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对朝鲜半岛局势及韩国政治的观察(金中燮)
韩国外交部长官朴振26日在韩国釜山,与到访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大陆外长王毅举行会谈。(路透)
在迎来韩中建交30周年之际,韩中关系也面临建交以来最恶劣的情况。韩国政府在中美竞争的国际格局当中,基于自身的战略安全考量而选择偏向美国仍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历史问题。朝鲜以文在寅政府纵容民间团体在南北朝鲜边境地区散发反共传单为由,炸毁南北共同联络事务所,成为一个代表进步阵营怀柔朝鲜政策完全失败的象征性事件;文在寅政府的「均衡外交」无法持续,在中美之间的战略选择中逐渐偏向美国一边。2021年5月文在寅访美时发表的韩美首脑会谈共同声明中提到「双方确认维持台湾海峡和平稳定的重要性」,首次提及台湾问题,可以说是韩国政策转向的一个重要指标。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虽然是国际实务,但却总是在国内成为政治斗争的手段而造成更重大的伤害,这一点有经历过的人们应该都还记忆犹新。而韩国尹锡悦政府上台一年后的一些言论或举措,都让人感受到这种强调意识形态对立态度的相关论述或举措,已经超越了反共的意识形态争论,更远而涉及如何解释韩国立国法统的问题;现在尹锡悦政府去挑动这敏感的神经,可以预见将会在韩国国内掀起不小的震荡。文章内容如下:
一、暴起暴落的韩中关系
2022年是韩中两国建交30周年,所谓三十而立,原本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但由于各种原因,两国是在双边关系陷入谷底时迎接这一具有意义的时刻,故而虽然各界也有举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但似乎都未能大幅扭转尴尬的两国关系。2023年上半年,又出现一些不利于两国关系的事件,可以说双边关系大致停留在庆祝建交30周年时的水平。也因此,现在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两国建交的30年,仍然具有时效性。
自1992年建交以来,韩中关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通商方面,中国在建交后约10年左右即取代了美日,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及投资对像国。人员交流也从建交初期的13万人在顶峰时期达到1200万人次,增加近100倍;两国分别有数十万国民居住在对方国家,并形成聚居的社区。也因此,两国外交关系的称号也从1994年的「友好合作关系」、1998年的「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到2008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获得提升。
但从2016年围绕驻韩美军部署萨德(THAAD:高空导弹防御系统)的问题,两国矛盾开始深化,随着中国采取一系列的反制措施,韩中关系也急剧转变为最坏的状况。根据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的调查,2017年韩国民众的对中国的「好感度」首次低于日本,考虑到韩国对日本的特殊历史感情,这可谓是破天荒。文在寅总统上台后,虽然试图「封印」萨德问题,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两国之间的交流仍然未能恢复。之后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所有人员交流活动几乎冻结。期间韩国经历了政权更替,尹锡悦总统上台后则重新将萨德「正常化」,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为正式部署做准备。
如上所述,在迎来韩中建交30周年之际,韩中关系也面临建交以来最恶劣的情况。韩中关系为何会如此暴起暴落?从时间顺序来看,萨德部署问题所造成的矛盾是最直接的导火线。虽然在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层面,也都可以窥见双方在许多问题上的认知差距所导致的摩擦正在逐渐发酵,但韩国政府在中美竞争的国际格局当中,基于自身的战略安全考量而选择偏向美国仍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历史问题。为了了解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必要先回顾一下两国建交的历史背景。
二、韩中关系与南北关系的纠缠
谈到中韩关系,都会提到两国地理相邻,文化相亲,历史上关系密切云云。这当然是没有错的,但是这种密切关系在19世纪末已然中断。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基本上就丧失了对于朝鲜(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帝国)的影响力。直到二战结束时美苏分别托管半岛南北,继而韩战爆发之后,中国才再次积极介入半岛的问题。不过这也仅限于北边,南边的韩国则是从韩战结束之后,基本上与中国大陆处于断绝的状态。这种情况即使在美国与中国于1970年代实现关系正常化之后也未发生改变,因为对韩国而言,军事安全上最大的威胁是朝鲜,而且即使中苏交恶,中国仍然是朝鲜最重要的后盾。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与苏联相继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改善与西方的关系,韩国也趁此良机,推出所谓「北方政策」,与共产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当然也包括在内。这其中当然有各种考量因素,但最重要的当然是为了在与朝鲜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韩中建交之时,韩国最主要的政策目标就是给朝鲜造成压力,让它走上谈判桌。经贸、社会文化等层面交流的爆发式增长其实都是附带的成果。
一般认为,这种国际压力反而促使朝鲜开发核武,并发展成核武危机,持续二十余年。可以说,韩中建交30年之中,朝鲜核问题就始终一直纠缠着双边关系,至今仍然如此。
韩国的政坛依据对朝鲜、对美国的态度或立场,可以大致分为「保守」与「进步」两大阵营(虽然不是很精确):「保守」派重视韩美同盟关系并对朝鲜持敌视立场,「进步」派则试图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对朝鲜持怀柔对话的立场。韩中建交30年间,韩国经历了六任总统(依序为金泳三-金大中-卢武铉-李明博-朴槿惠-文在寅),保守(金泳三、李明博、朴槿惠)与进步(金大中、卢武铉、文在寅)刚好各半。很碰巧的,进步派的三位总统都有与朝鲜领导人举行峰会,而保守派三位皆无。这当中虽然有很多其他因素发生作用,但仍然可以窥见韩国历届政府的大致倾向。另外,「进步」派政府在联合国讨论朝鲜人权问题时投弃权票,也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韩国政府对于朝鲜的态度又与韩美关系密切相关,「进步」阵营执政时期除了积极怀柔朝鲜之外,或多或少都会推动减少甚至撤离驻韩美军的协商,而「保守」政府则会试图回归韩美同盟的轨道。
韩中建交后的大部分期间,韩国政府与朝鲜的关系及对美国的态度并未对韩中关系造成太直接的影响。南北朝鲜之间以及韩美之间的关系起伏不定,韩国每逢朝鲜有核试验或试射导弹等动作时都会呼吁中国发挥影响力,即使没有什么效果,也没有影响韩中之间的经贸以及人员交流的蓬勃发展。韩中关系大致仍然维持「安美经中」的基调。
三、韩日大和解与新冷战格局的确立
在进入21世纪约10年左右之际,世界格局出现了重大的变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国力相对衰退,中国迅速崛起,自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霸权转移」已然成为国际政治学界的主要议题,中美关系也逐渐转向明显的对立和竞争。随着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中美关系跨越了临界点,迈入全面战略竞争时代。
文在寅属于「进步」阵营,但他就任韩国总统的时刻正值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展开全面遏制政策的时期,这种中美战略竞争给韩国带来了莫大的压力。文在寅上任之初,即表示要在中美之间采取「均衡外交」政策,希望能够在中美之间保持战略模糊,避免选边站,一开始,似乎取得不少成效。文在寅政府对萨德问题提出「三不」政策,并与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或QUAD保持距离,避免刺激中国。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也与金正恩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半岛的局势似乎出现转机。但特朗普与金正恩的会面没有达成任何成果,双方关系又回到从前,文在寅多次居中协调无果;朝鲜对文在寅政府也不抱希望,南北关系也随之恶化。朝鲜以文在寅政府纵容民间团体在南北朝鲜边境地区散发反共传单为由,炸毁南北共同联络事务所,成为一个代表进步阵营怀柔朝鲜政策完全失败的象征性事件。来自国内保守阵营的政治攻击接踵而来,朝鲜又不断进行试射导弹等挑衅,致使文在寅政府的「均衡外交」无法持续,在中美之间的战略选择中逐渐偏向美国一边。
于是,2021年5月文在寅访美时发表的韩美首脑会谈共同声明中提到「双方确认维持台湾海峡和平稳定的重要性」,首次提及台湾问题。由于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因此建交30年来,历届韩国政府都未曾在外交场合触及此议题,上述表态的出现可以说是韩国政策转向的一个重要指标。
2022年保守阵营的尹锡悦成为韩国新任总统。在总统竞选期间,他即批评前任文在寅的外交政策太过向中国倾斜,提出要向美方靠拢的政见,例如主张将韩美同盟的合作内容从军事扩张至经济、科技、供应链、公共卫生等领域,将同盟合作的范围扩张至半岛以外地区,积极推进加入Quad等。上任之后,尹政府也确实加紧脚步,实践竞选公约,而第一个重大外交事件就是对日本的和解政策。
众所周知,韩国与日本都与美国有军事同盟关系,因此在美国对朝鲜与中国的围堵战略上至关重要,但由于历史问题,韩日关系一直都不甚融洽,这也一直是美国在构筑东北亚战略时深感头痛的问题。文在寅政府时期,2018年10月韩国大法院判决日本政府应对日本殖民时期强制征用劳工的受害者做出赔偿,韩日关系急速恶化。11月文在寅政府宣布解散朴槿惠政府时期达成协议而设立的慰安妇问题「和解治愈财团」,推翻了前任政府的承诺,日本政府认为这与征用劳工赔偿问题一样属于不遵守双方协议的行为,于是对韩国展开一系列的报复措施,包括:对半导体制造最为核心的三项原材料采取出口限制强化措施,修改《出口贸易管理条例》,将韩国排除在享有便利通关手续的「白名单」之外。文在寅政府也不甘示弱,宣布终止韩日军事信息保护协议(GSOMIA),并也将日本排除在韩国的贸易通关「白名单」之外。
尹锡悦政府上台后立即采取积极主动态度来解决韩日之间僵局,一般认为这是为了配合美国的亚太战略。2023年3月初尹锡悦政府宣布将以第三方代为赔偿的形式来解决二战日本征用劳工受害者的赔偿问题,不再追究韩国法院所判决的日本企业的赔偿责任。具体而言,由韩国政府设立「日本帝国主义强制动员受害者支援财团」筹措资金,代替被告日本企业向原告支付2018年韩国大法院判处的赔偿金,赔偿金则由1965年《韩日请求权协定》的获益方浦项制铁等韩国企业捐赠。这项决定也立即获得日本的积极回应,尹锡悦在几天后出访日本,这是韩日之间时隔12年首次成行的元首国事访问,可谓是意义重大。之后,在排放福岛核污染水的问题上,尹锡悦政府也展现出默认的态度,虽然在国内也有指责,但却为更进一步提升与美国的关系做好了准备。因为解决与日本的争端、与日本更紧密地合作一直是美国对韩国的基本要求。韩日关系破冰之后,韩美日三角可以说已水到渠成,最终由美国总统拜登邀请两国元首来到戴维营举行峰会宣告形成。
就在戴维营峰会不久前的7月27日是韩战签署《停战协定》70周年的日子,朝鲜举行阅兵作为纪念活动,中国、俄罗斯都派遣高级官员参加。由于俄罗斯派遣的是国防部长因而格外受到外界关注,因为这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首次访问朝鲜的俄罗斯国防部长。外媒大多认为这是中国-俄罗斯-朝鲜加强军事合作的征兆,世界进入了新冷战云云。紧接着召开的韩美日戴维营峰会,更是落实了此一观察。虽然各方都不承认在进行围堵或对抗,并指责对方才是在搞小圈子、新冷战,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东亚地区早已进入了新冷战。
四、重新解释历史,唤起冷战记忆
如果说东亚在进行新冷战,那当然是指韩-美-日与中-俄-朝鲜对峙的格局,但看到此一架构,明眼人马上就会发现,这不就是六方会谈的组合吗?的确如此。也就是说,其实在韩半岛冷战从未结束,即便世界其他地区从1990年代开始已经进入后冷战,围绕着韩半岛的冷战格局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衹不过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的一段期间里,国际体系成为由美国独霸的单极格局,因而让世人产生冷战已经结束的错觉。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独霸的地位不再,世界进入所谓G2格局,同时在欧洲,俄罗斯对于北约东扩做出强烈反应(2014年合并克里米亚,2022年「入侵」乌克兰),促使美国重新调整其全球战略。在亚太地区,美国积极推动「印太战略」、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QUAD)、美英澳军事同盟(AUKUS)以及刚刚形成的韩美日三边机制等一系列对话合作机制,试图建立一个类似集体安全的框架。可以说,又回到了冷战时期的围堵模式。
既然形势已经如此,当事各方也在话语上开始唤起冷战时期的记忆。例如,中国政府重新使用「抗美援朝战争」一词来指称韩战。「抗美援朝」这一用语曾经在1950-60年代是重要的政治宣传工具,但在中美关系交好、联手对抗苏联之后,几乎不再使用。但随着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中国又重新唤起「抗美援朝」的记忆,在2020年庆祝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在纪念大会上,习近平赞颂抗美援朝战争是「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2021年由陈凯歌、徐克等名导执导的大片《长津湖》在中国上映,创下最高票房纪录。「长津湖」是韩战时期中国志愿军与美军激战的场所,双方都伤亡惨重,但可想而知电影《长津湖》当然会把这场战役描绘成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对此,美国似乎没有什么反应,但韩国的尹锡悦总统却出面为美国出口气。他在今年四月访美并在国会发表演说时,提到「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突破12万中共军的包围,取得了奇迹般的战果」。中国对此大为不满,并表示「恃强凌弱、逆行倒施、扩张侵略,必将碰得头破血流」,直指韩美。
关于韩战的是非对错、谁胜谁负等历史评价问题,由于事涉敏感,且对于解决当前问题毫无帮助,因此不论是南北之间,或者是韩中之间进行对话是都有默契地避谈此一话题。绝大部分韩国民众在看到上述新闻时,第一个反应会是:长津湖是啥?现在重提这些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历史,其目的自然是为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以作为冷战对立的基础。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虽然是国际实务,但却总是在国内成为政治斗争的手段而造成更重大的伤害,这一点有经历过的人们应该都还记忆犹新。而韩国尹锡悦政府上台一年后的一些言论或举措,都让人感受到这种强调意识形态对立的态度,一方面重新诠释历史,一方面扣帽子恫吓持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士。在2023年的光复节(8月15日,脱离日本统治纪念日)演说中,尹锡悦总统对于日本的殖民侵略历史只字不提,并强调现在的日本是共享自由价值的伙伴,却指出韩国国内「盲目追从共产主义、极权主义的反国家势力在煽动操纵舆论,搅乱社会秩序」;「他们伪装成民主运动者、人权运动者、进步主义者进行卑劣的煽动与破坏」,但「政府不会屈服」。这种反共论述令人瞠目结舌,仿佛回到上世纪军事独裁政府时期。此外,现政府主张大韩民国建国于1948年、宣布要将韩国陆军军官学校内的洪范图铜像换成白善烨(洪范图是抗日游击队将领,有苏联背景,白善烨则有「满洲国」军官经历,在韩战期间立下战功)等等论述或举措,已经超越了反共的意识形态争论,更远而涉及如何解释韩国立国法统的问题。这些争议虽然不能说是尘封已久,但至少不是国内政治的主要议题;现在尹锡悦政府去挑动这敏感的神经,可以预见将会在韩国国内掀起不小的震荡。
总之,尹锡悦政府的这一系列动作,可以说是都在配合著韩美日关系更加紧密的进程,短期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有趣的是,韩美日戴维营峰会时,强调要设置机制让协议「不可逆转」,可见各方也都知道,如果政权更替,这些协议都有可能化为泡影。韩国的国会议员选举在即,选举结果或许可以作为判断尹锡悦政府的外交政策能够持续多久的参考,我们且拭目以待。
(作者为韩国济州大学教授)
(本文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原刊于中评社刊发、中评智库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