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定期存款「逼疯」银行
作者 | 董云峰 来源 | 零壹财经专栏
曾经的“小甜甜”,如今越看越像“牛夫人”。
过去很长时间里,基于存款立行的理念,商业银行普遍对定期存款趋之若鹜。因为,这意味着低成本的稳定负债来源,以及可控的流动性风险。
然而,随着高增长时代远去,长期降息通道开启,原有的经营逻辑面临重构。
01
此一时,彼一时。
幸福来的太快,烦恼也是。以前嫌期限太短,现在嫌期限太长;以前担心不稳定,现在担心过于稳定。
以至于,一些银行的存款利率出现了倒挂,期限越久,利率越低。
原因无它,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的预期越来越强烈。储户也不傻,拿出债券市场狂买30年期国债的热情,活期转定期,短期转长期,3年、5年就是一把梭。
哪怕存款利率接连下调,也挡不住储户对定期存款的狂热。毕竟,当下很难有更好的确定性投资了。
对银行来说,本来期待存款利率下调降低净息差压力,然后发现活期转定期太猛,导致平均付息率降不下来,甚至还更高了。
诚然,一些银行通过定期存款置换前些年的高息协议存款、结构性存款,尝到了一波红利,但红利有限,吃不了多久。
根子还是在资产端。除非贷款利率能够触底回升,否则存款定期化对净息差的负面影响,将被进一步放大并且固化。
02
翻看近期的上市银行财报,存款尤其零售存款的快速定期化,已经让银行压力山大。
工商银行:去年定期存款增加4.18万亿元,增长27.6%;活期存款减少6,171亿元,下降4.4%。其中,零售定期存款10.48万亿元,同比增加1.93万亿元,占比从28.6%上升到31.3%。
农业银行:客户存款余额28.9万亿元,从期限结构上看,活期存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5.6个百分点至42.9%。去年末,零售定期存款10.44万亿元,新增超过2万亿元,占比从34.2%提升到36.7%。
建设银行:客户储蓄意愿增强,定期化趋势持续显现,境内定期存款14.70万亿元,同比增长21.25%,占比上升4.85个百分点至55.01%。其中,零售定期存款9.31万亿元,同比增加1.65万亿元,占比从30.64%上升到33.68%。
中国银行:中国银行零售定期存款6.66万亿元,同比增加1.28万亿元,占比从26.65%上升到29.09%。
交通银行:客户存款余额8.55万亿元,定期存款占比63.90%,较上年末上升1.52个百分点。财报提到,银行存款延续定期化、长期化趋势,存款定价的下降并未导致整体负债成本等量下行。
招商银行:2023年,活期存款日均余额占客户存款日均余额的比例为57.08%,同比下降4.55个百分点。去年末,招行零售定期存款1.67万亿元,同比增加5445亿元,占比从14.87%上升到20.42%。
中信银行:公司定期存款逆势下降、公司活期存款逆势增长,推动净息差整体跑赢大市。不过,零售存款定期化同样存在,去年末零售定期存款1.13万亿元,同比增1826亿元,占比从18.3%上升到20.6%
平安银行:去年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显著低于同业,年末吸收存款本金余额3.4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受到的冲击相对比较小。平安银行零售存款的定期化趋势比较明显,占比提升2.7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与平安银行类似,去年末存款余额4.09万亿元,同比增长4.53%,扩表速度低于同业平均,负债成本增幅微小。零售定期存款在全行存款的占比同比提升了2.48个百分点。
整体上,客户基础最好的国有大行与招行,定期存款增长更快。其中,工行与农行去年新增零售定期存款在2万亿元左右。它们所遭遇的挑战,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企业与居民行为的变化。
相形之下,中信、平安与光大等股份行,有着更灵活尽管零售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公司定期存款逆势收缩,对冲了净息差压力。
03
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水平已经到了历史最低点。
据金监总局公布,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下滑至1.69%,首次跌破1.7%关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从去年一季度开始连续下滑,2023年四个季度净息差分别是1.74%、1.74%、1.73%和1.69%。
对此,央行已有关注。在《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讨论了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下降和净息差下滑的现象,强调“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然而,在负债端,资本市场相对弱势、居民风险偏好走低,短期内很难得到扭转;在资产端,经济曲折复苏与社会需求不足,也是由来已久的挑战。
长夜漫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题推荐:金融毛细血管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