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 飞梭、大明第一项垄断产业

多尔衮果然没让朱由检失望,在与得到朱由检指令的辽宁行省相关人员接触之后,对明廷的要求没考虑几天便全盘接受下来,为了表示己方的诚意,范文程、宁完我以及两家的家眷被小队清军押解至双方的谈好的地点,然后多尔衮对内宣称,为取得大明朝廷的援助,范、宁二人自愿作为人质举家前往大明居住。

两个月后,当大明朝廷组织的第一批包括粮食、盐、铁器、军械、药材等大批物资,在重兵押解下运送至交接地点时,“大清”国的整体迁移随即正式展开。

与此同时,大明皇家科学院也在京师正式成立,首任院长为工部侍郎衔的宋应星,署衙设在在理工学院内,为的是方便这两所大明最高等学府里的专业人才可以随时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

由于是初立,皇家科学院院士仅有寥寥数人,这几人都是对大明有着突出贡献之人,这其中宋应星和狄卡两人的名气最大,贡献也是最为突出,其他几名院士则是名气不大,但都有着拿得出手的实绩。

在被朱由检任命的这些院士中,尤其以“飞梭”的发明者、浙江籍举子冯焕最为引人注目。

“飞梭”其实就是安装在织机滑槽里带有小轮子的梭子,滑槽的两端装有金属弹簧,使梭子可以以极快的速度来回穿梭往复,它的发明和出现,使得布面可以大大加宽,极大的提高了织布效率,让大明的棉布产量在短时间内出现了迅猛增长。

以前使用普通梭子织布时,一台织机需要两名织工协作完成,而“飞梭”诞生后,一台织机只需一名织工便可以独立完成,而且所织棉布质地更加密实、质量更为上乘。

别小看这种貌似不起眼的发明,它可以称得上是在“珍妮纺纱机”出现之前的一种创举,等到“飞梭”在大明所有织布工坊得到普及后,大明的棉布产量可以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纺织工人全部失业。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有事实根据的。

“飞梭”仅仅诞生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棉布产量大幅提升,仅东印度公司从大明运往欧洲销售的棉布数额便翻了几番,而据东印度公司反馈回来的信息看,现在英国市场上在大量大明优质棉布的倾销下,其国内的纺织工人大量失业,英国政府高层人士已经就此开始商讨如何应对此事。

在百年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来之前,不管是大明还是欧洲各国,所有的工业产品都是家庭作坊性质的,英国所谓的纺织工人们,也不过如同大明以前一样,在家中有几台机器,依靠商人预付的资金购买棉纱,然后织成棉布再卖给商人,这种形式下,棉布的产量可想而知。

但是自打朱由检穿越过来,并且以后世最为普遍的形式建立起大型工坊之后,大明的棉布产量便开始出现飞速提升,而随着冯焕发明“飞梭”,在棉布行业,大明已经出现了垄断全球的趋势。

在原本的历史上,正是因为“飞梭”的发明导致了棉纱产量供不应求,所以才催生出了“珍妮纺纱机”这种怪物的诞生。

而现在,大明的棉纱产量也已经出现了跟不上棉布产量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朱由检的授意下,冯焕与当初协助他发明“飞梭”的几名工匠一起吃住在京师将作局里,根据朱由检记忆当中对“珍妮纺纱机”模糊不清的认知,全力投入到了研发过程之中,争取尽早攻克这个纺织工业的难关。

冯焕虽说是名义上的文人举子,但因为家境富庶、衣食无忧的缘故,导致他从小便对传统文人眼中的“奇技淫巧”十分感兴趣,平时也时常偷跑去自家的织布工坊里观摩,因此他对棉布的整个生产工艺也是熟稔无比。

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儿子,故此冯焕的父母也并未对他说教太过,对儿子的种种行为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在二十五岁中举后,会试不中的冯焕留在理工学院就学,很快便对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便拜在了宋应星门下,整日沉迷于各种器物的原理和制造上,而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其他人的协助下,冯焕终于有了一项值得终生骄傲的发明创造。

朱由检当然清楚“飞梭”的巨大作用,可是在后世时,他从来没有进过工厂,所以对很多事物只有概念,却缺乏直观的认知,直到冯焕的发明成果取得的成效传入宫中,他才意识到“飞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

朱由检对大明本土能出现冯焕这样的人才,心里感到十分的高兴,他希望在这种示范效应,大明能够涌现出更多的科技人才,从而带动大明经济长期稳定向好。

朱由检决定重奖冯焕,以此来引领和推动更多有识之士投身都科研当中。

科学院院士享有正三品职衔待遇,在与自身专业相关联的问题上,有权单独进奏,并且会有不定期面圣的机会。

冯焕的发明享有十年专利期,在此期间每一台安装使用“飞梭”的织机,每生产一匹棉布,都要支付给冯家一定的红利,仅此一项的收入,冯家便可以踏入富豪的行列,更别说还有三品高官这样的荣耀职衔了。

大明所有人等不拘身份,若有特殊发明创造、对大明经济发展贡献突出者,均享有上述待遇。

明发天下的圣旨一出,京师震动,大明震动,这一完全颠覆大明人传统观念的举动,顿时激发起了无数人搞创造发明的意识和决心,尤其是在生产一线的那些被强制读书识字的工匠们,更是在所从事的专业上用尽全部精力投入到钻研当中。

由于朱由检的圣旨发出时间不长,所以目前还没有见到什么成果,但朱由检相信,各行各业的大发展势头已经出现,更多的实用型发明创造将会不断涌现,推动着大明社会发展稳步向前。

就在大明棉纺工业出现蓬勃发展势头之时,东印度公司贸易代表再次到访大明,并带来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

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体规划和布局第八百二十四章 新一代海上霸主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宫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别担心,银子马上就有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访艰辛、 惊喜、睚眦必报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给揍了再说。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军抵达马尼拉第一百九十章 改变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敌第八百九十四章 该落幕了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圣公第五章 皇庄1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五十五章 袭杀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三百三十三章 赏功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十六章 平叛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计第一百二十四章 东厂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五章 皇庄1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备无患第四百七十四章 孙白谷怒斥祖都督第八百一十章 给平户藩的大礼包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贼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六百八十七章 为了利益,多尔衮打算把侄子给宰了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敌第四百一十章 弹幕第四百八十七章 蒙在鼓里的边将们第二百零三章 应对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五百二十章 开花弹第九十八章 计议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门前的流血事件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抚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六百三十一章 张网以待、终有所获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动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三百六十章 台湾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检的计划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三百九十六章 战起第五百一十七章 准备总攻第七百七十七章 飞梭、大明第一项垄断产业第八百九十章 获利丰厚的农户们第八百二十九章 温体仁的心思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四百二十五章 战幕拉开第八百八十六章 长远规划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战史上的奇迹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关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杀无赦!第三百二十七章 阳谋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四百七十五章 赌命的祖大寿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传播带来的改变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战列舰、大型商队远航第二百六十五章 变化第一百零八章 宫内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七百二十章 零伤亡、报仇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检断案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一百八十三章 刘国能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四百零三章 惨败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三百四十章 酒后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济格的梦想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