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出版专书《研下知疫》 探索疫情之下人文百态

中研院收录院内20位人文社会领域学者所撰写的19篇科普专文,发行《研下知疫:COVID-19的人文社会省思》实体专书,探索并反思疫情的社会文化面向。(中研院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新冠疫情影响社会层面严峻,中研院收录院内20位人文社会领域学者所撰写的19篇科普专文,发行《研下知疫:COVID-19的人文社会省思》实体专书,论析疫情之下的人权、政府公权力及对宗教仪式冲击等方面,探索并反思疫情的社会文化面向,也盼在抗疫期间为社会增添更多知识能量。

中研院院长廖俊智表示,这本著作展现中研院内人文学者积极回应社会需求,短短几个月间撰写相关主题的文章,从不同视角来理解并反思疫情的社会文化面向。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康豹表示,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他便发起「COVID-19人文社会科学短期研究小额补助计划」,号召院内20位人文社会学者,发挥学术专长,例如针对疫情进行数据分析、问卷调查;针砭时事、反省法规;或从文学及历史中得到启发等。

康豹指出,新冠肺炎或其他疾疫不只是一种疾病,也是社会问题,学者们意图借由历史与当代对话,以古鉴今,据此回应COVID-19对全世界的冲击,以及今日台湾所面临的挑战,以累积面对下次疾疫的资源。

在著作当中,收录了中研院社会所副研究员蔡友月所收集28位临床医护人员的口述史与生命史,叙述第一线医护人员如何面对新冠肺炎的污名、心理压力、医疗系统感染的风险,以及病毒传播的死亡威胁。也包含社会所助研究员曾凡慈以〈「防疫破口」还是「无名英雄」?〉一文,呈现居家检疫者及家人所面临的严格挑战。

至于政府在防疫中的权力界限应如何界定?法治与人权之间的界线应如何拿捏?中研院法律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李建良更是透过「数位足迹」,探究数位防疫和人权之间的平衡。欧美所副研究员何之行则探讨科技防疫在「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权衡拉锯。政治所副研究员吴文钦于2020年12月针对台湾民众进行网路民调,发现疫情讯息的透明程度,会影响民众对政府防疫政策的评价。

历史研究则为《研下知疫》的重头戏之一,过去各个时期如何面对疾疫来袭,共有7篇专文分论。史语所助研究员巫毓荃、台史所副研究员顾雅文与张隆志,不约而同以1918至1920年的西班牙流感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日治时期政府的防疫对策,及其在台湾成的公卫危机与社会影响。

史语所研究员李尚仁的〈排外与传染恐惧:19世纪在中国的两场麻风调查〉,则聚焦于英国医学界对「麻风是否为传染病」所进行的研究与辩论。近史所研究员雷祥麟亦透过此波流感疫情及1910至1911年的满洲鼠疫,追溯防疫口罩的「反复」诞生,以及台美口罩文化差异的历史线索。

文学反映人生,表现人性,从疫情也看到人性的脆弱与坚强。欧美所特聘研究员单德兴以〈瘟疫的文学再现与生命反思〉一文,分析西方不同时代、地域与语文的文学家,如何把人置于瘟疫的严苛情境,刻划芸芸众生在疾疫中的各种不同回应。文哲所研究员刘苑如则带领读者穿越千年,返观中国中古时期的疫病故事。

宗教信仰与仪式是疫情中抚慰人心的重要力量,康豹将王爷信仰与西方相关现象做比较,并分析过去在疾疫流行时,迎王祭典、暗访、绕境等宗教活动的开放程度,对于宗教活动与防疫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带来不同层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