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

最新一期的皇明周报如期刊发,在各衙门开衙上值后,朝堂重臣们照例都收到了一份,结果是刚到辰时,户部和顺天府堂官们便被火速招到了内阁,听候辅臣们的问询。

“今日报纸所刊发之内容,诸位同僚想必均已看到,令人不曾想到的是,如此盛世之下,竟然有孙成一家之凄惨状况!此为我等执政之失也!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我等平日皆以国之干城自居,常以目下欣欣向荣之局面为傲,亦以代圣人牧万民而自豪!可孙成一家之遭遇,却如一记无形之手,狠抽在我等脸上,令我等颜面尽丧!也会使宫中圣上倍感失望!

传庭身为内阁首辅,对此事负有不可推卸之责!正如吴骏公在文中所言,京畿乃天下数一数二之繁华所在,尚且有此等惨状,而天下中下赤贫府县无数,此般状况当是不在少数!

今日既是相关同僚齐聚,那我等必须就此事拿出一个章程来,全面解决大明类似之情况!

诸位但有建言尽可直讲,想必圣上很快便会召集我等入宫,我等若未在短时间内拿出方略,岂不是又要劳圣上耗费精神?

若是事事处处皆要如此,那圣上要我等辅弼有何用?

莫非纸糊阁老、泥塑尚书之称呼,又要于今朝重现?”

荣登首辅之位已有近一年的孙传庭高居内阁议事堂主座之上,其余辅臣及应召而来的堂官们按照排名顺序分坐于堂下两侧交椅上,所有人到齐后,面色沉重的孙传庭率先开口点明了今天的主题,然后催促大家尽快拿出解决方案来。

在这个信息酝酿、发酵、传播极其缓慢的时代,信息量巨大的皇明周报已经取代了塘报、邸报,成了一众朝官必备之物,也成为民间获取朝廷信息最重要的来源。

周报工坊的规模一扩再扩,工人一招再招,单期的发行量已经达到了三万份,而随着发行数量的大幅提升,报社财物也从政策性亏损变成了盈利,这种迅猛的发展势头也是朱由检始料未及的。

“首辅所言直击要害!象生亦以为是!

此等事实为执政之耻也!若不即刻加以改正,每日间,还不知有多少人于困苦煎熬中不甘离世!拯万民于水火亦会成为一句空谈!

现今太仓充盈无比,我等坐享天下万民所奉,每日锦衣玉食、仆从如云,却已忘数年前大厦将倾、亿兆人民流离失所之惨状!此事须引发诸位深省之!

顺天府上下须引以为戒,派遣精干吏员下至乡间村落,对所辖区域展开全面排查摸底,发现类似状况即刻予以解决!

此举当在一月之内完成,不得延误!期间但有敷衍塞责者,已经发现即刻开革!”

身为次辅的卢象升首先表达了对孙传庭的支持之意,随后以自我检讨的方式,对这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背后所隐藏的朝廷方略失误发表了看法,最后则是责成顺天府要迅速开展行动,排查与孙成一家相似的家庭,并予以妥善解决。

内阁次辅负责协助首辅主持朝廷大全面工作,顺带协调处置京师及京畿地区的整体工作,有权对顺天府堂官们提出问责并可就相关事宜面圣,基本上属于顺天府的顶头上司了,所以卢象升才专门向顺天府诸位堂官提出了具体要求。

“还请大学士放心,下官回去后会即刻着手部署安排,下辖五州、二十二县定会在一月之内办成此事,以慰圣心!

此事下官等人有失察之罪,事后下官等会入宫面圣、自请降罪!”

卢象升话音刚罢,顺天府尹倪元璐随即起身施礼领命,府丞孙三山、推官元至善两人也是纷纷表态,定会以最严肃的态度承办好内阁交办之事,不使圣上为此忧心。

“适才次辅之议极为恰当,本官以为,内阁当就此事行文各布政使司,严令各地开展自查,并就最终结果上禀,凡有懈怠者,无论官职大小,一律就地开革!”

在孙传庭和卢象升相继表态后,排名第三的陈奇瑜也就此事表明了态度,随后李邦华、杨嗣昌等人也纷纷就此事发言,明确自己在这件事上的立场。

不管真心还是假意,重臣们心里都清楚,今上可是出了名的爱民如子,皇明周报现在肯定已经摆在皇帝的案头,这件事必定会再次引发朝廷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各人在此事上的态度很快便会被圣上得知,这个队可一定得站好,要不然的话就会被圣上所厌,那后果可想而知了。

朝臣们猜的一点没错,辰时刚过,带着王承恩来到乾清宫处理政务的朱由检,坐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看报。

当他看到第一版最醒目位置上刊登的吴伟业的文章后,朱由检的心情一下子变得糟糕起来,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举止气度越来越沉稳的他并没有大光其火,因为他心里清楚,这种事在大明应该是有着较大范围的存在,若想彻底予以解决,那就要建立一套新的有效的机制,合理的应对今后类似事情的发生。

朱由检并没有马上召集阁臣入宫议事,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这个来自后世的灵魂应该比阁臣们更有解决办法,这是时代和眼光给他的财富,是当代的人杰们无法比拟的。

他知道,孙传庭、卢象升等人并非那些尸位素餐的旧式官僚,他们都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都不缺乏正义感和良知,只不过因为现在身居高位、国事繁忙的缘故,所以他们并没有机会去探查到这种事情,否则的话,依照孙、卢二人的性格,早就进宫上禀了。

朱由检认为,此类事情的形成和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千百年来形成的现有体制,也就是全天下已经形成共识的皇权不下乡的问题。

要想彻底解决,就必须打破皇权不下乡的惯例,扩大皇家和朝廷的权利,让大明决策层的每一项政策,都能通过基层组织和人员,完整的落实到每个村落和家庭,使每个守法百姓都能真正得到实惠。

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争夺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七百六十八章 赏爵、妇幼医院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枪第一次实战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一百二十七章 构想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个好身体,带家里人去撸串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五十六章 接应第四百八十七章 蒙在鼓里的边将们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还是太过年轻了第八百一十七章 铁炮火铳对射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三百零二章 趋利第九十九章 抵达第八百五十一章 内讧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规第一百一十七章 布置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镇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一百二十四章 东厂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四百九十五章 丰收在望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五百七十八章 舍不得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温家的变化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八百零八章 冲突与应对第一百零四章 见面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属国条例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七百一十一章 废除选秀女制度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军内部的分歧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梦也没想到能吃饱饭的李保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四百一十六章 选官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四百八十七章 蒙在鼓里的边将们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体系的建立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军事观察团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检的计划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七百二十七章 轰塌城门、米涅枪再次显示威力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八百一十七章 铁炮火铳对射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饭食可比富户、话痨管事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四十四章 孙承宗第七百二十七章 轰塌城门、米涅枪再次显示威力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锋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贼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军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连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六十二章 秘议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一百三十八章 杀俘第四百二十五章 战幕拉开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九十二章 分进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势后的策略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亲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来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兰人想找大明做帮手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个理想主义者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军队登陆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七百一十一章 废除选秀女制度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四百八十七章 蒙在鼓里的边将们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七百四十九章 学堂的永久免费制度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级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