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 卢象升抵达南京

在距离南京城还有数里地时,卢象升吩咐停车,随后在随从的服侍下换上官服,一名护卫牵过五明骥,卢象升搬鞍认凳跨上战马,随员们打起全套钦差仪仗,护卫们骑马随扈四周,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着南京城进发。

从南京码头雇来的十余辆马车车夫们,目瞪口呆的看着迤逦而去的一行队伍,心里既感惊异又觉兴奋,没想到自己这辈子居然能有幸能运了一回朝廷大老爷。

话说,这些大老爷们不都是坐着八抬大轿吗?这位大官怎地与商贾一般乘坐马车呢?

这也太不气派了。

尽管卢象升素来低调,但他并不是不知变通之人。

在这里打出仪仗,为的就是不被南京官员们误认为他是故意便装暗访、存心来找茬的。

果然,老远便看到钦差仪仗后,把守聚宝门的兵卒立刻分出两人赶了过来,在问清楚是哪位上差之后,两人立刻一路狂奔回到城门处,带队值哨的队正立刻牵过一匹马来,打马向城内疾驰而去。

卢象升吩咐队伍放慢速度缓步前行,约莫过了小半个时辰左右的工夫,江苏巡抚赵之用带着左右布政使、按察使、南京知府冯友明及其他主官急急忙忙地赶到聚宝门外,迎候卢象升的到来。

年过四旬的冯友明原为工部都水司员外郎,因为几年来一直奔忙于大明受灾诸省,指挥和亲身参与到了各地开荒拓田、兴修水利的浩大工程中去,并且功劳卓著,所以被超擢为了南京知府一职。

与冯友明情况相似的就是现任江苏巡抚赵之用了。

作为从平凉府知府一下子被拔擢为一省巡抚大员的赵之用,其行事风格实属大明官场中的另类。

其实按照关系来说,赵之用与冯友明是颇有渊源的,两人在工部虽然共事很短,但也是彼此相熟,并且两个人的处事风格极为形似,都是踏实肯干的那种。

赵之用在任平凉知府前,曾在工部带过七年,最后是从营缮司郎中的位置被调到了陕西平凉府。

赵之用到任后,在感怀圣恩的同时,继续保持了低调朴实的作风。

他带着随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跑遍了下辖大部分州县,了解当地情况并指导当地修缮和维护各地水利设施,以确保这些设施在灌溉农田后,还能有效地预防雨季带来的水患。

不过赵之用最近一段时间也正在为传闻中的新政已是头疼不已。

自从这个消息传开后,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都会有致仕官绅、势力极大的士绅大户们找上门来,以各种软硬不同的方式对他进行施压,逼迫他上本朝廷停止这项新政的出台。

这些纷乱复杂的人事关系,让习惯务实、不喜应酬、性格温厚的赵之用厌烦不已。

但因为这些来到衙门的各色人等,每一个人后面都是牵扯着无数的情面关系,身在官场的赵之用还不能轻易得罪他们,每次还得好言相劝,表示出同情和理解之意,直至对方离去为止。

就在赵之用感到身心俱疲之际,忽然接到衙差来报,说是有钦差已至城外,赵之用稍微一琢磨后顿时大喜过望。

他已经猜到来的是卢象升了。

这位内阁重臣南下已有一段时日了,此次突然抵达南京,意味着松江府之事已经办妥,这是奉命前来南京镇场子来了。

只要有这位威名素著的重臣压阵,自己这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

“卢阁部亲临南京,实是令下官等倍感荣幸!

阁部应当早些遣人知会,下官等可好去码头迎接啊!

此番不告而至,倒是让下官等感觉失礼直至!”

赵之用先是报名参见过卢象升,随后便将前来迎候的诸人向卢象升一一作了介绍,卢象升对诸人微笑点头示意后,拒绝了赵之用请他入轿的邀请,跨上战马进入城中,南京诸官赶紧纷纷入轿跟随在后。

约莫小半个时辰后,众人来至聚宝门南京城西南位置的官驿,卢象升翻身下马,在诸人的陪同下进入官驿安歇。

“闻道,本官于内阁时便翻阅过江苏行省几份奏报,其中所提俱是切合实际之奏请,江苏行省去岁取得之政绩也是卓然不凡,从这一点看出,闻道实属才能出众之人,这也是圣上及阁臣们最为欣赏之处,本官对此也是赞赏不已。”

按照一贯的行事风格,卢象升在入驻之后并未歇息,而是将赵之用和冯友明两人留下座谈,打算在询问和了解当地情况后,再与之商议接下来的对应之策。

“阁部如此夸赞,下官实是受之有愧。

下官与广志皆属本分务实之人,日常也是皆以亲力亲为为己任,其意便是想使治下黎庶能够早日温饱度日,如此方不负代天牧民之初心,目下虽是取得些许成就,但距圣上之托还是差之甚远,今后还需更加勤勉尽职方可!”

面对这位素无交集地重臣如此直言不讳的夸奖,赵之用心下温暖之际,赶忙起身拱手逊谢,顺便也将冯友明提了一句。

“二位且坐。

只要是一心为公、实心任事之人,不论是圣上还是朝廷自会看在眼中。

本官此次前来南京之意,想必你二人心里都清楚,对于此次士绅一体纳粮之新政,你二人有何看法?南京各方面反响如何?”

故此,圣上特遣本官前来,目的便是啃下这块硬骨头,在确保江南稳定的前提下,在南京全力推行新政,期间凡有阻碍者,均一力拔之!”

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还是太过年轻了第六百二十八章 勋贵们的猜测和打算第五百六十七章 国子监里不是有人吗第六百三十二章 锦衣卫弹得琵琶不是你认知中的琵琶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来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枪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第三百三十章 改进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战史上的奇迹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诞生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四百零八章 弹雨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问题到了解决的时候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变之日、同样的方式、不同的人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态站队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八章 皇庄4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凶猛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业推出的新酒第一百零三章 心机第六百一十章 关外需要你们第五百四十八章 开海面临的阻碍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五百九十章 谋逆可是十恶不赦之罪第五百四十二章 带西夷开开眼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二百三十四章 开端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一百一十五章 抢盐第五百零一章 新设府县与驻军第二百二十三章 杀鸡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四百三十九章 后路危机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八十四章 决心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三十九章 大战3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遗贤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检的底线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门讲究的是与众不同第六十章 追击2第六百七十二章 扩大支柱产业规模第四百六十八章 夺门第四百二十八章 难拆的拒马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一百八十三章 刘国能第七百九十一章 给阿三找点麻烦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第四百章 布防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二百九十章 宴会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满八旗集体改姓第六百一十八章 谷贱伤农?不会的,那可是赚钱的机会。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五十章 残暴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陆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进忠的春天来了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五百四十章 驱虎吞狼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七百八十五章 设立新的基层政权第三百一十二章 乌龙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给了穷书生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军溃败第一百三十章 淮盐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遗贤第三百七十二章 陈圆圆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一百九十章 改变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亲第四百七十三章 难以应对的阳谋第八百一十九章 发展是让最广大者受益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第四十九章 城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