天也发布新计划。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公开向社会发布:“2030年之前,中国人的脚印,肯定会踏在月球上去!”
当皎洁的月亮升上天空,淡白的月光如柔纱般铺满大地,月球也在诉说着她对我们的爱意。
月球虽神秘而遥远,但满怀一腔诚挚爱意的中国人,通过不断探索追寻,也正在一步步争取实现与月球的浪漫会面。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 | 卓映紫
设计 | 卓映紫
审核 | 刘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