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免业绩下滑 免税店行业竞争加剧

本报记者 钟楚涵 蒋政 上海报道

近日,中国中免发布前三季度业绩,营收和净利均出现下滑。中国中免方面表示,2024年前三季度,在国内消费增长放缓、消费意愿不足的大环境下,公司经营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对于业绩下滑的具体原因以及企业目前发展情况,《中国经营报》记者向中国中免邮箱发送了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没有收到回复。

连锁经营专家李维华向记者表示:“中国中免的下滑有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的原因。外在原因是整体消费环境的变化,同时在渠道上,随着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的发展,抖音、快手等兴趣电商的出现,以及线下山姆会员店的发展,这些平台在价格、方便程度等方面并不比中免差。内在原因是企业自身的经营,选品、服务、营销、店铺选址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免税店的销售。”

业绩承压

近日,中国中免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中国中免实现营收430.2亿元,同比下降-15.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19亿元,同比下滑24.72%。其中,第三季度中国中免实现营收117.56亿元,同比下滑21.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6亿元,同比下滑52.53%。

中国中免202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拥有中国完整的免税零售渠道和优质的市场资源,在全国30 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柬埔寨等地设立了涵盖机场、机上、边境、外轮供应、客运站、火车站、外交人员、邮轮和市内九大类型的约200家免税店,覆盖超过100个城市。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中国中免在国内免税市场的市占率达到86%,属于行业龙头。

对于中国中免业绩下滑,艾媒咨询CEO张毅向记者指出:“首先,对于海南离岛市场业务,在疫情期间消费者无法出境的情况下,确实有独家生意,但是很显然在当下这种优势已经不再存在。其次,出境游恢复导致大量的消费者出国消费,这使疫情期间的免税市场份额有所分流。再次,在目前的线上电商渠道,消费者几乎可以买到任何自己想买的商品,这对于免税店的分流也是非常明显的。最后,根据我的观察,客观来说,免税店商品的价格差异化并不是很明显,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讲,能够作为平替的国产商品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消费者购买国外大牌商品的欲望在降低。”

记者注意到,在离岛免税业务方面,根据中国中免2024年半年报,三亚市内免税店、海口免税城公司、海免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19.86亿元、30.43亿元、20.02亿元。

中国中免在2024年半年报中指出,今年上半年,海南离岛免税市场销售承压。根据海口海关统计数据,2024年1—6月,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84.6亿元,同比下降29.9%;免税购物人数336.1万人次,同比下降10%。

而在此之前,中国中免曾经重点布局过海南免税业务。中国中免2024年半年报显示,2019年,中国中免全资子公司中免投资公司投资128.6亿元用于海口国际免税城项目建设。2021年,中国中免全资孙公司中免(海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6.9亿元用于三亚国际免税城一期2号地项目(暂定名)建设。2024年2月,随着项目的开发推进,为进一步提高项目的综合竞争力,综合考虑项目产品定位、市场条件及实际推进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后,又对该项目追加投资10.7亿元。

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中免在海南省拥有6家离岛免税店,包括免税商业综合体——海口国际免税城和三亚国际免税城。

对于离岛免税目前面临的挑战,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向记者指出:“离岛免税的价值在于疫情期间,消费者出境不方便,而海南免税在一些进口化妆品等产品上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之前的业绩确实比较火爆。另外,在商品方面,离岛免税店的产品中,除了进口化妆品之外,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是有价值周期的。这些产品在刚上市的时候很火,但是一旦过季可能打两折都没人买。当这些产品在免税店里的时候,同款商品可能在奥莱中已经在打折卖了,但免税店还是按照全新的价格卖,此时这些商品哪怕免税了对于消费者来说依然是缺乏吸引力的。之所以免税店没有像奥莱那样降价,是因为对于免税店的供应链体系来说,进货价高同时周转率又低,价格很难便宜下来。因此,离岛免税有相当多的商品是不具备价格竞争力的。”

口岸、市内免税业务具备空间

目前,出入境旅游市场正在加速恢复。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2024年1—6月份,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查验出入境人员2.87亿人次,同比增长70.9%,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3%。

在此背景下,中国中免在与机场免税相关业务上有所增长。中国中免在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快报公告中表示,报告期内,受益于免签国家范围持续扩容、过境免签政策不断优化和国际客运航班量的持续增加,公司出入境免税门店销售实现大幅增长。其中北京机场(含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免税门店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40%,上海机场(含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免税门店收入同比增长近60%。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增强畅销商品供应,拓宽商品边界,前三季度共引进香化、奢侈品、食品百货、烟酒等各类商品品牌165个,其中国产品牌数量占比超过40%,实现了良好的销售增量,增强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市内免税业务方面,相关政策正在利好这方面业务。10月1日,《市内免税店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对于相关免税群体以及免税额度均有所放宽。

中国中免在与投资者互动时表示:“根据《关于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24〕19号),目前在北京、上海、青岛、厦门、大连、三亚开设的6家市内免税店可以在10月1日起直接按照新的政策运营。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港中旅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运营的哈尔滨外汇商品免税店,以及公司参股49%的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有限公司经营的12家免税店,都属于外汇免税店,将在政策实施后的3个月内全部转成市内免税店。对于其他8个城市,公司将积极争取市内免税业务经营权。”

在整体市场方面,李维华告诉记者,免税行业的未来市场会越来越大、不断增长,而且随着市场增长,免税店的数量、免税的渠道越来越多,整个免税行业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同时,山姆会员店、COSTCO等渠道也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具备价格竞争力的进口商品,会员店业态的发展也增加了免税店业态的压力。

除此之外,随着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电商平台购买到想买的商品。同时,相较于实体店,电商平台没有房租、线下人力成本,以及品牌可以直接通过电商平台向消费者销售商品,在提供的商品价格上可以更加具备优势。因此电商的不断发展也正在分割免税店原本的市场份额。

对于中国中免来说,张毅认为,在优势上,中国中免相对来讲在市场地位和垄断性资源上具有优势,同时在网点布局和流量上具有优势,具有强大的供应链和采购能力,在客户资源上有比较大的积累。而其劣势还是在于大环境,在国货越来越好的情况下,国人对于海外品牌的热衷性并没有那么强,其次,在出境游逐步恢复的情况下,中国中免会面临挑战。

“在免税店业态的业务中,口岸免税店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供应链以及价格上。口岸免税业务是中国中免的优势,应该继续将这块业务做大做强,提升这块业务的核心价值即价格竞争力的优势。实际上,消费者是否购买,看的就是产品和价格,免税店如果价格更便宜,消费者就愿意购买。”赖阳表示。

连锁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也向记者表示,看好免税店在中国的长期发展趋势。“中国中免作为行业龙头是具有优势的。虽然目前来讲受短期的整体市场环境影响,业绩面临压力,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境内、境外旅游的发展,整体免税店行业的发展空间依然会很大。”文志宏指出。

(编辑:于海霞 审核:厉林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