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盛松成: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美联储今年以来持续激进加息,对全球产生外溢影响,全球货币政策呈现收紧趋势,一些国家跟随加息,中国货币宽松面临外部掣肘。

“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CLF50)启动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成立15周年圆桌会议”期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对抑制本国通胀有一定效果,但效果比较有限。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会有一定影响,但中美经济周期并不同步,我国坚持“以我为主”的独立的货币政策,较好地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

今年年内第二次降准已经落地,而LPR也已多次下降,人民银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

不过,近来LPR“按兵不动”。11月21日最新公布的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自8月LPR实现非对称下调后,近几月LPR均维持不变。

盛松成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未来LPR没有下降的空间。“政策利率(如OMO利率、MLF利率)持续下调的可能性不大,但近期央行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56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

盛松成认为,货币政策目标多元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特征,预计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介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作用的工具,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资金激励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盛松成认为,在外部冲击引发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助于从供给端应对疫情冲击。同时,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支持经济薄弱环节、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了激励机制,把央行的资金与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特定行业的信贷投放挂钩,发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从而支持了经济薄弱环节(如小微企业)和最需要发展的领域,比如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另一方面,央行也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投放了基础货币,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总量政策(如降息、全面降准)往往具有更强的信号效应,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往往更有助于兼顾内外平衡,同时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盛松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