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1/潘政琮:「学生运动员」必须先是学生才是运动员
▲长年旅居美国的潘政琮,观察到东西方在培养学生运动员方面的教育方式,已经有了显著的差异。(图/记者潘姿吟摄)
记者潘姿吟/采访报导
巴黎奥运落幕后,媒体争相追逐运动明星,借势吸引眼球;即便无法直接采访本人,也不惜以侧写方式描绘选手风采。然而,在这场媒体狂欢中,我认为有个更值得探讨的话题:在这个以成功为尊的时代,长期征战赛场的顶尖运动员,如何在胜负之间保持心理平衡?我试着约访潘政琮聊聊。有趣的是,面对媒体一向低调的「小潘」,爽快答应,甚至准备的访纲都没有过问。
长年旅居美国的潘政琮,难得回台湾一趟。他与另一半林盈君(Michelle)坐在我面前,侃侃而谈。
多年来在美国的求学过程和职业生涯,赋予了潘政琮一种跨文化的洞察力。这些经历使他能以独特的视角,理解家乡台湾,尤其是对运动教育方面,他的观察与思考,格外深刻。
就像是,台湾家长已开始意识到,让孩子学运动的好处!
▲潘政琮在华盛顿大学就读期间,夺得8座大学高尔夫冠军;且在2020年东京奥运获得男子高尔夫铜牌,成为台湾及亚洲首位奥运高尔夫男子奖牌得主。(图/潘政琮提供)
学业与运动谁优先? 小潘解读学生运动员的真谛
谈到「学生运动员」的定义,小潘以过来人的身份笃定地回答:「顾名思义,学生的身份是首要,其次才是运动员!」话语中,直接凸显了他对于理解优先顺序、权衡轻重缓急这些能力的重视。
这也是小潘的亲身经验。回顾了自己在美国的求学经历,他说:「美国大学的规范非常严格,即使你是一名优秀的选手,如果连续两个学期的学业成绩不合格,就无法再参加比赛,甚至无法参加训练。每一个学生运动员都必须在运动和学业之间找到平衡。」
从这一点来看,东西方在培养学生运动员方面的教育方式,已经有了显著的差异。
Michelle补充说,「高尔夫球是所有运动项目中缺课时间最多的,一年比赛多达25天。因为要到处比赛,所以常常需要在旅馆考试、在飞机上写功课。近年来,有些学校对出席率的要求更加严格,甚至听说有些学校规定只要缺课3次,就完全没有补课的机会。」
▲潘政琮在15岁时只身前往美国,一路努力到获得华盛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完成学业。(图/潘政琮提供)
跨出舒适圈 突破语言障碍走向世界舞台
不过,小潘刚到美国的时候,英文并不好,「真的!只会讲2个字,Yes跟No!不夸张。」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完全是台湾的教育,就不需要我多讲。」他点到为止。
为了兼顾打球与升学,小潘先读了1年语言学校。他回忆那段艰难的日子:「前面1~2个月,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话,然后,老师会一直Push我回答问题。很辛苦,有时候听懂、有时候没听懂。我还记得有一次写150个字的英文小作业,写了3~4个小时。」因为他在追进度,所以自己逼得自己必须要进步很快。
人生地不熟又语言不通,我好奇问小潘:「既然知道会这么苦,为什么当时你还是决定跨出舒适圈?为什么会觉得出国是唯一的机会?」
小潘深思片刻,然后回答:「因为我觉得,走出台湾真的很难!」
▲2014年仁川亚运,潘政琮在一天内夺得男子个人与团体赛两面金牌,创台湾高尔夫历史新高。(图/中华奥会提供)▼潘政琮对于长荣集团已故创办人张荣发先生的支持始终铭记在心,尤其坚持完成大学教育的叮咛,如今他终于明白其中的深意。(图/潘政琮提供)
贵人张荣发 成就小潘的美国梦与人生转折
当年,15岁的潘政琮赢得亚运银牌后,迎来了人生的转捩点。美国IMG Academy提供奖学金,而长荣基金会则赞助他的美国高中学费。
「有时候这种机会是一次性的,如果没有把握住,以后就不会再有了。」回忆起这段经历,他解释,「那时候我14、15岁,如果再晚一点的话,困难度会变得更高。因为去的时间愈晚,学习语言和适应环境的速度就会变慢,很容易就会适应不良。」
长荣集团已故创办人张荣发先生在见到小潘时,第一个反应就是:「你必须要读大学。」张荣发还告诉他:「除了专业以外,你必须要有生活的技能,要会思考、要能判断。」这份支持成为小潘的后盾,让他能到美国读高中、参加比赛与训练,最终获得华盛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完成学业。
▲潘政琮、林盈君夫妻携手,为台湾高球创下历史。(图/潘政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