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传播带来的改变

皇明周报一面世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欢迎,这份售价二十文的报纸,瞬间便成为京畿一带众多官员的必读之物。

官员们会通过报上所刊登的内容,来分析和研判皇帝的意志以及朝堂风向,以使自己能够紧跟其后,不会因误判而行差踏错,耽搁自己的锦绣前程。

除了官员群体外,包括勋贵集团、豪门大户、文人士子在内的所有利益群体,也都将周报视为了必备之物。

由于没有考虑到受众基数如此庞大,皇明周报第一期只印刷了两千份,然后就开始着手于第二期内容的编辑与校对。

没想到的是,在报纸发行后的第三天,经过两天的发酵与传播,皇明周报的名气忽然变得人尽皆知。

先是没有买到报纸的官员们,或是亲自登门,或是打发属下上门求购,一时之间,皇明周报变得炙手可热,两千份报纸五天之内被抢购一空。

按照朱由检的计划,这两千份报纸除了在京畿发行一千份之外,其余的是准备通过四海商行的渠道,把另外一千份报纸分发到大明各地,以求迅速占领全大明的舆论阵地,扩大报纸影响力的,没想到会发展成了这种局面。

朱舜水等人忙于应付各种人员的登门造访,根本没有空闲时间商讨第二期的相关内容,无奈之下,报社从上至下不得不挑灯夜战,利用晚上的时间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

不管朱舜水是如何的端肃方正,但只要是上门拜访的,都是自恃与几位主编相熟或相识的,并且身份都是朝廷官员,尽管品级可能不高,但大家都是同朝为官,上门要份报纸你能不给吗?

无奈之下,朱舜水几人只能改变原来的计划,把打算投放到外的的报纸截留,以此来应对这种局面,这就导致了第一期报纸还未出京便行销一空。

朱由检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下旨,让礼部、工部和将作局抽调相关人员支援报社,印刷工坊也开始扩建,并争取在一个月之内完成所有工序,尽快提升报纸的成品数量。

在此期间,第一期周报也在加紧印刷中,所有参与晚上加班者,全都有额外的奖金,管晚饭。

物质激励政策是最能产生效益的,也是最能激发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的方法。

尤其是对印刷工坊的工匠学徒们来说,每晚加班可以拿到三十文的奖金,这种好事可是自古以来都没听说过的。

给朝廷干活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之事,何况每月都能拿到足额的月薪,这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没想到还有加班费这一说法。

听说这是皇帝爷爷亲自下的旨意,咱们这些低贱之人要是不把全身的力气都使出来,怕是老天爷会打雷劈死咱。

印刷工坊的工匠学徒们在印制两千份报纸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所以接下来的加印工作非常顺利,在接到指令的当晚便加印了一千份报纸,第二天,这些加印的报纸有一部分便出现在了京师的酒楼茶肆中,后续的加印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

厂卫已经接到了指示,寻找和组织在各个茶楼酒肆说书唱曲者,拿出适当的物质补助,安排他们在原来开展业务的场所读报,以求扩大报纸的受众面,让报纸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大明,除了官员和文人,不少艺人因为从事行业的不同,也是识字的。

比如周后的父亲周奎,刚来京师时在大街上摆摊算卦,人家要是测字,写出来你不认识,你怎么给人算?算出来的卦象人家能信吗?

朱由检下令采取的这个读报的方式并不新奇,但却并没有找错群体。

文人士子是绝对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下给那些平民商贾宣读报纸的,这种事情既有辱斯文,又折了自己的身份。

而日常从事“文艺宣传”工作的艺人们就不存在这种观念了,抛头露面已经成为了习惯,为了家中的妻儿老小,用什么方式赚取银钱都可以接受。

不过,最开始时,那些艺人对于这种强制性措施是非常排斥的,生怕自己被强行转行后,收入无法养家糊口。

但胳膊终究扭不过大腿,厂卫可不是他们所能抗衡的,再加上还有一定数额的银钱补贴,所以艺人们只能硬着头皮,在被厂卫们打过招呼地酒楼茶肆中开展起了这项新业务,但大多数人普遍不看好这种新形式。

但是,事实证明,底层人员的眼光和见识终究是浅薄的。

皇明周报在各个公共场所的登场亮相,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因为有了先前官员们争相购买报纸事件的迅速传播,京师里众多平民商贾,对于这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已经被勾了起来,但由于报纸的发行量太小,所以他们对此事知道个一星半点,而好奇心是绝大多数人无法抗拒的,尤其是对于小有资产的这类人群。

在信息流通极其缓慢的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度匮乏,而富裕起来的人群对于知识的渴望是后世难以想象的。

京师的民众算是生活在皇城根下,相较于其他地方来说,各种消息的来源渠道还是比较多的,毕竟六部各衙门的中下层官吏很多都是北京土著,下值回家后,难免会将一些朝堂大事小情透露给亲朋好友,然后这些所谓的小道消息便开始蔓延开来。

但是,尽管信息来源较多,但具体的详情和细节却并不清楚,有些消息不是夸大其词,就是以讹传讹、

就比如上次西班牙使团两名护卫在天津港被射杀一事吧,针对这次事件的传闻就诞生了许多版本,最离谱的一个版本是说,西班牙人强抢民女,以致激起民愤,双方发生争斗,导致多人死伤,锦衣卫闻讯赶到后才平息了纷争。

而艺人们宣讲的皇明周报则是与原先众人获得的信息截然不同。

因为报纸带来的信息量太大了,已经远非那种只言片语的小道消息可比。

无论是游记还是各地开荒拓田、安置流民的具体报道,都是亲历者以第一视角来描绘的,其细微之处闻之更是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能让大家伙儿对某些事物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改变了众人过去对一些事情大而空泛的想象和看法。

根据朱由检的安排,皇明周报特意辟出了半个版面,对京师各市场的物价进行了公告。

除此之外,还有目前以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京师哪种物资紧缺,何种商品供大于求、哪家商铺有什么样的商品需要交易等等诸多市场信息,这些极具价值的商业信息,自然受到了广大商贾们的热烈欢迎。

而商品信息的迅速传播,也使得京师各市场的繁荣度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嗅觉灵敏地各路商贾,立刻按图索骥,参照报纸刊登的商讯各自采买购销,由此引发的的是,之后的时间里,很多大商户来到报社,在打探清楚规章后,纷纷请求花钱在y报纸上刊登商品信息,以求获得更多的利益,至此,报纸的经济属性也得以初步展现。

第四百四十一章 宫里的阴暗面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一百三十章 淮盐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无策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当年的萨尔浒第一百六十三章 围困第六百一十四章 干股与分红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锋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五百九十章 谋逆可是十恶不赦之罪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第一百三十九章 图谋第七十九章 凤阳第五百四十章 驱虎吞狼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十章 初见文臣第四百章 布防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极第二十九章 整顿第四百二十五章 战幕拉开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七百二十五章 闽人借机复仇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三百七十三章 争抢第二百零六章 内情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脚第四十四章 孙承宗第五百五十七章 终成眷属、赐银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给揍了再说。第十九章 孙传庭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三百六十一章 雏形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东南亚基地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干什么呢?第三百九十六章 战起第八百一十章 给平户藩的大礼包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属国条例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体规划和布局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锋第六百五十二章 欧洲不仅是只缺白糖第六十二章 秘议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战史上的奇迹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盘第二百二十章 忧虑第四百四十一章 宫里的阴暗面第五百章 战报及善后方案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五百八十章 布置妥当第三百三十二章 内政第十章 初见文臣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五百二十九章 红夷特使联合到访大明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七百三十章 虽远必诛不止是口号第一百零五章 夜袭第五百三十章 爱挑事的大佛郎机人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一百六十三章 围困第四百九十五章 丰收在望第二百章 客户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扫盲班、抢人才第四百六十八章 夺门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四百九十九章 斩将溃敌第八百三十八章 无奈的加征、钱姓少年的背景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鲜铳手第九十二章 分进第五十八章 溃败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惧怕的怪兽第六章 皇庄2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锋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为世界财富汇聚地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马骨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进盛京城第九十三章 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