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

崇祯十七年末,就在所有人忙忙碌碌准备过年的时候,一道昭告天下的圣旨自乾清宫发出,向世人宣示皇家的人丁兴旺、后宫和谐,也为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册封朱慈熔(乳名水哥儿、周后所出)为雍王,封地为南涯行省。

册封朱慈炫(乳名云哥儿、田贵妃所出)为晋王,封地为南涯行省。

册封朱慈灲(乳名成哥儿、袁贵妃所出)为成王。封地为南涯行省。

册封朱媺娖为皇家大长公主。

晋冯氏为正三品芸妃,其父为锦衣卫指挥佥事衔。

晋陈氏为庶三品文妃。追赠其亡父为锦衣卫都督佥事,亡母为夫人。

晋金氏为庶三品婉妃。

三位贵人所出皇子皇女因尚年幼,待日后稍大再行册封。

冯霜寒、陈圆圆、金顺姬分别先后给朱由检诞下两女一子,其中对于金顺姬生下的儿子,朱由检现在已经有了初步打算,待其长大成人后,视朝鲜局势而定。

如果到时朝鲜局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那也就罢了,如果政局动荡、民不聊生,说不得大明皇子就会接掌政权,以给朝鲜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使东亚地区的局势保持稳定和繁荣。

在华夏一直有辽东稳则中国稳,辽东乱则中国乱的说法,由此可见整个辽东地区对于中国的重要性,鉴于历史上诸多血的教训,朱由检是绝不允许一个不受控制的朝鲜政权雄踞东北地区的。

至于雍王等人将来是否就藩的问题,由于时间还早,朱由检并没有下定决心,十几年后根据具体形势再说也不迟。

这种远离大陆孤悬海外之地,没有数十年持续不断的人财物的投入,其恶劣的生存环境数十年内很难得到较大的改善。

先期被流放到南涯的六千余名罪犯被当成了牺牲品,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他们也算是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们将会被迫用劳动来恕罪,以便让自己能够活下去。

这批人被送到南涯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他们首先需要找寻到适合生存的环境,比如大片的田地和淡水资源,再就是要随时随地面临着猛兽蛇虫和疫病的袭击,还有当地土著对他们的攻击。

当初运送他们登岛时,遵照朱由检的旨意,郑家船队在离开时,除了足够多的粮食、食盐、油、药材之类的生活物资外,还将一批弓弩刀枪留给了这些人,至于这六千余人之间如何相处,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

朱由检完全能够想象到,这些自带犯罪属性的人聚在一起,很快就能分成若干个大小团体,相互之间的争斗厮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里面没有一个善类,谁能存活下来就看能力和运气了。

南涯行省并没有官军和朝廷官吏,这片蛮荒之地现在完全处在无政府状态,虽然在这期间充满着血腥和暴力,但这六千多人的到来,也会给这个荒岛带去一定的人气和活力。

郑家船队会定期给当初的登陆点送去各种物资,在巨炮火铳的威胁下,物资的卸载不会遇到什么危险,更何况,这批罪犯对朝廷的畏惧是深入骨髓的,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对运输船动手。

现在南涯行省究竟是何状况,朱由检也是一无所知,而知道这个计划的大佬们早就将此事抛之脑后。

对他们来说,那些罪犯都是该死之人,朝廷甚至连物资都不用给他们,任由其自生自灭才是最好的策略。

但朱由检心里清楚,那个面积巨大的岛屿可是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地方,是将来大明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只是因为工业革命尚未到来,所以暂时还不到摘桃子的时候而已,只要时机一到,朝廷就会派人登岛进行有计划的开发。

崇祯十八年二月,克虏伯李重进和辽宁巡抚邱民仰的联名奏报送达京师:“大清”皇帝多尔衮递信辽宁行省,愿意自去国号并请内附。因事关重大,李重进和邱民仰不敢擅专,特此上禀,并将二人对此事的看法以题本做了详奏。

自崇祯十一年关外大战结束,到满清残余奔逃至黑龙江流域至今的七年时间里,李重进所部联合马科部一万五千骑,每逢夏收时节都会对其所辖地区进行长途袭扰,在杀伤其有生力量的同时,还顺便把大片即将成熟的麦田烧掉,这种没有人性的策略在日积月累之下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效。

长期的经济封锁加上不间断的武力破坏和摧毁,让本来就物资匮乏的“大清国”国力每况愈下,尤其是最近几年,缺少基本生活保障的汉人包衣大量潜逃,很多包衣更是在大明官军的袭扰行动后主动随大军返回。

据辽宁每年上禀的数据来看,七年以来,一共有近八万汉人包衣以各种方式逃回辽宁行省,这让本来就地广人稀的“大清”国元气大伤,眼见得形势日益恶化,多尔衮才在范文程、宁完我等人的建议下向大明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随着米涅枪的大量配备,明军在武器上对清军形成了巨大的优势,在经过几次规模不等的对战后,多尔衮等人感到深深地绝望。

这仗没法打了。

原先明军的火铳虽然威力不小,但清军还有机会突进后对其进行杀伤,可现在连两百步还没进去就出现了大量伤亡,这哪是打仗,成了纯粹一边倒的挨揍了。

这样的屠杀场面就连向来骁勇的八旗士卒也是胆寒不已,所以后来在侦知明军即将抵达时,清军都会早早的避开,根本不敢与明军正面对阵,只能眼睁睁看着明军肆虐而归,眼前这一幕幕场景是那样的熟悉,只不过两军的位置掉了个而已。

出于种种复杂难言的因素,朱由检并没有下令将这股“大清”残余彻底剿灭,毕竟后世都是同胞吗。

但同胞归同胞,该报的仇还是要报。尤其是范文程和宁完我两个汉奸,属于不可饶恕者,应该千刀万剐。

交出两个汉奸,大明给女真部提供适当的物资军械补给,但该部必须离开黑龙江流域,然后举族继续向北或西,寻找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

去北边找哥萨克们拼命吧,赢了也算是给华夏开疆拓土了。

如果不接受大明提出的条件,那就等着被困死在原地好了。

相信以多尔衮的智商,不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

只要能够带着族人活下去,交出两个汉人奴才也不是大不了的事,范文程、宁完我的那套东西,早就被女真人学的八九不离十了,他们的价值已经失去。

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测皇帝心思的温体仁第二百九十一章 细节第五百九十三章 选准目标、准备动手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击、毙杀敌酋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五百九十八章 纳税就从天家开始第二百七十章 围城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八百一十一章 日本铁炮与大明火铳谁更强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证第四百七十五章 赌命的祖大寿第六百七十八章 财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齿、殴打官差第八百一十一章 日本铁炮与大明火铳谁更强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一百八十七章 冲阵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择吧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给了穷书生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遗贤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军的反击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陆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险中求第七十章 商路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规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六十一章 范家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赃第一百八十七章 冲阵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联军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议和第六百八十九章 孙传庭纳妾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门讲究的是与众不同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八十二章 骄横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四百三十九章 后路危机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亲第三百三十三章 赏功第四百六十一章 杨嗣昌的担忧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七百零七章 带着文臣武将去靶场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三百七十二章 陈圆圆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五百四十九章 孙传庭、卢象升的反应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四百八十四章 托孤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第四百五十章 多尔衮的果断第三百零九章 远虑 (求订阅收藏)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二百九十章 宴会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温家的变化第四百章 布防第四百零五章 斩将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辅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第八十二章 骄横第五百三十二章 来到大明就得守规矩!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驳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陆辽东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六百八十七章 为了利益,多尔衮打算把侄子给宰了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对大明发展的特殊贡献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检的底线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检的筹谋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辅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给揍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