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

“我皇欲亲征?此是哪个奸佞蛊惑我皇?!此贼当斩之!土木堡之变殷鉴不远,我皇欲效英宗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天子御众臣,凡事可代其劳也!我皇亲征,其意为我大明无良将乎?臣坚决反对此事!”

卢象升勃然大怒,霍地站起身来,细长的双眼猛然圆睁,一股杀气自眉间溢出,征战疆场多年、尸山血海中养成的气势十分的骇人。

乍闻皇帝有此想法的王承恩也是吓得心惊肉跳。此前朱由检并未透露出一点风声,所以王承恩不知晓。

开什么玩笑,你以为看戏本呢?还御驾亲征,英宗就是亲征才被蒙古人俘获,土木堡事变成了大明的奇耻大辱!这才过去多少年,皇帝你要重蹈覆辙不成?你这是嫌弃手下没有能人吗?养这么多文臣武将是干什么吃的?

“卢卿且听朕把话讲完。亲征乃朕偶然思及方才有此念头,并非有他人蛊惑!大伴,给卢卿倒茶!卢卿且安座!”

朱由检被卢象升的举动吓了一跳,之后略感尴尬的笑着解释道。

他知道一说出亲征,肯定会遭到卢象升的激烈反对;若换做温体仁、杨嗣昌的话,此事尚有缓颊余地,卢象升性格过于忠直,很难用道理说服他。

难道对卢象升说:为了让看这本书的书友们找到爽点,朕被逼无奈之下只能学人家狗血一回?

王承恩端起茶壶先给朱由检斟满,然后一手提壶一手拿盏行至卢象升近前,卢象升用满是不善的目光看着走来的王承恩,他内心认为定是皇帝身边之人鼓动亲征之事,王承恩就是嫌疑人之一。

王承恩小心翼翼的将茶杯递到卢象升手中,一边倒茶一边低着头用蚊子般细小的声音说道:“卢学士,万不可让皇爷亲征!”

卢象升闻听之后方才消除了对王承恩的误会,端着茶盏对朱由检口称失礼后坐了下来,内心犹自思量着到底是谁提议让皇帝亲征的,若是教自己知晓后定不会放过此贼。

“可不能由着皇爷的性子胡闹!战阵之上刀枪无眼,弓箭炮子满天乱飞,万一不小心伤了皇爷,这天下人给皇爷陪葬都陪不起!皇后不敢干涉朝廷大事,此事须得知会懿安皇后才行!皇爷对懿安皇后的话还是能听得进去!”

王承恩心里琢磨着如何打消皇帝亲征的念头回到朱由检身后立定,手里拎着茶壶未曾放下却不自知。

“卢卿,亲征一事暂且不提,卿以为朕与本兵商议之策如何?卿征战经年,于战阵之事应有更深之见解,此策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卿予以指正!”

明年用兵辽东的方案,是朱由检与杨嗣昌等兵部要员几次商议后制订出来的。现在这只是个初步的策略,最终朱由检还要征询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陈奇瑜等知兵重臣的意见,再由兵部上下拿出详尽的细则,予以彻底完善之后才能付诸实施。

“孙子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之用存乎于一心亦!臣以为此方略虽大体可行,但细微处仍需用心推敲方可;此战胜败关乎辽东将来数十载安否,须得做足充分之备。臣再次申明,官军明年若欲建功于东北之地,关宁军之事须得于今年彻底解决方可,不然的话臣不建议对建州用兵!”

卢象升对于祖宽及其部下的跋扈难制有着深刻的印象。虽说后期剿贼胜利在望的情形下,辽东援剿之兵收敛很多,但祖宽等人只有数千士卒就敢抗命,若是数万关宁骑兵聚集一处,怕是谁的命令也敢违抗。

祖大寿在崇祯二年开抗命之先河,居然置京师安危、皇帝圣旨与不顾率部返回辽东,事后朝廷也对他无可奈何,这更加助长了辽东军上下骄狂自大的风气。

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来形容辽东军最为合适,不顾国事只讲私利是祖大寿们的一贯作风,若想打建州,必须先解决辽东军,否则深入东北的官军后路绝难保证不出问题。

只要解决了这个隐患,卢象升对于平灭建州还是很有信心的。

在他的眼中,建州再强也不过是割据于苦寒之地的部落而已;若按照皇帝所讲的方略,十几万精兵正面进攻,建州必须用全部兵力与官军相抗衡,到时他率骑兵由侧面给其重重一击,其败亡就在顷刻。

“卢卿所言极是!朕所虑者亦是辽东!其多年来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朕思虑良久亦是苦无良策!现下只能寄望于洪卿能有良方解此顽疾,亦使朝廷能节省大笔开销用于民生之上!”

目前来看,洪承畴是蓟辽总督的最佳人选。

洪亨九行事狠辣果断,又善于变通,心机手腕都不缺,但愿他能解决掉这个大麻烦。

自己和古人比起来还是欠缺政治智慧和手段,这都琢磨了几年了,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收拾掉祖大寿,每年只能捏着鼻子继续给祖家送去大笔钱粮,要说心里不窝囊是不可能的。

洪承畴要是能办了这件大事,内阁的职位肯定是跑不了的,甚至给他封爵也不是不行,就看老洪的本事了。

朱由检知道与这些历史名人比起来,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差了不少;但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身处高位,只要一直秉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方针,最大程度上放权给手下,为历史上的这些牛人提供足够宽广的舞台,让其尽情施为,那在很多事情上结果应该不会很差。

自己不能如别的穿越大神一样,文能造玻璃制香水,武能提刀上马大杀四方,充其量就是一个智商处于正常水准的普通人,乍登高位,对于如何治国理政的方法和经验极其缺失,在很多事情上并不具备战略眼光。能在几年内将千疮百孔的大明治理成现在这样,已经算是不容易了。

“卢卿此去宣大之后,从两处边镇抽调一万四千精兵前来京师,之后与天雄军六千人一同归入勇卫营孙应元麾下。如此一来勇卫营人马将会有四万有余,再加上京营三万人马,此七万余强军将是明年攻略建州之主力,依建州现有之兵力来看,其唯有尽遣主力方能与之相抗,此举可为卿之侧翼突袭创造最便利之条件!”

依据史书上的记载,满洲八旗总兵力也就十万人上下,就算今年皇太极四处攻伐,收拢科尔沁、察哈尔等蒙古部落,扩充蒙八旗,其总兵力也就与明军的十五万人差不多;别忘了建奴还要留下人守卫盛京、赫图阿拉这两处要害,不可能把所有兵力用来与明军对决。

而且建州此举正好为明年卢象升的突击提供了便利条件。

皇太极将蒙古部落迁往建州,正好在西边制造出大片的无人区,这使得数万骑兵长途奔袭更容易遮蔽消息的传递。

“臣遵旨!臣建议明年官军出关之后切勿分兵几处,而是聚兵一处,直驱伪都盛京!此谓攻其必救!建奴既已改号建国,其伪都必守!我军骑少步多,而建奴以骑兵为主,辽东之地平坦开阔,最是适宜大股骑兵突击;一旦我军分兵,恐遭其聚而歼之!臣闻勇卫营已建车营,此营正是步卒克制骑兵之利器也!当年戚元敬正是凭借车营威震蓟辽!此营屏障敌骑之正面冲击最合适不过!”

朱由检对卢象升的提议自是极为赞赏,因为这和他想的一样: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但他是因为从历史上的松山之战中吸取的教训后得出的结论,这明显不算什么本事。而卢象升则是凭借着战场上积累的经验做出的判断,这就显示出了卢象升杰出的指挥才能。

第七百三十九章 战略意图、天大的人情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赃第二百六十四章 废籍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三百零五章 平乱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军的秘密武器第三百八十九章 惨胜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三百九十六章 战起第五百八十三章 后宫闲话第七百四十六章 准备就绪第二百零三章 应对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潜第七百四十四章 舆论的重要性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六百七十章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解剖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二十章 拦道索银第六百四十二章 卢阎王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八百二十四章 新一代海上霸主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二百五十章 宁远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战第四十三章 看望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三百零九章 远虑 (求订阅收藏)第一百八十七章 冲阵第六章 皇庄2第四百零一章 开战第二十九章 整顿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业推出的新酒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五百四十章 驱虎吞狼第三百二十七章 阳谋第十二章 李邦华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三百零八章 权衡第三百五十二章 请封第七十章 商路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辅之子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一百一十二章 谋划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挡不住第二百九十一章 细节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计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五百三十章 爱挑事的大佛郎机人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五百四十四章 诱之以利第五百四十二章 带西夷开开眼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属国条例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击2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对大明发展的特殊贡献第五百九十章 谋逆可是十恶不赦之罪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态站队第五十九章 追击1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贸这块大蛋糕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贼第六百一十四章 干股与分红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迁,只靠着纳粮可不够第九章 皇庄5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六十章 追击2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七百二十五章 闽人借机复仇第六百一十章 关外需要你们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与治吏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贼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无悬念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变之日、同样的方式、不同的人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败亏输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四百六十八章 夺门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马骨第六百三十二章 锦衣卫弹得琵琶不是你认知中的琵琶第七百一十三章 议定出兵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检的筹谋第五百章 战报及善后方案第四百五十章 皮岛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二百五十三章 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