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马骨

范景文的诉苦让朱由检和殿内众臣大感意外,除了朱由检迅速反应过来之外,其余众人显然一时之间有些摸不着头脑。

众人根本没想到,一个向来冷清的工部衙门,竟然忙碌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随后有人前后一琢磨便明白过来。

工部之所以到了现今无人可用的地步,不仅是大小官员吏目被派往各地指导勘察地形地势、修建村镇、兴修水利、道路交通规划等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不觉中,皇帝这几年已经从工部拔擢了十余名官员赴地方担任一府主官,这在立国两百多年的大明朝堂来讲,实属从未有过的景象。

千年尿壶突然之间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这让醒过味来的众臣都有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这几年工部自上至下为大明各项济民惠民之策出力良多,范卿及几位堂官率先垂范、勤政有方,朕自是看在眼中,也记在心里,朕实未想到,偌大之大明工部竟然到了无人可用之地步,此事令朕欣慰不已!

工部此等务实之作风,方为朝廷各部寺及地方官府所学习之榜样!

此事众卿可有解决之道?有何建言大可以直说!若有人才举荐,朕将不吝予以拔擢使用!”

其他有司衙门不像工部和户部,大部分衙门根本不虞缺人之事。

因为大明最不缺读书人,有的是候选举子等着朝廷征召,大明现在最缺的就是那种实干型的技术人才。

绝大部分文人寒窗苦读,涉及到的知识都是经义类的,对整个社会可以说基本上没啥用处,但这部分人却一直是掌握权利的社会主流,这也是朱由检最想改变、也最难改变的状况之一。

“启奏圣上,老臣作为内阁首辅,居然于工部署衙缺人之状不曾得知,此为老臣失职,还请圣上恕臣失察之罪。对于如何解决此事,臣倒是有所计较,或许能对工部缺人之事有所缓解。”

温体仁起身施礼后,首先做了一下不轻不重的自我检讨,而后将解决这件事的任务接了过去。

他毕竟是处理内政多年的首辅,对于大明目前所处的状况十分明了,对各种事情都是知晓大概,所以很快便想出了相应的对策。

“哦?阁老有何高见?此事亦是朕疏忽了,未曾虑及两年来铺开的摊子过大,以至于出现如此状况,阁老有何良策不妨直言。”

朱由检温言安抚几句后询问道。

“谢圣上不罪之恩。老臣以为,解决此事只能采取权宜之计,长久而言,还需大力培养此方面之人才,最佳之策略便是于落榜举子中培育,而当下的解决之道便在此间,只是圣上日理万机之下有所忽略罢了!”

温体仁再次施礼后不慌不忙的把自己的策略讲了出来,包括朱由检在内的众人闻言后顿时恍然大悟。

朱由检更是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灯下黑再次出现。

去年春闱落榜的数千举子仍在国子监中,自己当初制订的因材施教的策略一直没有间断,虽说一年来成效甚微,并没有多少人能应试后出仕为官,但至少在这群举子中种下了朝廷已经把实用人才作为为官根本的印象。

“哈哈!温卿不愧为首辅之职,于朝廷大事小情上用心之至!确实,由国子监中选用相关人才,再配以有司人员加以指导,足可应对开发辽东前期之任务。

范卿、周卿,待会商完毕,你二人即刻与衙内诸官前往国子监,了解日常授课详情后,对有志于此之出色举子当场授官,职级便以从七品为准,而后准其稍作收拾,便要准备前往辽东办差!”

朱由检略一思索之后,当即定下了选拔人才的章程。

“启奏圣上,仓促授官怕是与制不合吧?若是所用非人,岂不是给世人以朝廷行事太过荒唐之嫌?”

范景文对朱由检的决定倒是无可无不可,但周云微微一怔之后,还是拱手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从七品的职级可是不低了,中试的进士们放官大多数也只是正七品,而这些落地的举子猛然间就得了从七品的职差,这让那些进士们心里怎么想?

“周卿不必多言。目下大明百废待兴,最缺的便是对民生百业有助之人,最不缺的便是袖手谈心性之读书人,若是有人提出异议,你就告诉他,如果你有此本领,别说从七品,正七品也给!且将来前程不低于从四品!此事不用再议,就按朕的说法去做!”

朱由检眼见周云的话有引起其他人共鸣的势头,立刻斩钉截铁的打断了有人想要接话的想法。

他之所以如此高调的从举子中选官,就是想用千金市马骨的方法来转变读书人思维上的惯性。

只要有才能,不用中试也能选官,并且职级不次于进士,并且如果做得好的话,从四品的高官也没问题。

这数千举子中,可以说大部分人压根就没想过非得做官要做到六部九卿、阁老尚书这个级别,从四品这个职级对很多进士都是天花板,更别提这些自知才学有限的举人了。

这种诱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巨大的,因为这意味着可以不用再年年苦熬,非得去中试才能做到高官,很显然,朝廷给他们提供了一条升官的捷径,这些脑子不笨的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沿着成为实用型人才这条路走下去。

这并不是意银和异想天开。

从古至今,国人都有这个传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只是过去不讲究很系统的舆论引导而已,朱由检的这番举动,就是起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引导作用,必定会在全天下的读书人中引发巨大的争议,但也会诱使很多聪明人跟风而来。

周云看到皇帝的态度如此坚决,自己可不能因为拔擢使用几个官员一事恶了皇帝,所以也就没再争辩,拱手施礼后与范景文一道接旨。

殿内其他臣子中虽说也有人想抗争一下,但转念一想,这个政策说不定能让自家子侄受益,而且在没有互通声气的情况下与皇帝打擂台,明显有些身单力孤,故此也无人再挺身而出,这件事也就在众人各怀心思的状况下通过了。

“上述之事就如此吧,下面议一议大战后军制应该如何改变!”

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处之道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第六百三十二章 锦衣卫弹得琵琶不是你认知中的琵琶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十八章 容情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来一次十三副?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面第三百二十七章 阳谋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带动市场繁荣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获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与白杆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一百二十九章 陈仓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三十一章 商议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读第五百八十章 布置妥当第四章 洪承畴第三百四十六章 举荐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阵击败你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乌拉、极有可能的大清内讧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问出处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六十八章 轻松第三百八十七章 狭路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陆辽东第六百七十章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解剖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战事第二百零三章 应对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四百章 布防第六百四十章 不干都不行了第七百六十四章 进军西域、 逆贼成擒第十六章 平叛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二百六十五章 变化第九十章 平息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测皇帝心思的温体仁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纷争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十七章 樊城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前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陆第十章 初见文臣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五百一十七章 准备总攻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险中求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极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五百七十四章 惩处和人事调整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辆四轮马车上路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六百一十八章 谷贱伤农?不会的,那可是赚钱的机会。第八十章 困难第五百零八章 多尔衮和多铎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议和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七百一十一章 废除选秀女制度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二百八十八章 布网第五百章 战报及善后方案第七百二十章 零伤亡、报仇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带发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一百二十七章 构想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二百五十六章 战前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四十二章 计划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七百四十九章 学堂的永久免费制度第三百零二章 趋利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问题到了解决的时候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