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会:消费新生

主持嘉宾:

世联行首席技术官 黎振伟

对话嘉宾:

欧派国际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刘平军

BeautyChoice董事长 王恺

阿那亚首席品牌官 田海成

嵩霖商业上海A.F.A项目总经理 梁炜骅

海昌海洋公园IP商业管理公司总经理 夏巍

鑫苑商业总裁 蔡文艳

黎振伟:本轮研讨围绕着“消费新生”这个话题来谈,之前很多商家都谈到商业、金融,今天最终回到商业,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给大家分享几个数字,为什么今天商业这么重要?

今年6月,国家六部委发布了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当中最大的亮点明确的是在餐饮、文旅、购物等6大消费领域、17个重点场景拉动消费。2023年我国最终的小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2.5%,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第一大动力。同时我们又看到另外一个数字,2024年1月《财富》时代发布文章,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各行业生产力创造及就业贡献Top10行业占比达到了87.96%,平均增长贡献率达到17.5%。同时进入两档Top7的产业,第一位的不是房地产,而是零售批发,第二位是租赁商务服务,房地产排第7,科技排第5,信息排第6,制造业排第9,可见我们的商业是如此重要。所以今后观点论坛应该把这个作为重头。

但是我们的商业非常难做,今天大家看到我们的行业内卷等等都在冲击着行业,国家着急,商家也着急。那么怎么突破?

今天的第一位嘉宾是欧派奢侈品供应链的董事长刘总,刘总是一个性情中人,您的观点很特别,听了您的发言,我马上改变一下对您的问题。您很强调商业本质,我们今天如何从商业的本质来看商业品牌,来看线上与线下商业的融合,而不是互卷?最后就是如何让我们的商业论坛办得更好?

刘平军:这是一个很痛苦的问题,因为我经历过,所谓的新零售讲了快10年了,新零售的本质是线上线下的融合,我们做新零售的探索,前前后后有7年,真正的转型有2年。我认为最大的痛苦是人的融合、思维的融合。我们从线上做到线下,我们也碰到线下做到线上的,往往是一拨线上的人加上一拨线下的人,两者的融合是最痛苦的事情。

我们花了2000多万把总部从北京搬到杭州,就是为了找到一批做线下经营的人加入到公司的血液。做KPI考核的时候,线下的人讲坪效、毛利率、周转率、售前。做线上的人在讲客户到店数量、留存、拉新、转化、复购、客户价值,有不同思维的碰撞,甚至是对抗,但是现在线上线下是没有办法分开的。

之前我在一次行业探讨的时候讲过,中国传统的零售基本上用两个字概括,买和卖,把货买回来再卖出去。但是线上的认不是这么想的,他们想把它倒过来,我们原来做电商的时候,我不买货,先把货卖出去,收到别人的钱之后再去进货。我听过很多线下的企业说在做新零售,我只要看一件事情就知道他是真新零售还是伪新零售,就是看他有没有数字供应链的能力,如果这个能力都没有,我觉得是空中楼阁。

在线上和线下的竞和关系方面,我觉得没有竞争,永远只有融合,也只有这一条出路,才能重塑。现在中国互联网环境、软件、硬件应该是全世界最好的,任何做线下的都离不开,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最快的本身就是找到一拨线上的人,充分融合进去,才能有0到1的基本的开始。

黎振伟:那我们怎么看品牌的问题呢?品牌和流量往往是矛盾的,您是做奢侈品的,如果流量大了,这个品牌能做得好吗?您刚刚又谈到了奢侈品要做到极致的性价比,怎么去做到呢?

刘平军:刚才也有人在微信上问我这个问题,我们在低能级的地方也可以开店,我们做1到6折的价格销售,现在我们的平均客单价做到1750元,比有些国产品牌还便宜。

品牌无非有两种,产品品牌和渠道品牌,我不是做产品品牌的,我只是渠道品牌,我要的是消费的流量。我们在打造的是一个渠道连锁品牌,我要流量的传播。

刚才有一位嘉宾谈到他们在做港人北上的服务,现在我们是反过来的,我们进到香港去,香港消费的应该、软件还在内地15年前的阶段,我们反倒用线上线下+折扣的形式,把人货场全部搬到线上,反倒我们在香港获得了一些小的成功,这也是线上线下融合的红利。

黎振伟:谢谢刘总,希望您也能打进县域。今后也建议观点商业论坛多邀请您这样的商家来进行探讨。

第二个是请问王总,您也是学互联网的,对数字化应用有很深的认识,您也认为数字化是新零售的基础,也是提高效率的东西,特别是您已经打造了150多家线下门店。作为互联网精英,在做线下门店的时候,您怎么实现它的融合?特别是我感觉到大家最关注的一点,王总的产品在线上和线下的价格跟品质竟然做到一致,这一点真的不容易,您给大家分享一下。

王恺:我是学计算机的,是做程序员出身的,2017年我们创了现在这个品牌。说数字化其实是数字化运营,运营在前,数字化在后。单纯的数字化没有价值,单纯的供应链也没有价值,一定要把运营、培训、服务、供应链全部串起来,然后再叠加客户分析等等,才有那么一点价值。

我们做自是化妆品零售,我非常认同刘总说的极致性价比,在化妆品里面有极致性价比的产品,比如说名品,它就是极致性价比,大家都知道海蓝之迷、SK2、雅诗兰黛。但是针对国潮品牌,它们在线上销售,我们最大的任务和价值是把它放到客户面前,让他们去尝试、去体验,还有针对那些情绪类的商品,是让客户更多用视觉、嗅觉和触觉来感知。如何用这些不同特性的东西,最终和数字化结合,这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的纽带是我们的BA(美丽顾问),也就是导购,他来承接知识、品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就称之为数字化运营。

最后导致的是一件什么事?我们会发现在每个商场,客户的客群都是有差异化的,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品类里面。因为每一个商场的客户都是周边几公里特性客群的聚合,有人可能喜欢要非常好的东西,有人喜欢性价比高的东西,这些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通过解决方式一个一个解决之后,我们发现开出的店的坪效还不错。我们最近开完深圳的首店,然后开了广州店、太原店,我们发现都是同行的1倍甚至更多的业绩在今年这么难的时候,我们开了至少30个店,明年计划开店40个左右。当然我们的店不大,大概200平米左右,不像刘总的店开到700平米,那个投入比较大一点,我们150平米到200平米的店型,相对来说会比较快速找到适合的地方开店。

我认为数字化最终是为了我们战略定位的工具,它仅仅是工具,核心是怎么用,这件事情其实是我创业大概4年以后才理解的。因为要让一个程序员去理解这件事情是很痛苦的,我们往往会觉得,技术为王。但是我们会发现技术最后还是一个辅助项,你真正的怎么认知到这件事情是最关键的,然后再通过有效的工具去加速你的动作,可能带来的价值会更大一点。

黎振伟:大家可以在网上搜搜王总的文章,他这方面也有很多的论述。您既做线上又做线下,现在您的成交里面,线上和线下的占比大概多少?

王恺:我们的线上包含饿了么、美团、抖音即时零售、小程序,包括我们的导购,其实他们都是工具。应该这么讲这件事情,整个零售业态的发展,线上也好,线下也好,它都是渠道,只是这些客户在哪儿。

比如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看抖音、小红书,他们在那里,他也会到线下来,他们只是在这上面去交流。我们通过各种地方的渠道去接触到客户,服务客户,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原来线上很快,因为原来流量便宜。现在线下不一定比线上贵,所以整个体系大家都在融合到一个平均线上,现在品牌方也线上线下融合,这件事情大家已经一起完成了。

黎振伟:相信你们是很多商家和商圈欢迎的,因为你们既懂线上又懂线下,还开了那么多店,希望你们给做商场的开发商能够提供更多好的建议,如何线上线下融合,这样就解决了我们很多的问题。

第三位是来自阿那亚的首席品牌官田海成先生,我们刚刚在博鳌论坛上也一起进行了探讨,只是当天没有今天的人多。阿那亚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我们知道文旅地产又是很惨的,它非刚需,需要投资运营,而且需要多产业融合,同时还很强调差异性。我的问题是,阿那亚无疑是最成功的文旅项目,那您认为阿那亚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做对了什么,没做什么?接下来阿那亚的品牌跟规模能否同步发展?现在很多人来学习阿那亚,你对这些学习者有什么建议,现在也有很多人来找你,是不是找你你就会去呢?

田海成: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来这里聊聊商业这件事。确实阿那亚曾经是一个旅游地产,近10年来,我们做对了一些事,从一个旅游地产变成了一个生活方式品牌,现在又变成了一个文化平台,汇聚了很多的活动、文化艺术资源,以及一些商业品牌聚集在这里。

一定要说这个事是怎么来的,我觉得就像刚才主持人说的,旅游地产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并没有谁真的会因为旅游去购置那个地产。所以阿那亚10年前就非常真切地遇到了今天房地产商遇到的所有问题,那就是在这个大周期变革的时候,房子不好卖,整个市场陷入萧条,在10年前阿那亚就遇到了,所以也倒逼着我们开始反向思考,什么才是文旅地产应该面对的事,答案就像今天一样,我们做的是生活方式,而不单单是地产+商业这样的文旅项目,所以在阿那亚今天看到的融合态、商业聚集、文化艺术内容,把它解构开来,它并不是一个一个单点,它是一套我们所理解的中国人应该拥有的美好生活的系统。

简单来说分为三类,一类就是跟度假、居住、物质有关的,包含了房子,以及房子之外的那些食堂系统,我们做了10个食堂,留人先留胃,可以吃出家的感觉,还有市集系统,我们的酒吧带来的度假的体验,甚至包含小镇的电影院、各种各样的买手店、剧场,它构筑了一个高品质的日常。阿那亚并不是一个景区,它是一个社区,等于说把很多美好生活的要素提纯在这1平方公里之内,在这个小镇中,让你有一个完整的、高品质的、超脱于城市又反差于城市的日常体验。

第二,仅仅有物质层面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度假产品,它应该有更高维度的东西,比如情感连接的属性,我们觉得中国人最珍贵的就是人际关系、林立关系,在都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它慢慢的荡然无存了,我们试图通过这个小镇找回那种亲密关系,所以在阿那亚打造了很多公共空间,比如曾经网红的孤独图书馆、海边的礼堂,让大家能聚集在一起,基于这些空间和服务,诞生了大量的社群,里面有大量的邻里关系产生,不光是社区的聚会、活动,还有居民公约等等,建立起大家的情感体验。

第三,现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要求越来越足,尤其是年轻人的觉醒,他们对文化、艺术这些美的东西的体验变成了刚需,所以阿那亚导入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内容,每年有上千场活动,小到居民的戏剧、时尚的活动,大到戏剧节、音乐节,甚至是电影节、文学节,我觉得精神产品是我们提供的一个相对高维度的产品,综合来看这些度假的、物质的、情感的、精神的、生活的系统,搭载着我们的商业和配套,形成了一套目前来说较为完整的生活方式。

所以一定要说阿那亚做了什么,我觉得就是做了生活,并不是某个单点的盈利,这里可能有很多的店,很多的商业,但是并不是单点的盈利,而是构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

如果说阿那亚没做什么,我觉得应该是没做和我们价值观相违背的事。因为阿那亚这些年越来越摸索到确实打中了时代的脉搏,过去那些年房地产都是消费主义,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慢慢发现周期在变化,以价值观、体验为驱动的多元化生活方式时代慢慢来临,就像经常有人借用日本第四代消费所说的,那些小确幸的、温暖人心的,平价的、优雅的品牌开始崛起,这是未来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所以阿那亚提出的价值观是有品质的俭朴、有节制的丰盛,希望人们回归这些常识,回归这些本真。在阿那亚我们看到这些简洁优美的设计,选择的商业品牌,以及我们打造的温暖人心的配套,食堂、社群生活等等,都是试图让人们回归到一种很本真的状态。

所以阿那亚做的所有事,都是跟这个价值观相结合的,没有做的就是这个品牌很克制,没有跟我们的价值观违和,人是同频相聚的,也是因为这样的价值观,吸附了一群认可阿那亚的人,在一起共创这个品牌,这是价值观有关的部分。

阿那亚到现在从商业上来讲还不能算是一个模式,因为运营这件事情特别手工活,虽然现在各地都在试图引进这个品牌,但是我们并没有用模式化输出的方式去打造北戴河阿那亚,更多的是因地制宜,看看这个品牌能在当地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这是阿那亚目前干的事。比如我们在山里开发的几个项目,它就不是那么特别以欢乐之道、年轻人的热闹为主,它更加有点隐居、避世的感觉,我们在北京、广州目前开发的项目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并不是在别的地方复制阿那亚,我们更多是向当地学习,我们试图用阿那亚这套审美、理念、视角,试图在跟当地的文化产生一些结合和碰撞,我们在广州的阿那亚,我叫它南方周末,它并不是只给广州人,我希望给北方人一个温暖的南方。阿那亚目前为止基本上大多数的客户还是在北京,因为这并不是一个景区,它是一个社区化的东西,有一群阿那亚人为之倾注了感情,所以它跟一般的商业和景区不一样,它是一个社区的行为,目前这个社区主要在北方,所以我们在广州打造一个面向他们的产品,同时我们在崇礼等等地方也有一些项目,都在展开不同的阿那亚的生活。

作为文旅项目,模式化是必须的,某些开发的逻辑、运营的根本是需要模式化的,但是作为文旅,本身也是需要百花齐放的,不同的城市文化、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开发者本身的那些想法、情怀或者是意志力,构成了这种独特的个性,才是文旅的基因的根本,所以我觉得不是一个复制模式,而是我们一起探索的事。

黎振伟:谢谢田总,刘总谈了商业的本质,田总又谈了文旅的本质,您谈的几点非常好。从您的观点里面,也给商业地产有一个很好的启发,从地产品牌到生活方式的品牌,最后到文化的品牌,可能今天大家都要往这边去做。

第四位嘉宾是梁炜骅先生,他是资深的商业地产专家,他做过很多大公司的商业老总,也善于跟不同品牌合作,尤其他关注到艺术与商业结合的趋势,他认为商业活动的引入能够为商业空间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能促进商业地产的创新与活化,他领导下的上海A.F.A项目已经开业,在项目的运营方面具有较高的示范意义,有望成为上海文化、艺术消费的新地标。

目前我们看到人们对艺术的消费还是不高的,很多都是作为活动来呈现,它不能产生收益,艺术的运营又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和投入,艺术和商业应该怎么更好地结合,做到既有场景又能够带动消费,并能够让商家跟消费者相互融合、适应,其中的难度和奥秘在哪里?

梁炜骅:很感谢观点的邀请,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点我们在做的事情。

刚才主持人的问题确实是立意比较高的,我更想从我自己做的身边的事情来分享一下不一样的商业视角。

为什么讲商业视角?因为我是一个零售的老兵,大学毕业开始就做这个行业,超市、百货公司、购物中心,然后到顾问公司,进入戴德梁行,再到开发公司,这一路走来从来没离开过这个行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接手了一个在上海的老项目,很多上海的朋友其实是知道的,就是原来的红坊,之前也运营得很好,做了十几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红坊在关闭的时候,里面有17间画廊,这些画廊到现在很多仍然活跃在上海的主要的艺术交易市场上,除了画廊之外,还有很多创意文化公司的办公场地,包括野兽派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这样一个老的文化创意园区,我们从2019年开始接手做它的改造,历经了漫长的拆迁、改造,再到建设的时候又遇到了疫情。今年我们把当中一个老的厂房完全打开了,这部分主要是用于文化、艺术、展览等等功能。是原来的一个上钢十厂的冷轧车间,是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说说文化艺术的内容怎么和商业结合,这是今天主持人比较关心,想让我跟大家分享的,其实经验很有限,更多的是实践的困扰、泪水和汗水。

我先说一下项目的名字,有一点点拗口,有三个字母要连读,A.F.A,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是基于我们的经营理念,它是两句话构成的,第一句话是“artforlife”,第二句话是“ArtforAll”。抛开生活谈艺术没有意义,我们想做的事情都是想让大家能够生活得更美好,阿那亚已经是一个精神层面的存在,而我们是在老城区里面想做大家的生活好的伙伴,好的邻居。所以我们这个不是阳春白雪的,不是一定要只服务于少数的专业工作者的,而是要面对更多的大众,面对更多的市民。另外它不是单一的,它是多元的,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在海外做一些时尚秀,包括做一些演出。我们也和美国的涂鸦艺术博物馆正在合作一场涂鸦艺术展,它也是比较偏潮流的,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我们做的事情比较多元,做这么多事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实际内容能够有更大的引流。虽然我现在希望通过这样的内容去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我们,在这里标准化程度很高,可以让大家在这里感受到日常可能感受不到的,但是绝对是你生活所需要的氛围。

除了艺术和商业的结合,包括和办公楼、产业发展的结合,我们现在也在做很多的尝试,也希望有机会大家能到项目上一起去看一看、坐一坐。

黎振伟:谢谢梁总,从品味提升品质,可能也是一种做法。这个项目的改造,有很多的经验值得分享。

下一位嘉宾是来自海昌海洋公园的夏总,海昌海洋公园创办于2002年,已经在香港上市10年,连续获得中国文旅20强,排名一直在除央企之外的前列。您的企业这20年来走过了早期积累,上市快速扩张,后来到轻资产转型,现在又做出海战略的探索,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地产企业、文旅企业都非常关注的。我也在关注你们公司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的变化,你们公司如何在品牌和规模中调整变化?而这种变化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我们这种项目一般都是重资产,如果没有地产的支撑是很难做的,你们在过程中不断地变化,这个主动与被动是怎么做的。另外就是你们作为旅游的项目,如何在品牌特色的丰富度上不断提高?因为你们现在也做轻资产输出,这里面就需要更多的IP,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夏巍:感谢主持人,感谢观点的邀请。之前我一直是作为商业地产的老兵来参加这个论坛,今年换了一个身份,作为文旅行业的新兵来参加这个论坛。因为有相对扎实的商业从业经验,所以作为文商旅结合这个当下比较热的话题,我还是相对有一点发言权。

海昌海洋公园是亚洲最大的海洋公园连锁开发商和运营商,本身海昌还是一个很强调文旅运营基本功的企业,所以并没有在这次文旅地产的大行业波折中有任何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从园区开发开始,到园区的自持运营,再到园区的IP赋能,走出了一条海洋公园与国际化IP相结合,相对成熟的产品模型和落地方式,未来会在北京通州的环球影程旁边项目,以及宁波等等地方,会有更多国际IP相融合的乐园落地。

在国内除了迪士尼和环球之外,海昌是唯一一个拥有多个国际IP与海洋乐园相结合运营案例的企业,今年我们在战略上还是要着重扩大IP在行业中的占比,包括IP服务的范围,原来是由IP来赋能文旅,今年我们也把IP独立公司化,未来会考虑到基于IP做很多与商业相结合的点,很多商业的同行这两天在上海参加了名创的发布会,在招商阶段可能会面临着很多品牌的压力,名创作为IP商品领域为数不多的几个寡头之一,在明年有大量的开店计划,意味着在购物中心传统业态结构中,IP类商品占比在逐渐提升,也会影响很多商业招商布局的理念。

真正的国际IP的商品端现在是一个非常大的红海,参与门槛比较低,进入企业比较多,甲方也是在同类中做一个选择。IP持续运营是一个门槛,海昌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路,在未来会有很多国际IP的主题店和主力店落地,弥补目前整个商业系统和文旅产业中缺乏内容更新、缺乏不同量级IP赋能的窘境。

关于轻重资产的问题,未来我们还是会注重平衡的,本身重资产的项目,受制于大环境的影响,我们也会调整战略部署,轻重资产相结合的这条路,在文旅行业中是相对平衡的路径,特别是对于在持有的重资产项目中,有成熟运营的案例和成功的运营经验,对于未来的轻资产扩张才是一个基石和基础能力的保障,未来也希望海昌在过去多年文旅行业运营的经验和跟IP相结合的系统性的方法论,包括新IP的主力店和主题店的面世,也会给文旅行业和商业地产行业从业者带来一些新的选择和不一样的选择。

黎振伟:您觉得中国的IP跟国际的IP差别在哪里?两者能否融合?

夏巍:最近也跟好多领导在探讨关于国内IP养成的路径问题,在我们服务过的一些国际IP里面,比如航海王有25年,Kellokitty有50年,龙珠大概40年,有一个相对漫长的历程。中国很多IP与国际IP的差距其实不在年限上,比如我们的美猴王,它都超过了之前的一些国际IP的年限,但是在IP形象、环境、综合化的运营,以及IP持续的更新和内容的延展上,可能还停留在一定的时代之中,并没有全方位的向下去做。这我是能看得到的。在相对的文化积淀之后,在IP的落地形式创新上,目前突破的还是相对少,或者起码从IP的产品端来看突破是少的,当然我们也会跟国内知名的IP合作,尝试在产品端和大家能够落地体验到的产品形态上有一些创新合作。

黎振伟:还是要回到国际化的融合。最后一位嘉宾是来自鑫苑商业的蔡文艳总,我们这一轮的嘉宾都是民企,很难得,应该给大家掌声,到现在依然能活在市场上真的不容易。

鑫苑商业是一家香港上市的公司,它的母公司鑫苑集团是1997年成立的,在房地产行业有长期丰富的经验,也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房地产公司。

因为您来自商业运营公司,我关注到蔡总的观点很强调新零售要顺势、要迎势、要找势,特别强调商业从业者要关注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线上渠道要聚合线下产品等等,您跟传统的地产人有很大的差别,您的企业做这样的转型也非常不容易,因为很多开发商从传统转型过来是很难的。您觉得你们企业有这样的专门,根本在哪里,或者你们转变的成效在哪里?

蔡文艳: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有一句话想说,等了很久终于等到现在,我想这句话跟大家的心声都一样,我争取在这一轮回答过程中能够画一个句号,如果出意外的话,画一个感叹号也好。

确实我们是一家传统的房地产公司,这家房地产公司在整体的战略规划上,我认为会有一些前瞻性。其实我们是从2020年左右就开始重组了集团体系内的各职能。刚才有一个老总说,他到现在还直属于房地产集团总部,我们从2020年就分离出来,将物业、商业、科技、多元经营组建为鑫苑服务,这是港股上市公司,在那一刻起,我们把资产和资产运营就分离了。在4年之后,房地产受到一定打击的时候,我也看到今天有好几位发言的嘉宾,提到房地产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的,唯恐避之不及。我觉得如果提前战略规划,这时候我们是可以反哺地产的。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对商业的模型有了重新认识,对商业的经营服务有全周期的模式。房地产有一个很好的资源,就是我们的业主,从业主购房开始到入住,到后期的服务,再到经营,这就是我的流量入口,这个入口我是完全可以独揽的。原来我们更多的是服务,现在可以更多的是经营。纵向来说,人货场我们进行了重组,业主就是我的消费者,周边几公里范围内的业主是我外溢型的客户。对我来说,人的方面有了组成范围,货的方面,商家的加盟是可以满足需求的,社区商业的特色就是高频、刚需,业主对这一块也是很有归属感的。再加上我们还有科技赋能,鑫苑在很早就开始了技术开发,我们有元宇宙技术,还有我们的很多其他平台,可以做到人居空间整体的融合,在商业经营的过程当中,我们反倒没有那么大的困难,地产还可以对我们有所依赖,我们的业主在被服务的过程中,也对经营进行赋能提升。

我们的商业是几大模块的重组,重组焕发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动力,这也是重组的意义。回到商业来说,今天蔡秘书长说到,11月4号政府会有倾向性的消费刺激政策,我也关注到了这个信息,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我还是挺感触的,有一个大家讨论的问题,10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够不够?这10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大家有不同的声音,一种说是消费补贴,一种是扩大投资。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需要考虑商业需求的本身。现在说新消费,它是相应的,供给和需求都是新的。其实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在看到供给,我们的新要围绕着需求来展开。

我有一个小小的案例,在今年国庆期间有一家宠物馆推出宠物寄养的服务,同时它针对VVVIP的小宠物,推出7000到8000元的培训课程。我当时就说这个培训跟人类好像不是特别一样,我们可以有很多种语言,它们有什么语言呢?后来我发现,这个培训是让它变成主人喜欢的宠物。不同的主人有不同的宠物,不同的宠物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宠物都要服务他的主人,如果主人打七八千块钱培养一个自己想要的宠物,这是他们特别想要的。

还有一点,现在有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现在可以替代很多简单的工作,甚至有人说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为大众服务,现在人工智能可以扫地、炒菜,甚至给主人按摩。我们未来也可以对宠物培训一下,如果它可以扫地、按摩,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反正都是非人类,有竞争才会有性价比,如果机器人跟宠物之间未来为主人服务竞争一下,我倒觉得这个性价比对人类是有意义的。

现在我们提到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质,鑫苑商业在里面用数字决策,提高效能,同时我们也将数字作为消费生态的打造和对于消费需求的打造。

现在很多的商业是会员制,我们是家庭制,所有的业主都在我们的大屏上有明显的画像,从业主的年龄增长、职业的变化,我们已经形成了医疗体系、教育体系等等很多不同的体系。鑫苑非常乐意跟大家分享我们的科技赋能及数据驱动,未来希望跟大家有更好的合作。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但是拿着新地图我们可以找到新大陆,并且可以扬帆启航。

黎振伟:中国的经济发展真的要转型了,我们要回到消费,回到物业的经营、服务,它也是过去40年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两个行业。

时间很晚了,我也不总结了,感谢大家坚持到最后,希望我们明年的商业年会更加精彩,同时也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参加,我们这个行业非常重要,我们的就业主要还是要靠民营企业,所以希望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