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

崇祯十年五月初四,一场久违的喜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给整个干旱的北地带来了一丝生机。

乾清宫昭仁殿内,朱由检正在与省亲回返宣大任职的东阁大学士卢象升面谈,殿内除了王承恩并无他人。

奉旨回家探视家小的卢象升在宜兴老家只待了月余,期间谢绝了当地官员士绅的所有邀约,闭门于家中精心服侍老母。

因为心忧国事之故,加上年过六旬的父母身体已然康健,家中一切安好,卢象升便与弟弟卢象同告别家小,带着同乡的武大定等亲随,乘坐官船走大运河回返京城,然后再从陆路前往宣大总督的任上替换年迈的孙承宗。

朱由检曾下发谕旨,允许卢象升就任新职之前入宫陛见,所以便有了今天君臣之间的会面。

对于这位历史上各方都给与高度赞誉的名臣,朱由检也是发自内心的十分敬重,正是因为有卢象升等等这样的华夏脊梁,中华民族才始终屹立不倒。

待君臣之礼已毕,朱由检吩咐赐座看茶后,用饱含敬意的目光注视着卢象升,肃声开口道:“自崇祯二年一别,朕与卢卿已是经年未见;在大明江山风雨飘摇之际,正是以卢卿为首之众多忠臣义士毅然挺身而出,奋不顾身、抛颅撒血,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才使得大明已成败象之局逆转!亿万生灵免遭涂炭!对此朕始终感怀于心,誓将永志不忘!”

说罢,朱由检自御座起身绕至案前,冲着坐于锦墩上的卢象升弯腰拱手深施一礼。

卢象升腾地站起身来,撩起官服噗通跪倒于地,重重磕头后直起身形,拱手于顶啜泣道:“臣怎敢受我皇上之礼!臣等所作所为,不过是尽本分而已!何敢劳我皇上挂念于此!”

已经八年未见到皇帝的卢象升心情急激荡之下,浑身轻微的颤抖着,他能感受到皇帝的真切情谊,多年来心中积存的种种情绪在这一刻轰然迸发,化作泪水倾泻而出。

朱由检紧走数步行至卢象升身前,伸手扶住他的双臂,卢象升不敢与皇帝较劲,只得顺势站起,但却是低下头不与朱由检对视,大颗大颗的泪水顺着脸颊流到了胸前的衣襟上。

“卢卿,你当得朕之礼!朕此礼非为朱家之江山而施,而是为数年来无数身处水火之中、命丧于顷刻之间之黎民而施!若无卿等浴血奋战,不知还会有多少无辜命丧于贼之屠刀下!若无卿等解朕之忧,朕实是不敢想其后果如何!卢卿且安座,朕还有要事与卿商谈!”

拱手目送皇帝回归御座,卢象升用衣袖擦拭掉脸上的泪水、深吸一口气压制住激动的心情后方才坐了下来。

“卢卿家中双亲贵体可安?朕实是望你于家中多待些时日,以安妻儿之心,未想到卿如此之快便欲回返就任;为了却卿之家人思念之苦,朕已为卿在京城准备宅邸一处,并遣锦衣前往宜兴,将卿之家小全部接来京城居住,预计明年之后,卿便可长居京师与家人日日相见了!”

为了让卢象升的情绪平复一下,朱由检没有直言今日陛见的目的,而是转换了话题。

“臣父母身体尚佳,谢过我皇之关爱!我皇如此厚待微臣,臣百死难报圣恩!”

卢象升眼圈通红,目中尚自带着泪光,再次起身弯腰拱手行礼。

为人至孝的他最挂念的还是家中父母双亲。

自天启年间中试之后他便一直在外地为官,之后大明的局势也逐渐开始恶化。尤其是今上即位后,时局更加的动荡不安,崇祯二年卢象升在大名府组建天雄军,誓言以身报国,为防不测,他将妻儿送回了宜兴老家,直到今年才得以还家探视。

这次离开家乡后再见到父母又不知何年何月了,每当思及离家时老母不舍的目光,卢象升心中也是暗自悲伤不已。

没想到日理万机的皇帝居然有如此细致的一面,待臣下如亲人般的礼遇有加,如此圣君恩情,自己就算把命搭上也难以报答。

“此乃卢卿应得,朕知卿非是喜爱钱财之人,赏赐金银之物怕是有辱卿之大功;思来想去之下方才有此赏,看来甚是合卿之意,呵呵呵!”

朱由检用柔和的目光看着眼前这位虽然身躯瘦小,但风骨伟岸的大丈夫,心内为他前世的遭遇唏嘘不已。

“臣请问我皇,适才何来明年之后,臣便可与家人日日相聚之说?莫非我皇此言另有深意不成?”

心情平复后的卢象升敏锐的觉察到朱由检的语意,施礼后问道。

“呵呵,卢卿果是才具敏练之人,朕随口一说便让卿发觉有异!朕今日与卿相谈之事于此大有关系!”

“臣躬闻圣意!”

“卢卿,此次你前往宣大接替孙先生任职,其目的只有一个:整合宣府、大同两处边镇之骑兵,勤加操训,以备来年使用。朕欲明年开春之后择机对建州大规模用兵,争取最大程度杀伤其有生力量,毁其根本,使其无力再与我大明相抗衡!当然了,若是能将其彻底摧毁那是最好不过了!此役过后,卢卿自可卸任边关,回京任职!”

孙承宗在宣大近两年的时间内,核实兵员、裁汰老弱、拔擢强将、严明军纪,使懈怠已久的宣大官军士气重新振作了起来;卢象升此去只需将两处骑兵整合在一起,用一年的时间使其配合默契便可。

“臣敢问我皇,明年用兵员数几何?粮草物资是否已备妥?何人为帅?何部留守京师?臣组建之骑兵如何使用?另就是,辽东军如何处置?恕臣直言,辽东军虽尚堪一用,但观其数年以来之行径,绝不可委其重任!”

卢象升思衬一会后奏道。

“粮草物资现下已大部备齐,至于兵员,朕与本兵合议过后,准备以京营、勇卫营为主力,秦军居左、白杆兵居右,辅以宣大边镇、山西镇、延绥镇、左良玉、贺人龙、左光先、艾万年、刘国能等部,员数当在十五万上下;山东黄得功部北上守卫京畿,朕欲亲征建州!至于辽东军,待洪卿上任蓟辽后,朕欲遣人核查辽东兵员,分化其军,若事有不谐,诛其首恶,以使大军后方无忧!”

朱由检之所以抽调边兵,实是因为边墙外的蒙古部落式微已久,对大明已构不成重大威胁,加上建州开始组建蒙八旗,将蒙古部落青壮聚集到建州,这使得边镇更加的安全。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朱由检之所以让卢象升组建骑兵,就是为了彻底消除蒙古部落这个隐患。

“待大军由山海关正面推进时,卢卿率宣大两镇,以及临洮曹变蛟、延绥镇马科等数路骑兵,出边墙,自西向东一路横扫,直指盛京!”

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一百二十七章 构想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五百八十三章 后宫闲话第三百八十九章 惨胜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贸这块大蛋糕第四百三十九章 后路危机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声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渔利、以夷制夷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军内部的分歧第四百九十四章 圣驾亲临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济格的梦想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谙人心的王德化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镇第三百六十章 台湾第六百一十八章 谷贱伤农?不会的,那可是赚钱的机会。第二百二十一章 征税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检的计划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执法还是行凶第一百零八章 宫内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辅之子的侯方域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险、必须警醒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诞生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访艰辛、 惊喜、睚眦必报第六十一章 范家第五百六十六章 钦差人选、补充官吏数额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与汉人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贼的名义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进第六百七十二章 扩大支柱产业规模第六百三十八章 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第六百三十七章 卢象升抵达南京第一百四十五章 养济第七百三十二章 陈奇瑜的策略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七百八十五章 设立新的基层政权第七百一十六章 错估形势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三百三十二章 内政第六百零一章 圣上,这事得找块挡箭牌第五百二十九章 红夷特使联合到访大明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五百六十七章 国子监里不是有人吗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三百七十三章 争抢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报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五百六十六章 钦差人选、补充官吏数额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六百零一章 圣上,这事得找块挡箭牌第四百九十章 惩戒与栽培第九十九章 抵达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败亏输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七百六十五章 战前闲话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一百九十六章 战后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二百八十一章 准备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毁江南利益集团核心第五十八章 溃败第三十章 预谋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与喝汤的道理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七百四十九章 学堂的永久免费制度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六百五十一章 关键技术绝对不能外泄第三百二十七章 阳谋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三百七十四章 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