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一

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一)

朝鲜是一个地形复杂多山的国家,这个特点在其中部表现特别明显。朝鲜的中部地域相对狭窄,兵力太多施展不开,可高山、丘陵众多,许多公路都为高耸如云的山脉所包夹,连李奇微的内心都不止一次地痛苦着,“道路两旁那些高耸如云的大山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不得不组织部队,付出惨痛的代价把他们(志愿军)从一个个山头上驱逐出去。”

有着绝对空中、地面炮火和机动优势的联合国军尚且感觉如此,这说明朝鲜中部定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战斗过程中的无数战例也说明,只要少量的兵力扼守要点,就能迟滞兵力十数倍对手的攻击。联合国军攻中朝联军是这样,中朝联军攻对手也是这样。由于交战双方的有准备性,使得这次战役的困难性和复杂性成倍提高。从战役整体来看,作战双方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厮杀,无所不用其极,都显示了其不俗的战斗力和相当高明的战术、谋略水平。因此,从军事角度看,战役精彩纷呈。

志愿军:时机匆然,胜利难圆

细看地图,不难发现,经过第五次战役,志愿军的实际控制线在东西两线比战前都有些许后退,在中线则后退了15-20公里,甚至让出了铁原和金化。以两倍多于敌的兵力发起的攻击作战,不进反退,战场损失亦超过对方,仗打成这个样子,不能算做成功。

归其原因,个人感觉还是首先要把它归于进攻时机选择上。我军二番作战部队4月16日才到达预定地点,各级指挥员对当地和攻击方向的地理还不是很熟悉,各级指战员对于当面之敌还很陌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匆忙发起的攻击,效果很难显著。这些情况,中朝联军最高指挥部不是不清楚这些不利因素,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志愿军总部于仓促之间展开第五次战役呢?

个人认为志愿军没得选择,其主要原因有二个:一个是趁敌立足未稳;一个是防止联合国军在中朝联军侧后登陆。

趁敌立足未稳是首要因素。因为朝鲜中部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如果让对手在这里建立永久性工事,那么攻击起来就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这一点在后来的1952至1953年的战事中就可以得出定论。而在1951年4月中下旬,美军攻击势头已然放缓,除了美第24、第25师继续向铁原、金化一线的“怀俄明线”推进外,其余各部已经暂时转入防御,短期内不准备发起新的攻势。这一点李奇微也心知肚明,他认为他的部队进入“堪萨斯线”—“怀俄明线”之后,也就达到了战线的“理论僵持点”。因此,他准备把进攻行动限制在侦察和战斗巡逻的范围内。这样,作战双方的判断就吻合了。中朝联军司令部判断准确。对于志愿军来讲,新一番的作战部队已然就位,新增加的炮兵也已经配属到了各个单元里,但空军尚未参战,后方的运输线天天处于美空军的狂轰乱炸之中,前线粮弹供应不足(三八线南北300华里都是无粮区)。因此,中朝联军司令部推断,如果推迟半个月于5月上旬展开攻势,对于志愿军来说,其攻击力的增加不足以抵消这一段时间里对手防御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在这个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下,相当专业的联合国军工兵可以在半个月内建立起数道由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工事组成的防线,大量消耗掉攻击中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有生力量。出于这个基点考虑,中朝联军司令部会认为,尽管各方面准备不足,但指战员会在战争中直接获取经验和一定的后勤补给,提前发起攻势各方面损失都要小的多。

防止联合国军的侧后登陆是重要原因。1951年4月中旬,美国国民警卫第40、第45师由美国本土开赴日本,与原在日本的美步兵第34团组成第16军。另外,加速整训在日本的韩军3个师,扩建釜山、金浦的空军基地。各方面的情报都表明美军有在志愿军和人民军侧后登陆的可能。当时,志愿军入朝的二番部队和还没有来得及撤回的一线部队都在三八线地区,如果被美军利用海空优势从侧后登陆成功,那么不仅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而且一旦后方后勤补给线被切断,那么前线几十万重兵就会不战自溃。而从防御的角度讲,中朝联军后侧海岸线长达数百公里,绝大多数没有防御工事。在前方军事压力极重的前提下,没有足够的兵来防守海岸线,击败登陆之敌,因此决定及时发起攻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策。

下面分阶段看看第五次战役的军事得失:

战役第一阶段:联合国军阻击战术灵活,志愿军未能达战役目标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志愿军战役发起太急,战役目标太大。志愿军虽然基于上述两点考虑,主动提前发起攻击,这本无可厚非。但志愿军对联合国军登陆作战准备和登陆的时机,缺乏具体准确的判断,急于摆脱被动局面,夺回战役的主动权,这样就使得战役准备非常仓促。特别是新参战兵团对敌情、地形不熟悉,与现代化的美英军作战,战术和心理准备都不充分,粮弹储备也不多(只有3-5个基数),使得作战行动受到很大影响。

另在战役部署上的歼敌目标上也太大。本次阶段预计歼敌5个师另3个旅,其中美军3个师、英军2个旅、土耳其1个旅。虽然一线中朝联军的主力部队占优势,参战炮兵有所增加(一部分苏联装备的炮兵团入朝),可对新参战部队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估计不足,对美军技术优势对战役进程的影响和战术上的变化估计不足,战役歼敌目标过大。在实际作战中,虽然在其纵深发展过程中包围美英军营、团规模的部队有10余股之多,但除在雪马里围歼战中,英第29旅的格罗斯特营及配属部队被全歼外,其余都因志愿军包围兵力薄弱、攻击火力不足,而使被围之敌突围逃跑。

其次是志愿军担任战役迂回的部队缺乏经验,未能按战前要求及时到达指定位置,实现战役包围。战役迂回部队在快速插进的过程中遇敌阻击就陷入死缠硬打状态,因炮兵未能跟上,故火力不足,无法突过敌阻击,造成与正面突击部队未能实现战术分割包围,整个作战陷入了平推。平推是稳扎稳打,力争地盘的打法,而不是有效歼灭对手有生力量的打法。打法上的无可奈何,也就造成了无法达成成建制歼灭联合国军的目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联合国军防御战术的改变。从这阶段看,联合国军对于中朝联军的进攻明显有准备。在未有永久和半永久工事的前提下,他们没有像前几次战役那样,等着志愿军将其分割包围,然后利用火力和机动优势在昼间撤离。这样的缺点一个是军心士气的丧失,一个是在夜晚应付志愿军攻击和昼间撤离时都会受到对手全力打击,致使武器装备和人员遭受重大损失。这次。联合国军总结经验,充分利用志愿军白天作战和机动不足的弱点,以一部兵力与志愿军保持接触并扼守要点,而主力迅速后撤30公里,建立新的阵地。为什么每次后撤30公里呢,因为联合国军发现30公里正好是志愿军徒步追击一夜的距离。这就使得志愿军一夜的时间都用在追击赶路上,而到了第二天天亮之时,联合国军已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蹲在修筑好的阵地前等待这支行进了一夜的队伍了。这等灵活的战术防御是联合国军第一次在朝鲜战场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作战效果。

从整个战役阶段看,志愿军和人民军处于进攻态势,但由于自己内部准备不充分,以及联合国军防御战术灵活机动,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歼敌结果。

双方态势发展及战前准备情况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一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三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二志愿军出战前的朝鲜战况二双方态势发展全透视二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一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三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战役详情全角度鸟瞰二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二战役品评之多重视角二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后记二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三战术反击第二阶段朝鲜战争一场特殊历史背景条件朝鲜内战军事品评一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一三八线的军事来历和双方的战争准备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一三八线的军事来历和双方的战争准备三八线的军事来历和双方的战争准备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一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二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狙击作战之军事品评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一狙击作战之军事品评狙击作战之军事品评狙击作战详细过程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后记二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一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一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一朝鲜战争一场特殊历史背景条件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狙击作战之军事品评双方态势发展全透视二后记一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三八线的军事来历和双方的战争准备朝鲜内战军事品评二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一后记二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二关于绞杀战狙击作战之军事品评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一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二后记一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一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二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二双方态势发展全透视二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一战场全角度鸟瞰之西线血与火的写在文章之前的话狙击作战详细过程志愿军出战前的朝鲜战况一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三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二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一写在文章之前的话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二战场全角度鸟瞰之西线血与火的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一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一空中绞杀战详细进程一狙击作战之军事品评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一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一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一关于绞杀战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朝鲜战争一场特殊历史背景条件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战役军事品评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二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二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四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二战役详情全角度鸟瞰二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一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朝鲜内战军事品评二空中绞杀战详细进程二三八线的军事来历和双方的战争准备战场详情全角度鸟瞰二战役军事品评之多重视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