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

报社的成立以及皇明周报的发行,在朝堂上并没有引发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因为官员们都认为,皇明周报只不过是邸报的翻版而已,皇帝的意图只不过是将其受众范围扩大了而已。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

邸报最初的受众是各行省及府州县主要官员,而随着有更多的人对朝廷的大政方针、皇帝谕旨、官员任免调动等诸多事宜越来越感兴趣,甚至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

官员们及好事者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无须再去缮抄,这也为邸报读者范围的扩大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邸报除了传播信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会成为修史的依据,记录下某日某时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和人物,为历史留下极为珍贵的文字材料。

在大明,除了有邸报这种可以广泛传播的媒介,还有价值更高的塘报。

塘报是各地军将发给朝廷的奏报,是对自己辖区内各种敌情及战斗情况的汇总,邸报是下行传播,而塘报则是上行传播,只有少数有资格的重要人物才能看到相关内容,并根据这些情报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行动。

不过,当崇祯十四年腊月初六日,皇明周报问世之后,拿到第一份报纸的朝官们,还是不禁吃了一惊。

因为新报纸无论从规格尺寸还是所刊发的内容上来讲,都与他们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邸报因为尺寸太小,为了发布更多信息,所以上面的内容都是以微言大义为主,尽量简化具体细节,以求涵盖的范围更加宽泛,阅读起来花费的时间很少。

而皇明周报则是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横空出世,它的出现直接颠覆了众人印象中传统的媒介形式。

硕大的版面和尺寸、详实的内容、精美的文章、写实型的奏报等等,这一切都让接触到新报纸的人大开眼界。

这其中让人们格外关注的内容是来自方以智、郑芝凤出访随笔,以及陕西、湖北、辽宁等地移民开荒拓田的相关报道。

虽说大明整体风气非常开明,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比较高,但由于缺乏对外界的具体认知,所以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这时期的欧洲与建奴、鞑子等并无二致,都属于未开化之地,与富甲天下的大明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但方以智和郑芝凤的两篇游记却让很多人陷入了思考当中。

原来在数万里之外的极西之地,那些红夷诸国也正在奋力前行,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们赶超大明的势头已是越来越明显,在某些领域和方面,有些强国甚至已经超越了大明。

而且值得警惕的是,方、郑在游记中都提到,这些西夷崇尚扩张和武力,在他们的眼中,财富可以依靠武力获得,这种行为其实与建奴、鞑子并无区别。

方、郑二人的观点引起了有心人的重视,这也是朱由检所愿意看到的。

故步自封从来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只要推动舆论慢慢引导,一些落后的思想很快就会被世人做摒弃。

并没有太多的人怀疑方以智和郑芝凤是在夸大其词,尤其是朝堂重臣们。

不说方、郑二人的人品和动机,就说使团中随访的礼部、工部等有司官吏,在回到署衙中后,也是对这次欧洲之行的所见所闻有了一个详细的描述,他们所说的与方、郑二人游记中描述的基本相同。

而皇明周报的样式和版面同样是借鉴了欧洲报纸的样品,但是在朱由检的描述下,皇明周报做了相应的改进,新报纸除了不能两面印刷外,已于后世的报纸极其相似。

除了方以智和郑芝凤的真实版西游记外,读者们还为几篇描述各地开荒拓田的相关文章所吸引,这其中又以来自湖北行省的一片报道更为惹人关注。

这片文章的作者是首辅温体仁的次子温侃。

崇祯十四年上半年夏收,湖北的夏粮取得了大丰收。

数百万移民们在两年多的开荒中,人均开荒五亩多田地。

在各级官吏、国子监举子们的指导帮助下,不管是移民还是湖北当地农户,在按照司农寺引发的农耕条例手册中的程序精耕细作后,已经成为熟田的新开田地平均亩产达到一石二斗,整个湖北行省三百多万顷田地,共计收获夏粮四千余万石,在满足了自己口粮所用的同时,还向江南一带供应了一千余万石的粮食。

因为所辖境内取得如此令人心喜的成就,湖北巡抚方孔炤也因此得授东阁大学士衔,而温侃则被超擢为了正四品的襄阳知府一职,为的就是方便他就近管辖熟悉的移民工作,防止人走政息。

温侃在这篇刊登于皇明周报上的文章中,用纪实地手法和近乎于白话的语言,在读者面前描述出一幅热火朝天地农耕场景,并且将各地官吏、举子在其中的努力也做了具体描写。

当然了,这种描写绝对是正面和积极的,这也是遵从朱由检的意志、为了向大明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激励更多举子生员投入到一线而刻意采取的方法。

通过温侃的这篇几千字的长文,许多从未接触过农户及农耕的人这才知道,原来他们眼中的草民日常是如此的艰辛,而他们所求的,不过就是一顿饱饭而已。

与之相对应的是,备受吴伟业夸赞的那篇张岱所写的短文,却并没有在读者中引发太大的反响,这让满怀期待,希望得到众多文人墨客登门探讨文章的张岱内心失望不已。

因为前面既有方以智、郑芝凤文章给人带来的思考,又有温侃所述中黎民百姓的不易,相比起来,张岱这篇带着明显小资情节的短文,在更多人看来,根本就属于无病呻吟而已。

在朱由检数年来的引导和号召下,现在大明不论官场还是民间的风气,已经正在向务实方向转变着,之前那种崇尚清谈的官员士子正在逐渐减少,这也是张岱文章虽精美,但并没有引起很多人共鸣的主因。

朱由检这几年采取的策略已经在悄然之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众多作风扎实、政绩突出的亲民官吏得到了提拔和重用,大量务虚清谈的官员被闲置,在利益的驱使下,明眼人已经认清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击2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连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二十九章 整顿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一百章 心安第七十八章 陈家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二百六十五章 变化第五百六十七章 国子监里不是有人吗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压境下,没忘了分化郑家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马骨第六百七十章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解剖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议和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一百八十三章 刘国能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处之道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七百四十六章 准备就绪第八百六十一章 斩首计划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七百一十一章 废除选秀女制度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三百零五章 平乱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潜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阵击败你第六百八十七章 为了利益,多尔衮打算把侄子给宰了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七百四十九章 学堂的永久免费制度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六十章 追击2第五百三十二章 来到大明就得守规矩!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七百一十六章 错估形势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学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当年的萨尔浒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六十八章 轻松第一百一十二章 谋划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六百一十八章 谷贱伤农?不会的,那可是赚钱的机会。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枪第一次实战第四百九十章 惩戒与栽培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与白杆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卫1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四百七十五章 赌命的祖大寿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赏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敌与布置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六百零一章 圣上,这事得找块挡箭牌第三百四十六章 举荐第六百三十三章 临死也要带着别人陪葬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机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标是马尼拉的大佛郎机人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进忠的春天来了第二百章 客户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务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十五章 哗变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战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务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尔的新生活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胜第一百九十六章 战后第一百四十九章 顺势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敌第二章 骆养性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一百六十三章 围困第二章 骆养性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个梦想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二百八十六章 贩私第八十八章 兵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