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国子监将来会更名为大明理工学院。

单听名字,就知道这所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方以智他们带回来的人才将会是理工大学第一批教授,从今往后,理工学院还要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国招聘人才,争取将之打造成为世界超一流的理工最高学府。

每一名被引进的人才只要有拿得出手的学术成绩,他个人及家庭将会享受超等物质待遇,朝廷会提供大量经费供其用作科研经费。

现在的欧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但以各国现在的物质基础,与大明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举个例子,比如那个后世公认的近代科学始祖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的牛人,一生都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并且因为长期居无定所的原因而终身未婚。

这种近代科学的奠基者如果能有一个安稳舒适的环境供其进行科学研究,说不定近代科学的发展会有一个崭新的局面提前出现。

只要能把笛卡尔引进大明,朱由检会为其提供全方位最优厚的物质条件,包括给他找一个大明聪慧贤良的女人做妻子。

不过前提是他必须加入大明国籍,成为一名光荣的大明子民。

至于笛卡尔的信仰问题,不就是天主教徒吗?

在偌大的京师建一所天主教堂而已,多大的事?

兼容并蓄是华夏文明始终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若是连一个天主教徒都容不下,谈何引领世界潮流和方向?

况且类似于笛卡尔这种基因优良的科学家,他只是个教徒而已,自身并不具备传教的欲往和能力,只要能让他在遇到困惑时,去教堂偷偷问一问他的上帝,说不定回来后就会灵感迸发,立马拿出惊世之作也说不定。

就算后续会有所谓的神父牧师来到教堂,就跟佛教的方丈一样长期驻守,并试图在京师广招信众以传播他们那套思想,但是,结果极可能会让他们大失所望。

因为这是在大明。

华夏文明的同化能力举世无双。

在儒释道三教并行千百年的这块土地上,甭管你外来的是什么教,最后统统都会被改得连天主耶稣也不认得。

这一点从利玛窦、汤若望等人的遭遇就能得出结论。

这两位神圣罗马帝国耶稣会传教士都是在中国定居数十年,并且被允许建造了数所教堂传教,可这几十年下来,信众却是寥寥无几。

这也就是他们忠实于自己的信仰,意志也是十分地坚定,要不然的话早就崩溃了。

朱由检并不反对任何个人信仰。

只要你的信仰对社会不构成危害,那你爱信啥信啥,哪怕你把一堆牛粪供在家里天天上香磕头也没人管你。

现在大明在科学方面的基础太薄弱了,必须有划时代的人物打开局面,然后一大群高中低级各种人才言传身教,大明本土的学子才会从中汲取养分,而后经过数代的积累,大明的科学才会慢慢步入正轨。

朱由检的任务就是给大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未来的大明成为全球最先进的国家,吸引世界上各行业最顶尖的人才前来定居,使大明户籍成为其他国家的人们最为羡慕的一种身份象征。

等到明年的时候,朱由检打算取消大明的宵禁制度,允许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可以在夜间上街游玩,有条件的商户摊贩可以摆摊设点引导大家消费。

今年夏天就在京师先试行吧。

对历史上两宋繁荣喧闹的夜生活,朱由检是向往已久,他很想亲自体验一下那种环境能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大明现在已经具备那种条件了,安全问题已经不用再去担心了,消费群体也是现成的,商家们自然也会积极响应,现在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想到笛卡尔,朱由检不由自主想到了宋应星。

现在宋应星已经卸任了司农寺少卿的职务,以工部侍郎衔带着一些有志于科研的文士,整日忙碌于国子监单独划出的一片区域内,研究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所需费用都是朱由检自內帑专门拨付。

还别说,这伙人还真是没有白白浪费大量的银钱,就在崇祯十一年下半年,正是在宋应星这伙人的努力下,设在天津卫的将作局冶炼司在炼钢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经过无数次实验后,宋应星发现,大明精钢产量之所以非常低,与高炉炉温太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应该如何提高炉温呢?

经过反复的实验之后,以宋应星为首的团队从三个方面对现有的冶炼流程进行了改造。

首先就是将燃料从煤炭改成焦炭。

焦炭在中国古已有之,冶炼术一直保存了下来。随着战乱的结束,山西和大同府等地的大户们建起了高炉开始冶炼焦炭,然后运往京师售卖。

焦炭所含的大卡数比煤炭要高出很多,能够给炼铁带来更充足的燃烧值,自从煤炭改焦炭后,生产出来的铁水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精铁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其次,加高炼铁高炉的高度,进一步提高焦炭的燃烧值。

这一项改进的效果也是有效果的,但在宋应星等人的眼里,现在好像还不够完美。

最后,有人提出了窑炉进风温度的问题,随后立即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现有的炼铁高炉也是采用了鼓风机不停往高炉里鼓风,以此来提升炉里的含氧量,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

但是这里一个细节却被所有人给忽略掉了,那就是鼓风机送进去的风是凉的,这就使得炉温被无形之中给降低了。

既然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那就想办法改造一下试试结果如何吧。

于是,在鼓风机往高炉中送风的途中,一条短短的砖石通道被建起,通道里同样燃烧着焦炭,这样鼓风机吹出的风在经过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后被送入高炉,输送的氧气由冷风变成了热风。

进过这三次改造之后,铁矿石融化成的铁水中杂质明显减少,出产的精钢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济格的梦想第三百二十七章 阳谋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兰人想找大明做帮手第六百零六章 强硬的福王第四百四十六章 惊变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变源自于皇帝鹰犬遍布天下第六百一十八章 谷贱伤农?不会的,那可是赚钱的机会。第四百七十五章 赌命的祖大寿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赏、布防图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尔的新生活第一百八十章 争议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争夺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一百六十章 请降第七百四十四章 舆论的重要性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渔利、以夷制夷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八百章 太子听政、安抚郑芝龙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聋眼瞎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第二十二章 诛杀第六百七十章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解剖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进盛京城第八十五章 请托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四百零三章 惨败第二百四十八章 条陈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干什么呢?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无悬念第八百三十八章 无奈的加征、钱姓少年的背景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五百九十章 谋逆可是十恶不赦之罪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圣公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二十二章 诛杀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枪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业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尔的新生活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八百三十八章 无奈的加征、钱姓少年的背景第七百一十一章 废除选秀女制度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十六章 平叛第三百四十五章 温体仁第二百五十三章 惧敌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四章 洪承畴第四百二十二章 庄元洲的思虑与选择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级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阵击败你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干什么呢?第六百八十二章 医院开张,御医坐诊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二百一十九章 义阉第七百七十六章 对外援助、强制迁移贫困人口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军的反击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三百七十四章 殴打第二百五十章 宁远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一百八十三章 刘国能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检断案第八百一十四章 诱敌出击、断其后路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业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险、必须警醒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五百零一章 新设府县与驻军第七百零九章 现皇后找前皇后诉苦第七百二十七章 轰塌城门、米涅枪再次显示威力第一百六十章 请降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择吧第六百七十八章 财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第六百三十一章 张网以待、终有所获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