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

根据朱由检的要求,大明全境内所有郎中,都已经被纳入朝廷体制内,成为吃皇粮的一员,与之相对应的是,所有个人医馆也同时全部被收编,这是强制性的,不管你愿不愿意。

在朱由检的规划里,未来的大明只有公立医院的存在,个人行医也可以,但仅限于诊所类的微型医疗机构,绝不允许个体建立医院,这一点会被写入大明律中,但有违者,即刻罢职归家。

医疗体系是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社会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搞成产业化,要朝着全民免费医疗的方向顽强前进,就算时间再长也要达成。

一旦放开私立医院的建设,那就意味着产业化的萌芽,等到它将来树大根深再去整治,就会动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在既得利益集团暗中对抗下,极有可能酿成不可知的巨大风险,使整个社会陷入动荡之中。

受制于从医人员严重匮乏的窘境,公立医院的建设速度和范围异常缓慢,偌大的京城也只建起了四所医院,职业医护人员只有六百余人,相对于京师接近一百五十万的总人口来说,人均医疗资源少的可怜。

但是比起更多偏远落后地区的百姓来讲,京城的百姓已经是够享福的了,至少生个病不用跑多远就能有郎中医治,并且一般家庭只需付出一点点费用,贫困家庭则是诊治拿药费用全免,这种自古未有的大好事上哪去找?

近水楼台先得月,皇城根地下过活,总得有点不一样的福利不是?

与师范大学正式建立筹备工作同时展开的还有医学院的创立。

不过,与后世门类齐全、生源充沛的现代制度下的医学院相比,正在筹建中的医学院显得寒酸无比。

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医学院,实际更像是一个地区卫校的规模。

这个也是没办法的事。

医学院最大的问题倒不是生源。

就拿京城来说吧,这个当今世界规模和人口最大的巨城里,从医人数并不少。

原先各种药铺诊所中,上至东家,下到抓药的伙计小厮,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足有上千人,尽管这些郎中水平参差不齐,伙计们也只是粗通医理,但都是医学院潜在的生源,只要召入学校认真培养,这些人里的绝大多数,在将来都可以成为一名有行医资格的郎中。

但学医可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想培养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郎中,那可是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的,没个三五七年很难具备行医资格。

人命关天,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尤其是刚推行几年的外科医术,这里面的诸多细节每一个都不容轻忽,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错。

自从将个体从医人员全部强行收录进体制后,在经过初步考核和筛选后,一部分医术不错的郎中被分配到京城各所医院里开始坐诊,而大部分医术平庸的,还有众多原先的伙计小厮,则被集中起来,在尚未挂牌的医学院校舍中开始上课。

给这些学员授课的当然就是太医院以及一些医术精湛的郎中,所用的教材以太医院新编外科教材为主,至于传统中医学那套医术,因为牵扯到个人资质和领悟力的问题,只能通过大课泛讲,然后将诸如《千金要方》、《伤寒论》、《本草纲目》之类的传统医学书籍下发给每名学员,让其自修为主。

想要精研传统医学理论,那可是极为耗费精力和时间的,这里面的个人因素占据着主要地位,要不然,千百年来,学医之人如过江之鲫,成为名医的为何只有极少部分?

刨除一些主客观因素,个人天赋还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传统医学很难出人才这一难点,卫生署在培养学员的时候,有意识地将外科教学作为了重点,首批参与人体解剖的太医院郎中们轮番给学员们进行讲解,之后便是各种简单外科手术的实践,让学员们熟悉各种医疗器械的适用方法。

在学员们通过标本和图册对人体结构有了详细了解后,其中一部分胆大心细的学员在几名御医的带领下,加入到了征伐日本的大军中去。

在战场上有更多医学解剖资源可供利用,并且还可以用伤员做为施展所学医术的实验对象。

当然了,拿来给学员们练手都是日本军队中的伤员,大明官军有专门随队军医,一旦出现伤亡,都会得到及时有效地医治。

这些军医可都是医术精湛之辈,不是那些学员雏儿能相提并论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培养和发现人才的最佳途径。

在经过两次严打之后,大明各地治安状况好的让人发指,几年来恶性刑事案件极少发生,这也导致每年被秋决的死囚难以找到,对百姓来讲,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可是对外科医术来说,这就意味着失去了可供解剖的资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百余名学员随军奔赴战场的决定。

相信在日本战事结束之后,大明就会增添不少合格的外科人才,外科医学也会前进一大步。

崇祯二十四年二月,远在日本的朱慈烺传回消息:大明官军“斩首计划成功,德川幕府首脑人物几乎被一网打尽,经略日本事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千名官军在游击将军穆文友带领下奇袭江户(东京),猝不及防的幕府军仓促应战,未及半个时辰便被大明官军杀得大败,作为幕府军主力的旗本武士被毙伤一千余人,其余溃散,官军只有五十余人伤亡。

幕府大将军德川家光切腹自尽,其余首脑人物有小半追随家主自杀,余者成擒。

随后,朱慈烺下令成立仿照大明内阁形式的新幕府,并以松潘家木为首相,池田辉政为次相。

在与明军秘密协商数次后,松潘家木带领新幕府诸相拜会天皇,并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

第二百五十三章 惧敌第四百九十章 惩戒与栽培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二十章 拦道索银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四百二十五章 战幕拉开第一百三十九章 图谋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规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四百零七章 冲锋第四百章 布防第三百五十二章 请封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论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体系的建立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九章 皇庄5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战事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饭食可比富户、话痨管事第八百一十九章 发展是让最广大者受益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变源自于皇帝鹰犬遍布天下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三百五十八章 圣意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声第五百四十章 驱虎吞狼第二十三章 陛见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卫2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军队登陆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盗之间的关系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临城下、搜捡土著第十六章 平叛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带发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任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掘人才第六百三十六章 苏州府抢了首功第一百一十章 盐商第一百一十二章 谋划第三百六十章 台湾第一百六十九章 怀柔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报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第七百三十章 虽远必诛不止是口号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八百六十一章 斩首计划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变之日、同样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称霸九州岛吗?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迁,只靠着纳粮可不够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十九章 孙传庭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六十一章 范家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军内部的分歧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四百零三章 惨败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军溃败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第七百三十八章 驻军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安全第二百二十六章 请见第七百四十章 选妃第五十七章 破敌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检下了狠手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九十章 平息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边军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一百一十三章 长芦第四十章 大战4第六百四十章 不干都不行了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检的底线第五百九十五章 证据在手、开始抄家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辅之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四百六十一章 杨嗣昌的担忧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四百七十七章 国运第四百五十章 多尔衮的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