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疫情改变创作模式 编舞家樊怡君打造舞蹈「瓶中信」

旅欧编舞家樊怡君将和观众分享她的最新编舞作品《BARDO》,运用影像和舞蹈说故事。(樊怡君提供)

旅欧编舞家樊怡君作品《BARDO》,运用影像和舞蹈说故事,演出现场在荒废的发电厂。(樊怡君提供)

疫情改变创作模式,除了在线上演出,还有更多可能。旅欧编舞家樊怡君集结世界各地舞蹈创作者,运用影像、线上、实体演出等不同呈现方式,并透过线上及现场播放和观众沟通互动,推出「TANZAHOi台湾瓶中信」展览,本周末登场。

樊怡君长年旅居德国汉堡,这次的展览是2021年「TANZAHOi国际舞蹈与舞蹈电影艺术节」的再延伸活动,她表示,科技、影像与线上展演,都是在疫情之前就有的事情,但是疫情下,让这些表现方式更活跃,「在封城或无法现场演出时,艺术家透过线上的方式做转换,同时可以迅速地和各地艺术家合作,虽然创作过程很艰辛,但是透过数位展演,更可以和不同地方的人交流。」

樊怡君毕业于汉堡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毕业后创办TANZAOHAi舞蹈与舞蹈电影节,同时也是台湾伊舞集的成员之一,她是台北人,出生于1987年,在台就读中正高中时,参与德国公视来台拍摄计划,因缘际会下到德国念书,并试着透过影像记录舞蹈表演,发展新的创作语言。

樊怡君表示,「影像能带给观众不同的看舞方式,同时又可以带领舞蹈的语言拓展开来。」这次在台湾她也将和观众分享她的最新作品《BARDO》,作品名称是梵文「中阴」的意思,内容描述日月光大藏伏师透过梦修与年轻早逝的师弟僧侣多杰,在中阴界灵魂相遇。哥哥除了规劝弟弟勿在中阴界流连,却也因此呈现弟弟对于人间的留恋与不舍。

樊怡君表示,这部作品在国外演出时,现场仅有80名观众,同时还有线上观看直播的观众,「我安排了一位摄影师,透过摄影角度,担任哥哥角色,以一个镜头视角作为一名角色,照顾不在现场的观众,而现场观众则是会从投影串起不同角度,理解这个故事。」

此外,也由于演出场地在荒废的发电厂,加上演出时下着雨,现场还漏水,樊怡君表示,有观众反映,像是真的亲临弟弟在中阴的现场,「有一种超乎现实,但却又是现实的概念,这种无法预料的感觉,观众感觉很深刻。」展览将于2月18日至20日在台北湿地Venue五楼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