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朱由检提出在大明有条件的地方开办学堂的号召,得到了阁臣们的一致响应和拥护。

有教无类。

圣人之言不能流于形式和口号,必须扎扎实实地予以贯彻和落实。

一想到多年以后,知书明理、温文尔雅的君子在大明各地随处可见的景象,阁臣们也不禁暗自欢欣鼓舞。

这可是当初自己做阁老时制订的政策,才有了今日如此之盛世模样,自己百年后,子孙后代也能有可仰仗的资本了。

当听到朱由检在为师资力量忧心时,温体仁提出了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限制科举年龄,把诸多老龄诸生排除于科举门外,然后强行征他们进入官办学堂,担当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项新政从即日起开始实施。

温体仁的策略不禁让朱由检为之拍手叫好。

在科举盛行的大明,许多读书人为了达成进入体制之内,享受其中无数特权和好处的目的,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考当中。

在这个平均寿命只有四十余岁的时代,很多年过半百,甚至年过花甲的老童生,以执着的精神和顽强地意志,虽然屡屡受挫,但却一直战斗在科考的行列之中,直至带着满腔的恨意离开人世为止。

这批人的身份全是诸生,他们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就是举业。

因为中举就意味着迈入了士绅的行列,可以享受到的特权会给他们自己和家族带来无数的便利和实惠。

只可惜,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只能在举业门外徘徊,终其一生也无法敲开那扇大门。

鉴于此种状况,温体仁提议,将参加举业的诸生最高年龄限制在五十岁以下,超过年龄限制的均不允许参加各省组织的秋闱。

这条措施出台不会引发太大的风波,相反,这种新政会让占据科举考试大多数的年轻文人们拍手称快。

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竞争对手骤然间减去不少,会让他们的压力小了很多。

至于因年龄受限失去科举资格的老童生们,尽管会对朝廷的政策大为不满,甚至有可能找到官府吵闹,但却改变不了既成的事实。

为了防止这批老童生们因为心怀怨恨而已各种理由拒绝被征召,温体仁接着建议:如果有人恶意拒绝担当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当地教谕将会剥夺其诸生身份,将其打回到白丁行列之中。

这条建议确实狠辣之极,可以说是直击要害,等于一下子捏住了老童生们基本失去功能的高丸,让他们瞬间便失去了反抗之力。

阁臣们都对老温的阴狠心生忌惮,但同时也对这条策略的可行性表达了赞赏之意。

没想到自己苦思多日无果的事情,被老温轻而易举地给解决掉了。

这是标准的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

只要你乖乖地,那么就会有胡萝卜吃,一旦想反抗,满是倒刺的大棒劈头盖脸就砸下来。

没想到自己苦思多日无果的事情,被温体仁轻而易举地给解决掉了,朱由检心下舒爽之余,狠狠地夸奖了温体仁一番,盛赞老温不愧是老成谋国之臣,并希望老温能尽量发挥余热,造福大明黎民众生。

老温在朱由检的夸赞声中带着一副矜持自得的神态坐了下来,伸出满是老年斑的手掌捋着花白的胡须,心里也是暗自高兴不已。

“皇帝表扬人总是如此地直白,不过,老夫听着就是很受用。

自己现在要是年轻十岁多好,依着自己的能力,这首辅位子哪有别人的份儿。”

在完美地解决了师资力量的来源后,朱由检决定,将县一级的教谕品级提升为正八品,州一级教谕为从七品,布政使司教谕为正六品。

另外就是各地教谕要有单独署衙,不再与当地官府合署办公。

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教谕配置相关人员和设施。

各级教谕每年要拿出至少三个月的时间巡视各地学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如遇自己职权范围无法解决的事项,要逐级向上级教谕禀报,直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止。

初级学堂师资力量问题总算是得以缓解,但离彻底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接下来朱由检要面对的是更为棘手的问题。

那就是中级学堂的师资问题。

这些老童生所起的作用也只能是开蒙扫盲,因为他们大部分人本身就缺乏基本的数学知识,所以无法指望他们去教授孩童们更多对社会发展有用的理科知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师资和相关课本缺一不可,但是这两样却是大明极为稀缺的。

宋应星编纂的天工开物虽然已经被朱由检下令大量印刷,但这本著作严格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本科普读物,缺少创新性和前瞻性。

不过,天工开物如同千字文一样,完全可以用作中级学堂的入门教材使用,能够让从事于各种实业中识字较多、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初级工们,能够从中学到本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各种工具的制造原理,从而结合本身从事的行业并更快的提升业务技能。

等到方以智从欧洲回来后,朱由检会让他会同宋应星、汤若望等人,与从欧洲带回来的相关人才一道开始编写适合现状的教材,使得中级学堂的教学水平能够有一个阶梯式的提升。

至于师资吗,暂时没有任何办法。

除非把后世的师范学校搞出来,不然只能如蜗牛般缓慢前行。

要不要在国子监中实验一下开设师范专科呢?

这个念头刚在脑子里出现,随即便被朱由检迅速否定了。

连开蒙的师资都得用连吓唬带哄的手段去解决,这些正处在鱼跃龙门境地的举子们是绝对不会去学劳什子的师范的。

这种局面可不是简单的软硬兼施能够改变的,必须要从思想和制度上去想办法才行。

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直到几百年后依然大行其道,现在就想解决无异于痴人说梦。

Wωω ✿тTkan ✿c o 只有等到商品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的阶段,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时,师范或许才会应运而生。

现在只能先尝试一下,方以智或许是带头的最佳人选。

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八百一十九章 发展是让最广大者受益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执法还是行凶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七百八十七章 欧亚大陆的怪兽第五百一十七章 准备总攻第四百四十六章 惊变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二百五十三章 惧敌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四百零三章 惨败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饭食可比富户、话痨管事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铺所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五十九章 追击1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杀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四章 洪承畴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级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辅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赏、后事安排第一百一十四章 垄断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八百四十三章 与众不同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四百零三章 惨败第七十七章 陈奇瑜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四百章 布防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五百九十章 谋逆可是十恶不赦之罪第三百零五章 平乱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国人的小金库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级第六十六章 逮获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二十章 拦道索银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灭第二百三十二章 复杂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换地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二百八十七章 钓鱼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检的计划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笔升擢、谈判开始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才会双赢第七百四十九章 学堂的永久免费制度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敌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亲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证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猪吃虎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七百七十六章 对外援助、强制迁移贫困人口第七章 皇庄3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属国条例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军第二百二十三章 杀鸡第六十二章 秘议第八百一十四章 诱敌出击、断其后路第九十一章 善后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六百六十三章 热烈欢迎大明帝国使团到访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梦也没想到能吃饱饭的李保第八十九章 聚众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一百八十七章 冲阵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贷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一百九十六章 战后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谋而合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