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春联

七十三、春联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起源

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春联的成对出现

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原先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贴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 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 发展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春联(14张) 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辛寅逊或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中国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形式 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

贴春联

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贴春联和贴门神。 贴春联,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或与中华民族干支纪年文化相关连,春联中嵌有“鼠”、“牛”、“虎”、“兔”、 “龙” 、”蛇“、”马“、”羊“等生肖物名,如“锦鲤飞身酬远志;祥羊跪乳感亲恩”等;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此外,根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 。

颜色

对联的颜色又与当地民俗相关。普遍能够见到的就是红色,红色代表喜迎。在有些地方还有白色,黄色,紫色,绿色和蓝色等。例如在湖北:黄色代表思念新逝的亲人,紫色、蓝色代表祭祀故人进入第二年,绿色代表祭祀故人进入第三年。白色在有些地方代表思念新逝的亲人。

寓意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中国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明太祖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孝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年糕(nián-gāo,rice cake; new year cake),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来历

关于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动物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眠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历史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就发现了颗粒饱满、保存完好水稻的种子,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 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 《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早在辽代,据说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习俗。到明朝、清朝的时候,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吃,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浓重的历史气息。 传说 据说年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都城(现江苏省苏州市)传递到四面八方。宁波一带民间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人们还用年糕印板压成“五福”、“六宝”、“金钱”、“如意”等等形状外观,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有的则做成“玉兔”、“白鹅”等小动物,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史前遗址中就发现了颗粒饱满、保 存完好水稻的种子,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慈城年糕生产历史悠久,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末期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他临死前对部下说:“如果国家有苦难,百姓断粮,你们到城墙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粮食。”伍子胥死后,他的部下被越军包围,城中断粮已饿死不少人,这时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话,就去挖城墙,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许多可吃的“城砖”即年糕,结果打了胜仗。原来是当年伍子胥在姑苏城督造城墙时,已做好了屯粮防饥的准备。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做年糕,年夜饭就吃年糕汤来纪念伍子胥。

年糕的故事

过年吃年糕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年糕是过年必备的节日食品,据说是从苏州传开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苏州是吴国的国都。那时诸侯称霸,战火连年。吴国为防敌国进袭,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 这天,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没过多久,国王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馋言,赐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这些糯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城砖”,(就是年糕样子的由来)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称作年糕了。

春节的大年初一的早点人们讲究吃年糕,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黄历,又称老黄历、皇历、通胜等,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加大量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的历书。黄历主要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吉凶宜忌、冲煞、合害、纳音、干支、十二神、值日、胎神、星宿、月相、吉神凶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流年、太岁、三元九运、玄空九星、星期、生肖、方位等等。 历书是古时帝王遵循的一个行为规范准则,是由皇帝颁布的历法,所以人们把历书称为“皇历”;辛亥革命以后推翻了帝制,才把“皇历”改写成“黄历”。黄历里面不但包括了天文气象、时令季节而且还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其内容指导中国劳动农民耕种时机,故又称农民历;黄历民间又俗称为“通书”。但在粤语地区,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

应用 在现代,黄历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历、农历和干支历三套历法,与吉凶宜忌、冲煞、吉神凶煞、合害、纳音、干支、二十四节气、十二神、值日、胎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流年、太岁、三元九运、玄空九星、财神喜神贵神、星期、生肖、方位等等。即古代中国人民把每一天的喜忌都记在日历上,作行动指南。

浅考

中国传统的历法,基础则是天干地支的排列组合与循环,循环意味着周而复始,同时也意味着再现。正是这种“再现”,让择日避忌有了意义。古人制定历法,确定吉凶之日的根本依据,就是日月星辰。这其中星辰是确定日子的最关键的因素,而公历则基本上不去考虑这些,也就无有宜忌之说。北斗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定干支(岁)。太岁运行的十二年周期,称之为“十二次”每一年都有自己的名字,分别叫做:十二次: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北斗与太岁所指向的天干地支关系,就构成了后世择日建吉避凶的基础。至于五行,乃锦上添花。《汉书·艺文志》里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这就是古代中国天文学的意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天文”的任务是观测天象,测算星辰的运行规律,从而体察吉凶,它对天下大事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周易·系辞上》则有这么一段话:“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后面一个“象”即是将天象作为数术占卜之用,故而,这里的“天文”应与“星占”是同一含义。古人以为“历数”来源于神秘的“筮数”,日月星辰,各有其神,也因其位置,自有吉凶变化,这就促成了与古代天文星占系统直接相关的择日方法,这些内容涉及星座和具体星辰的崇拜,通常也混杂着以五行标示星辰属性,并由此产生星辰的代表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双重关系。故每年的历中列有日神、月神、年神、建除十二客、血忌、空亡等一系列吉凶之日。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北斗。因为我们的国土都在北半球,故而北斗七星四季不落。由于北斗星每年绕天极一周,北斗的斗柄也在四季中指向十二个方位,对应着十二个月,故称为“月建”。斗柄所指的方向是当旺之方,所以一般来说战争、兴造动土均不能与其相抵。或言之,北斗是星占之祖,日子、方位的吉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斗的位置和指向。 黄历是一种带有每日吉凶宜忌的一种万年历。黄历原叫皇历,是古代帝王遵循的一个行为规范的书籍,这里面不但包括了天文气象、时令季节而且还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由于它是钦天监计算颁订,并由皇帝颁布,因此称皇历。辛亥革命以后推翻了帝制,取谐音把“皇历”改写成“黄历”。

黄历与择吉术

中国传统的选择术,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相当成熟,当时《日书》中所记占候时日宜忌的内容,不仅涉及嫁娶、出行等日常行事,亦牵涉攻伐、出兵等军国大事。 历代官方天文机构的职掌,除包括推算历法和观测天象外,还需负责处理选择事,如东汉时期天文官的职责就包括:“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稍后,在官方的天文机构中更出现一部门专责此类事情,宋、元时,称之为三式科,在清代则称作漏刻科,此科在清初的职掌为:"相看营建内外宫室、山陵风水,推合大婚,选择吉期,调品壶漏,管理进楼,郊祀候时,兼铺注奇门出师方向",表面上虽较东汉复杂,其实两者的内容在一千多年间并无太大出入。 从元代开始,以迄清末,政府更在州县广设有阴阳学,与儒学和医学鼎足而三,以处理地方上有关"卜择时日、相关面势向背"之事。明嘉靖(1522-1566)年间,在福建建阳县儒学的四百多部蒇书中,也可发现约有五十种术数类的书籍,其中《魁本百中经》、《关煞百中经》、《万年一览》、《大百中经》、《台司妙纂》、《通书大全》、《历府通书》、《克择便览》等,即与选择术相关。 透过官僚以及教育体系的认可,选择术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因此日益深化。如以明代为例,我们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士商必要》、《便民图纂》等中国民间编印的日用百科,以及御匠司和内医院官员所出版的《鲁班经》、《针灸择日编集》等专门书籍中,即均可见到丰富的趋避内容。 在史书中偶亦可见古人择吉行事的具体材料,如东晋元帝将登阼,太史令陈卓即曾与奉旨择日的戴洋,为何日较吉而相互辩难。康熙在指派其所宠爱的***出镇平凉时,还下旨命钦天监为其择一"出行"的吉日。清代直省各督抚在奏事时,更大都选择吉日以呈递奏折,以致每逢不宜"上册表章"之日,往往全无奏折。此外,在古代的通俗小说中,也有相当丰富的内容。 然而诸如《日书》的性质乃属术家所用的专门参考工具书,一般人或不易卒读。当时民众如欲择吉避凶,恐均需问询所谓的"日者",此故考古出土的汉简残历,主要在记月尽大小和日序干支,只少数历中偶尔注有"八魁"、"反支"或"血忌"等神杀(又称神煞〉之名。唐代以后,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历书上有关行事宜忌的内容开始大量出现。历书的种类也随着选择术的深入社会而日趋繁杂,如以明清两代为例,钦天监每年除上呈供皇族专用的上历、皇太后历、东宫亲王历等历之外,还编撰有供社会大众使用的民历(此即皇历)和七政历(记七政四余之行度)。其中皇族专用之历和民历的格式大致相类,仅依使用者身份的不同,而有部分铺注的内容相异,如在御览的上历中,即加注有颁诏、出师、招贤、遣使等军国大事,但各历基本上均是希冀透过选择术的法则以预卜行事宜忌,并善作趋避。 官历也有借鉴私历的时候。虽然中国民间通书编选者的专业能力与社会地位,通常要较钦天监官相差一大截,但因其颇能掌握民众的好恶与需求,故亦曾对钦天监所编的时宪书产生影响。如清乾隆初开始,时宪书中除铺注行事宜忌外,亦仿这类通书在每日加注重要的吉神和凶神之名。 随着中国民间被允许印制黄历后,选择术又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百度百科

缆镇还是个讲老规矩的小镇,自从土豆的自然村白水坑挖出古人类遗址之后,缆镇的历史一下子被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了。

水月庵的妙心师父和其他二位师父被派到镇上采购年货,妙心师父顺便去看望了钱贝柔老师,看到老师日渐衰老的脸庞,体味到了无常的威力,古琴班的门上已经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古琴班的同学们正在热烈讨论今年谁家的手工年糕好吃。

这时候,妙心才知道自己人已经出家了,而心还在尘世,想起小时候老父亲说贴了春联,吃了年糕,看着老黄历数三九,这才是缆镇老底子的过年做派,如今,庙里是不兴春联老黄历这一套的,年糕是天天可以吃到,早已经没有过年的感觉了。

苍梧阁每年这个时候的手写春联是最受缆镇群众欢迎的,一切免费,苍梧先生每天上午八点到九点会亲自为乡亲们挥毫,而且可以量身定做,其余时间有缆镇退休的老书法家助阵,眼镜和大小丫头的字也不错,小丫头的桌前都是排了好多小姑娘,对小丫头是满脸的崇拜,这让小丫头激动了好几天。这样快乐的时光持续一周,苍梧阁门前天天有人排队。

缆镇中医博物馆和缆镇响铃岩道观也会有类似活动,人也不少。

这几天,永安福利院又开始一年一度的收年糕活动了。每年这个时候,每天都有好心人来送年糕给孩子们,年糕比腊八粥好储存,浸在水里可以放到次年端午。今年,季贵雄特地做了好多个大木桶。于是孩子们天天吃年糕。

断舍离素食馆今年定制了三万本老黄历放在门口免费结缘,居然大受欢迎。店长段奢莉要求来取老黄历者实名登记并且关注断舍离素食馆的公众号,一时圈粉无数,缆镇群众是从一本老黄历来真正认识了断舍离素食馆的。

季贵雄也领了一本,回家跟永信女讲了这件事。

永信女大笑:断舍离老板真是厉害角色。不过,老公,这老黄历我看一遍就会背下来你信不信?

季贵雄一脸惊奇:不信?

永信女飞快地把整本老黄历翻了一篇,然后对季贵雄说:老公,你随便抽一页,我都可以背给你听。

季贵雄试了一下,果真!

老婆,你是神仙不成?

什么神仙?懂得五行而已!

十七、旅游三十、玉兰六十五、贵雄九、天良七十九、立志六十八、年会五十、秀椒七十四、年糕八十七、体证三十九、楠楠六十八、年会五十三、诗锴二、年谱二十五、杜康二十八、滇南八十九、炮仗五十九、骨肉二、年谱六十三、水姑十八、柔顺九十六、驿站二十一、雁栖三十一、红艳七十二、腊八三十二、足浴七十九、立志四十四、筱颜八十、勤学九十七、次第八十二、责善四十四、筱颜三十、玉兰二十五、杜康六十一、语婷六十六、家庙九、天良十七、旅游七十二、腊八七十二、腊八八十四、净心八、易安十一、鲲鹏十一、鲲鹏七十七、验照五十八、梳琼二十九、铁凤七十三、春联七十四、年糕十五、无为三十八、后街二十三、眼镜三、代嫁九十七、次第七十二、腊八一、楔子七十二、腊八三十三、理发一、楔子七十八、美容五十三、诗锴十三、夕阳十八、柔顺五十三、诗锴六十九、素食五十二、雅霜四十、布雏三十七、拆迁三十一、红艳三十八、后街十六、高处五十四、扶弱八十七、体证四十七、子腾八十四、净心一、楔子二十一、雁栖八十四、净心六十八、年会五十二、雅霜十二、奉粥九十二、听闻十八、柔顺十八、柔顺八十四、净心九十二、听闻一、楔子九十、选择六十三、水姑四十四、筱颜三十九、楠楠八十四、净心三十九、楠楠五十九、骨肉二十九、铁凤十一、鲲鹏四十七、子腾四十七、子腾二、年谱七十四、年糕三十三、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