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

银票是朱由检考虑很久后才决定推出来的,并且将银票的功能限定在了它的本意上,暂时还没有把银票的定义扩大化的想法,主要目的就是为减少生意往来上大量银两铜钱携带不便给行商们造成的困扰和麻烦。

至于银票的货币价值,作为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相对匮乏的他还不敢贸然去尝试。

前宋交子的滥发,以及大明宝钞的快速贬值造成的社会动荡可是殷鉴不远,现在大明的局势只是初定,还有大量安民抚民的事情要做,没必要在这个时候再推陈出新。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之责,任何没有经验的冒进都是不可取的。

等到若干年后大明出现了政通人和的繁荣局面,那时候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将其货币化的事情。

现在四海商行在南北繁华的大府都设立了钱庄,开展的业务也只是单纯的为银票兑换现银提供服务,这也算提前布局吧,再说这种对行商提供便利的举措应该会受到广泛欢迎。

在银票业务稳定之后,朱由检打算开展付息揽储,然后以较低的利润放贷收息的业务,以正规的运营和低廉的利息将民间高利贷彻底剿灭。

预计银票业务很快就会发展起来,朱由检估计,顶多半年时间后,收储放贷的业务就能开展起来。

只有金融业务的兴盛,才能带动制造业和商业的繁荣和发展,高利贷犹如杀鸡取卵,只会给放贷者带来丰厚利润,对各种商业行为的打击和伤害却是根本性的。

而在钱庄稳定发展一段时间后,朱由检打算推出助农专项无息贷款,用来帮助因灾因病不得不售卖田地渡过难关的百姓。

由于这种贷款很容易因为借贷者最终无力偿还而变成死账,所以必须在钱庄积累一定财富之后才能开展起来。

在朱由检的授意下,现在的四海商行已经与四海钱庄分离,两家分别进行财务核算。

也就是说,如果钱庄的运营出现巨大亏损,商行是不会从自己的利润中对其进行补贴,以便让钱庄的账面更加好看。

朱由检希望看到的是钱庄更加真实地运营状况。

刚开始亏损是必然的。

毕竟要购买租赁门面,要装修,要雇佣人手,这些都是正常支出,是可以计提的亏损。

最主要的是将来要开展的揽储和放贷业务,这才是钱庄利润最主要的来源,而助农无息贷款有多少坏账产生才会有一个具体的数字。

钱庄只要运营正常,是绝对不会赔钱的。

相反,这是个能产生源源不断高额利润的行业。

从这种易得之财中拿出一部分反哺自己的子民,朱由检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行为。

爱民如子要成为一种真实地行动,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拔一毛而利天下,其实是一件能预约身心的小事。

这种助农专项贷款,最主要的还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的蔓延和发生。

普通农户因为无法积累太多的余财,这就导致了一旦有天灾人祸发生,就不得不变卖家产求生,而所谓的家产就是自家的田地。

众多乡绅大户就是借着这种时机,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收购受灾农户的田地,然后将这些自耕农变成了佃农,从而获取了更多的财富。

打个比方,比如某姓农户因为家中有人患病,在家财耗光的情况下,为了挽救亲人的性命,不得不将自家的十亩水浇良田以市价售卖。

当地的某豪绅得知后自然是想将良田收归己有,但却并不想以每亩五两银子的市价购买,于是在遣人上门压价的同时,还四处打招呼发通知,告知本地其他有能力购买的大户:这十亩地是我的了。

而其他乡绅大户自然是心领神会,因为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他们之间早有暗中的协议,这次是李家收购,下次则是王家,第三次就轮到张家。

在大户们相互之间默契的配合下,急等用钱的受灾农户在苦熬一段时日后,最终只能在心头滴血的情形下,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售卖自家的良田。

而天灾造成的这种情况就更多了,尤其是现在旱灾在大明各省逐渐蔓延地形势下。

大旱大涝是无法预防的,现在官府能提供的只是帮助灾民们渡过难关。

而灾难过后,很多农户便处在了破产的边缘,同时也是所谓的乡绅大户们趁机扩大资产的最好时机。

趁人之危是他们最为拿手地把戏。

每个大户家中成千上万亩的田地,大部分是通过这种方式积累起来的。

这种事情在大明每天都会发生,同时这也是土地兼并的最多见的手段。

虽然有开荒免税的利民举措发布,但对于田地的贪婪让豪绅们根本停不下兼并的脚步。

要想抑制住这种伤农害民、损公肥私的行为,四海钱庄的无息贷款将会发挥重要地作用。

朱由检也考虑过在适当时施行清朝那种摊丁入亩的策略,让现在免赋税的这个阶层成为纳税人,从而减少普通农户所承受的沉重负担。

但目前来看,这种激烈的措施会引发整个官绅士绅阶层的集体抵制。

等彻底稳定了再说吧。

现在大明能给大家带来利润的事物太少了。

家中田地相对稳定的产出成了利益阶层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如果谁敢对此下手,那就要冒着江山社稷被颠覆的巨大风险。

只有在其他方面的收益远超田地产出的时候,利益阶层对此事的抵触才会减小。

到时只要争取到一部分开明士绅的支持,再施行丈量田亩、添丁入亩的措施,遭受的抵制和压力就会小了很多。

这种关系到全局的变革不能太急。

欲速则不达。

不能头脑发热后想当然的认为任何事都会一蹴而就。

变革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

有时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

根据形势的发展来制订下一步地策略才是最为明智的。

现在只能先做一个大体的规划,而且这个规划只能自己知道。

每当这个时候,朱由检心里就会感到异常地压抑和烦躁,只有不断地自我开解和暗示才会慢慢化解掉这种负面情绪。

因为这些想法和打算无法与别人沟通和交流,连王承恩都不能。

本来皇帝就是孤家寡人,而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更是远超这个时代,很多东西不可能会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

很多变革只能小步前行,根本无法大步前进。

太过划时代的事物和举措会遭到绝大多数人的抵制。

水泥和银票,加上火药的改进、震天雷的诞生,这些东西只能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所以并没有引起别人的惊诧。

这是因为他对于黑科技懂得太少,所以也没再拿出更多的新生事物来。

还是让事物顺其自然的发展吧。

他最擅长和最想做的并不是这些。

搞好顶层设计,从思想和制度上改变大明,打破和摧毁陈旧而腐烂、严重影响和阻碍大明前进的那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就在何君明在京城大肆采买物资的时候,新任曲阜知县的庄元洲也是轻车简从,带着几名家人从通州码头上船,开始了仕途的征程。

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四百一十六章 选官第三百四十四章 内阁第六百三十八章 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第一百六十三章 围困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三百五十七章 办学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陆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五百四十二章 带西夷开开眼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四百六十一章 杨嗣昌的担忧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三百五十八章 圣意第四百八十七章 蒙在鼓里的边将们第三百零二章 趋利第三百零五章 平乱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九十八章 计议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换地第八百三十九章 变通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一百八十二章 军心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五百二十九章 红夷特使联合到访大明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八百三十五章 为女儿婚事发愁的皇帝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四百九十章 惩戒与栽培第八百零一章 驱虎吞狼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买你的人才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笔升擢、谈判开始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三百零五章 平乱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八百三十八章 无奈的加征、钱姓少年的背景第三章 改变战略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个好身体,带家里人去撸串第八百三十五章 为女儿婚事发愁的皇帝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二章 骆养性第四百二十七章 溃败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计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铺所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七十三章 处置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现的怪物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四百六十一章 杨嗣昌的担忧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议和第一百零八章 宫内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三百六十章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二百二十四章 阁臣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三百六十一章 雏形第一百一十三章 长芦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三百九十一章 战术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兰人想找大明做帮手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盘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渔利、以夷制夷第七百一十三章 议定出兵第三十一章 商议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五百六十七章 国子监里不是有人吗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一百八十七章 冲阵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与白杆第五百零八章 多尔衮和多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