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镇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总体氛围和风气,与执政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经过无数实践验证过的。

wωw◆ ttκan◆ ¢O 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他的喜好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作为穿越者的朱由检,因为出身寒微,再加上受到前世信息爆炸的深刻影响,对世事有着非同寻常敏锐的洞察力,行事风格崇尚的是亲民务实,对夸夸其谈、故弄玄虚者有着天然的排斥和厌恶感,所以他选择的内阁辅臣也是与他风格相似或接近之人。

不论是孙传庭还是卢象升、陈奇瑜,以及其他阁臣,无不是崇尚实务者,君臣之间商议国事,从无虚言假语,都是直接讲出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然后其他人再予以补充或举例反驳,最后再由朱由检拍板。

这种对事不对人的良好风气已经在大明官场蔓延开来。

上至京师部司,下到州县衙门,每遇大事,各级官员都会举行会商,最后形成人力所能及的最佳方案,这种形式已成为大明各级衙门的定式,其结果也被无数事实证明,这是最为高效的工作方式,对大明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自打破官员任命拔擢的身份后,不少能吏进入到各级衙门的决策层,这种鲶鱼效应带来的冲击,给大明官场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为了消除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吏员出身的官员们无不是尽心任事,力争在每件事务上都做到最好,生怕因为做错事而前功尽弃。

而进士举人出身的官员们,内心本就骄傲,也不愿在公务处置的过程中被学历更低的同僚压一头。

在这种微妙的环境下,绝大部分官员都是打起精神,尽可能把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

因为这样既可以积累政绩,利于将来的考核升赏,又可以向外界证明:瞧见没有?我们也不是死读书的傻子,朝廷把我们安插到现在的位子,看重的还是我们的本事。

人都是有自己的尊严的。

能考中进士举人的哪有智商低的?

之所以如此多的人精并没有在青史上留名,是因为受到历史大环境的局限而已。

要是把这些人放到后世,也基本都是学霸类,尤其是考中进士,比考清北的难度还要难。

或许有人会说,清北也不是个个都是人才。

是,这话没错。

但是清北出人才的几率,总比工地上搬砖出人才的几率要高出无数倍吧?

谁能跳出所处的历史环境去俯瞰和展望?

从来没有。

每个当世人也都是局中人。

除了穿越者。

当然了,一种优良制度的形成,仅靠自觉是远远不够的,严格的、多方位的监督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吏部对各级官员的考核依然是最重要的升黜方式和手段,但因为受限于交通条件的制约,吏部根本不可能派遣人员下到每个府州县去进行实地探查,而凭借御史及各地锦衣卫的情况反馈的话,又怕不够全面。

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在从内阁获悉问题的症结所在后,朱由检仍旧采取了后世较为成熟的做法:任期结束前,所有官员分别对其他人用文本进行评价,之后汇总上报,吏部再根据其他渠道的相关资料,对官员的政绩进行综合评定。

本来朱由检打算采取在行省、府一级设立吏部分支机构,用于对下级官员进行考评的方式,后因考虑到,这样一来,极有可能形成新的利益团体,造成官员抱团的现象,所以最后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ωωω TTκan co

其实以大明现在的官场氛围,地方官员很难形成利益团体,而且想要如从前那样混日子也不太可能,现有机制下,有政绩很容易就有出头的机会,适宜慵懒散者生存的生态环境机会不存在了。

只要直面百姓的地方官吏能够实心任事,那整个国家就会沿着正确轨道向前运行,就算速度慢也没什么关系。

既然决定按照后世日耳曼人的经济模式发展,那就没必要着急。

现在大明的综合实力遥遥领先整个世界,不存在需要群策群力、弯道超车的紧迫局面,只要路径正确,慢一点对整个社会更有好处。

在朱由检的整体规划中,大明各地的经济发展要始终维持大致平衡的局面,朝廷财政并不会大力向某个地域做出倾斜。

他不希望看到某地人因为当地经济状况恶劣,从而被迫背井离乡、离开双亲妻儿去异地打工的情况出现,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家人衣食无忧、其乐融融、安居乐业的场面。

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道德规范、法律约束跟不上,那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无数丑恶现象,人们为了捞取更多的金钱会不择手段,根本不在乎是违法还是违背道德伦理。

现在绝大多数百姓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在工业革命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在全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是最为重要的。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这才是儒家文明的精华所在,也是华夏文明长盛不衰的重要支撑,这是整个社会的底线,任何敢于挑战者,都将会遭到严厉打击。

在有关大明未来的蓝图中,城市化是不会被提倡的。

城镇化,甚至是美丽乡村化才是根本。

只要基础设施发达,人们在小型城镇和乡村,都可以享受到各种优质服务,那就没必要扩大城市人口和范围。

当然,想要达成这个美好愿景,是需要朝廷拿出天文数字的银钱来持续投资的。

医疗卫生、教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这两者中的优质资源绝不能向大城汇聚,要均衡分布,使每一个家庭都能就近享受到最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这样才能实现安居。

如果京城的医院郎中,环境和医术与某县城相差无几,谁会舍近求远跑到京城看病?

教育也同样如此。

这两种资源的再分配一定要公平公正,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

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五百一十五章 赵武的猜测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二百七十章 围城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八百五十一章 内讧第十八章 容情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四百七十三章 难以应对的阳谋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进第二百二十三章 杀鸡第一百一十章 盐商第五百四十章 驱虎吞狼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养老金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六十六章 逮获第二百一十八章 弑父第六百三十三章 临死也要带着别人陪葬第六百零六章 强硬的福王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前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第八十四章 决心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脚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陆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七百四十章 选妃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个理想主义者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战事第四百七十七章 国运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六十五章 上门第七十章 商路第八百八十六章 长远规划第七百二十七章 轰塌城门、米涅枪再次显示威力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二百章 客户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挡不住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战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换地第三百零一章 诱惑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五百二十八章 内阁中的实用型人才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十二章 李邦华第五十九章 追击1第五百三十章 爱挑事的大佛郎机人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六百四十二章 卢阎王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六十一章 范家第四十六章 投机第三十八章 大战2第八章 皇庄4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纷争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国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鲜人打算送礼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机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一百九十章 改变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现的怪物第十六章 平叛第三百零二章 趋利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八百九十章 获利丰厚的农户们第六百六十三章 热烈欢迎大明帝国使团到访第一百零八章 宫内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掘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