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 国师真不愧是国师!

诸胡齐呼天可汗,大唐威赫势若天!

来自诸藩的使臣在太极殿中起舞,汉乐、胡乐在殿中交杂,李世民主动走下御座,他的左手边拉着颉利,右手拉着洛玄夜,主动在殿中跳起了胡舞。

“素王素王,神威广大!”

“素王素王,光明无量!”

“素王素王,赐我吉祥!”

天可汗与民同乐,殿中诸使臣国主,纷纷拉着手围成圈,边踢踏着转圈边高声颂唱。

尤其是来自西域的那些国主,更是齐声颂唱着,“至高素王天世尊,至贵素王大天尊,请求您,祈求您,希求您,赐福我们的王,西域的万王之王,被皇天所钟的天可汗!”

……

诸国使臣有的距离长安万里之遥,于是急匆匆的返回,有的使臣让别人回去,自己就直接留在了长安,对于这些人,唐廷也都重用。

长安城中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多了无数胡人的面孔,长安城的百姓已经得知了大唐天子成为天可汗之事,心中只觉有无尽的自豪。

太极殿中,一干帝国重臣依旧在讨论这些外藩事务,李世民对外藩事务的重视程度,远超诸位宰相的预料,而原因,诸位宰相将目光投向了洛苏,是国师的原因。

大唐征讨冬突厥,国师没有明面上过问,大唐处理国中政务,国师没有明面上过问,但此次诸胡进京,国师却出来了。

上一次出来还是在划定大唐国策的时候,可想而知国师对这件事有多么重视。

洛苏手中持着一节碧绿色的节杖,于众人之前,望着诸宰相,未来的大唐就要依靠这些人,他正色道:“天下事在君王,君王事在宰相,而这天下的宰相有三等。”

这一句话,殿中诸宰相立刻就坐直了身子,要听听国师所言的三等宰相。

李世民同样颇为好奇道:“这三等宰相若何,烦请国师为朕和诸卿解惑。”

洛苏淡淡道:“最下等的宰相,能看到朝廷的需要,能让朝廷所需供给不匮乏,能处理朝廷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国势不会因为人的失误,而极度的衰落。”

嘶~

这第一句就让众人震惊,这能保证国家供给大致不缺乏的,已经非常不容易,而且还能够处理出现的问题,这才仅仅是最下等的宰相吗?

“中等的宰相,能提前洞察天下间潜藏的危机,进而给后人留下警示,或者自己解决他。”

这下众人懂了,这不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意思,但有一点让众人不解。

“国师,既然已经提前洞悉了危机,那为什么不提前解决掉呢?”

“是啊,国师,大多数的人都看不到危机,所以才只能放任,现在知道了却不处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李世民也问道:“还请国师给诸卿解惑,朕实际上也非常疑惑这一点,这将问题留给后世,岂不是不负责任吗?”

洛苏闻言却径直笑道:“这就是最上等的宰相,拥有广袤天下的视野,他不是从内部、从低处去看待世界,而是从九天之上,他心中有取舍,不会试图去解决全部的问题。

一千六百多年前,素王制定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后来会崩溃呢?

想过。

我们洛氏的典籍中有记载。

但素王还是要实行,因为这世上的事情,总是在变化的,最上等的宰相从高到低俯视着天下,于是洞悉了事务发展的规律,于是在执政的时候,他明白那些表面看起来危险至极的,并不危及天下,那些并不如何显眼的,却终将毁灭一切。

来,我给你们演示一番。”

稍过片刻,一个颇大的木质水箱从外间被抬进来,在水箱中放着一个水桶,水桶的下半部分都在水箱中,桶里面是满满的水,殿中众人纷纷围过来,望着这个水箱和水桶,不知道洛苏想要做什么。

洛苏来到水桶边上,指着那桶中的水说道:“如果这便是一个王朝的运势,水流尽的那一刻,国家就会灭亡,那我这样做。”

说着他在桶身上抽出堵着小孔的木条,水瞬间哗啦啦的流出来,流到水箱中,洛苏说道:“这一个孔,可能是战争失败,可能是大兴土木,总之现在国势开始衰败,你们都是很优秀的大才,想必是能够堵上这个窟窿旳。

但,你们看。”

洛苏话音刚落,众人便听到轰隆一声,竟然是木桶的底部裂开了一道大口子,那桶中的水很快就全部流到了水箱中。

“在伱们不曾看到的地方,实际上有远比这一个洞危险的存在,但它被隐藏起来,所以无人能够看到。

最上等的宰相,在九天之上,能够看到这些东西,所以他总是致力于去修补这些东西,当然,修补就是修补,永远也恢复不到原来,等到有一天再也不能修补的时候,那就彻底完蛋。”

李世民盯着那空空的木桶,陷入了沉思中,良久才说道:“这不仅仅是在说宰相啊,君王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国师,朕受教了。”

洛苏给众人讲道理,思绪却回到了久远的过去,他想起了他曾经的那一场变法,就是在邦周的基座上修修补补,但最终他没能给邦周换一个基座,于是邦周的问题最后还是爆发,只不过延后了一些岁月而已。

殿中纷纷向洛苏躬身,洛苏摆摆手道:“还没有结束,什么叫做天下呢?

天下就是所有会对你产生影响的国家和势力,你都要将其考虑进去。”

说罢洛苏伸手将旁边的另外一桶水直接举起来,然后倒进那个破掉的桶里面,“虽然桶破掉了,但只要有源源不断的外来补充,国家就不会灭亡。

同样的道理,就算你将桶内部修的再完美,不会有内力去破坏这个桶,但是我只要用铁锤狠狠地锤击,那最后的结果就不会有变化,国家还是要灭亡。”

洛苏的举动再次震惊了众人,这种思维是众人之前不曾想到的,这是一种更广阔的思维,突破了传统中原的思维。

“统治天下,就要有天下的视角,而天下就是王朝,以及四周所有会对王朝造成影响的国家和势力,你全部要考虑进去,这就叫做内圣外王!

任何傲慢的对待中原以外的人,都终将会被其反噬,你不重视那些被你所看轻的夷狄和胡人,那些胡人就爆发出你难以想象的力量。

你可以从行为上蔑视,但如果一个宰相和君王发自内心的蔑视,那可真是太可笑了。”

洛苏一番生动至极的演示,让李世民和诸宰相都深有感触。

其余人都坐回席中,侍从将木桶抬下去,洛苏手中持着翠绿节杖,在殿中缓缓踱步,他的身量是颇有些高大的,这是众人第一次仰着头望他,他宛如泰山一般巍峨沉重。

洛苏沉吟道:“我对四夷很重视,很重视,在二十多年前,我降世后,我就带着玄夜和玄镜游历四方,我在中原待的时间很短,反而是走遍了其余四夷之地。

在汉朝的时候,匈奴是什么样子?

他们使用骨质的武器和箭矢,铁甲是从西域更向西的地区得到的,那个时候是诸夏最为强盛的时候,完全可以对匈奴造成降维的打击。

但是现在已经不是这样,几乎所有的胡人都拥有了相当高的技术。

他们的精神文明远远不如诸夏,但在军事上,已经武装极高,在和突厥人作战时,想必能够感受到,汉朝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抓不到匈奴人,只要正面交战,匈奴人就不是汉军的对手。

而现在,突厥人并不畏惧和大唐的军队正面决战,李靖大破冬突厥是战略和战术的胜利,是外交的胜利,却不是单兵素质的胜利。

尤其是在骑兵方面,突厥人乃至于西域的回纥等族,很强,在大唐军中,也有不少这些胡人骑兵,谁用都知道好用。

这证明什么?

在军力方面,诸夏已经不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这几乎是一个注定的过程,因为即便是洛氏,冶炼技术也已经很多年不曾有过大的进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怎么做?

用无数的战争去取得一切吗?”

洛苏所讲的这些,又是李世民等人不曾听过的论调角度,在众人都不曾发觉下,几乎所有人都忍不住向前倾着身子,从心理上,这是一种倾听的姿态,而且是从心中发出的倾听姿态。

听到洛苏最后问的问题,众人纷纷摇头,魏征更是直接说道:“打败冬突厥后,万国之所以会来长安朝贺,是因为大唐在战胜冬突厥的战争中,损耗非常小,在任何国家看来,大唐都有再发动一场灭国战的实力。

但如果大唐和冬突厥间的战争,如同汉匈百年战争那样,那诸国是不会畏惧的。

大唐能快速的战争一次冬突厥,但不可能去希求每一次都有这么辉煌的胜利,诸位都很清楚,这次对冬突厥的战争,不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李世民更是直接站起身望着众人感慨道:“是啊,面对庞大的草原帝国,朕始终怀抱着谨慎之心,现在打败了冬突厥,但之后新崛起的草原帝国,无论是薛延陀,还是西突厥,还是这个、那个国家,不来挑衅大唐,朕是绝对不会发兵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国师你在和朕说罢天可汗体系后,朕才欣喜若狂,国内不加兵役,而能够控制诸邦,保证中原的和平,那才是朕所追求的东西。

现在听罢国师所说,朕愈发觉得,想要依靠武力去慑服那些诸国,实在是太过于艰难,而且很难成功。

国师,有什么话,还请说出来吧,我们君臣都在这里倾听。”

洛苏轻轻用节杖敲击在地上,木板响起咚咚的声音,颇为清脆,他沉声道:“战争不是轻易发动的,每一场战争都要有一开始就要达成的战争目的。

否则即便是你在战场上,一直赢赢赢,最后也要输光光。

隋朝的隋炀帝,他征讨辽东的时候,就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要彻底将辽东屠灭还是要辽东国臣服。

如果要辽东国臣服,那他有无数种办法,如果要将辽东国屠灭的话,他完全可以一座城一座城,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杀过去。

但他一个都没有选择。

表面上隋军取得了不少的战果,但最后的结果,你们都知道了。

攻灭冬突厥是为了保障大唐的边境安全,现在这个政治目的已经达成,那接下来所做的一切,就是要维持这个结果。

那么怎么维持这个状态呢?

汉朝选择了不断的战争,而大唐,选择了带着胡人一起玩,建立天可汗体系。

天可汗体系的关键在于,一个假想敌!

一个危害这个体系的假想敌。

一个可能会对所有国家造成伤害的敌人。

这个敌人不能是大唐,所以大唐要对外强壮的友善,即让所有人都知道大唐的强大,但是大唐作为一个保护者出现。

而这个敌人,就出现在一个可能会危害大唐的国家身上,这个曾经的敌人是冬突厥,接下来这个国家会是谁呢?

我们现在不知道,但我们都知道,未来这个国家一定会出现,总有人会这么做。

接下来大唐的对外战争,只剩下击败这个敌人,其他没有必要的战争,都不要由大唐亲自动手。

如果没有暂时没有这个敌人,比如现在冬突厥覆灭,新的草原霸主还没有崛起,就要不断地宣传之前冬突厥的罪恶,以不断强化天可汗的必要性。

大唐要永远和大多数的胡人国家站在一起,这个过程要持续一百年、两百年,即天可汗不仅仅是你李世民,未来你的儿子、孙子,世世代代的天子,都要做这个天可汗。”

铸就团结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创造一个敌人,嘶!

李世民等人皆倒吸一口凉气,这种国家之间的艺术,让人忍不住的去惊叹,这是怎么想出来的主意。

但李世民听的很是兴奋,他自己成为了天可汗,这固然是值得兴奋的,但成果只有传承下去,才算是真正的成绩。

就如同第一个天子,第一个皇帝一样。

第一个天可汗会永远被人所铭记,李世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以一代圣王的名声留在青史上,所以他对这个是有执念的。

往后的大唐皇帝都冠有天可汗的名号,而这个名号是由我李世民带来的!

一想到这里,李世民就激动的要颤抖起来了。

洛苏今日很是高兴,一刻不停的继续说道:“在这个团结诸国的过程中,大唐要用自己卓绝的艺术、文化、审美,去征服那些每一个来到大唐的胡人,就如同辽东国中那些内里完全就是汉人的胡人。

这个过程中,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还记得我们曾经商议过的科举制度吗?

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制度有没有什么更大的作用,他将做官的范围从士人变成了所有人,现在完全可以继续扩大它的范围。”

李世民闻言一愣,说道:“国师,让胡人去考科举,这是不是有些荒诞。”

房玄龄同意失声道:“普通人家的士人都难以中举,大多数的胡人根本就没有读过什么书,怎么能中的了呢?”

其余诸宰相闻言纷纷点头称是,想想都知道,那些胡人是绝对不可能中得了的,考科举,寒门都考不过士族,更不要说那些没什么文化的胡人。

洛苏闻言却叹息道:“你们为什么就不能转转脑子呢?现在的科举考不上,难道就不会增加科目吗?

现在的科举有这么多科,那完全可以在科举里面增加骑射,西域虽然学儒家学的少,但是那些宗教昌盛,可以出关于宗教的科目,他们擅长什么,朝廷就可以加什么科目。

这样他们取得好成绩,也没人说什么。

甚至朝廷还可以直接宣布,为了让胡人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圣人的教诲,特意为天可汗体系中的国家单独考试,给他们名额,以显示天可汗的天恩浩荡。”

呃……

洛苏这话一出,殿中顿时寂静,显然洛苏的话让众人都有些懵,这考不过就考不过,怎么还能朝廷下场拉偏架的,属实是有些出乎意料。

李世民也踌躇道:“国师,这是否有些不好?”

洛苏反问道:“科举是不是为国选才?”

“当然是。”

洛苏慨然道:“为国选才便是为了大唐的繁盛,这些胡人来到长安读书,又做了大唐的官,这些人接受了大唐的思想后,回到部族后,就会天然亲近大唐,帮助大唐控制他的国家。

而且你们以为我只让那些贵族子弟来学习吗?

每一批来长安学习的里面,除了贵族子弟,还要有那些底层的人。

这些底层的人在见到了大唐的繁盛后,尤其是在大唐拥有了一定的地位后,再回到国中,那定然是要让国中经历一番洗牌的。”

这一套套的组合拳,让众人立刻就知道,国师绝对不是短时间琢磨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在当初科举制度完全铺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考虑让科举制度,在胡人地区生根发芽了。

洛苏的话打消了李世民所有的顾虑,他想了想,然后越想越觉得好,忍不住笑出声来,而后才后知后觉的对诸宰相笑道:“朕以为国师说的没错。

自古皆贵诸夏而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夷狄没有文化,朕应当让夷狄感受诸夏文化的浩瀚,夷狄不应该生来就没有学习的机会,没有机会感受先贤的经典,听说在后汉的时候,太学里面有数万人,朕的长安同样应当如何。

朕不仅仅要有数万汉人。

朕还要有数万胡人,让所有的胡人都读圣贤书,让所有的人都说雅语,一代代的就这样推行下去。

向整个胡人国度宣示朕的恩德,让天下的胡人都明白是天可汗给了他们一个翻身成为人上人的机会。”

洛苏的话对诸宰相来说是颠覆性的,明明国师一直都在讲这种规矩,但每每做起事来,却将那些传统的观念,破坏的一塌糊涂。

至少对于这些人尖子来说,还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考核也能分地区考核的,但对国师来说,这似乎并不算是什么,就这么堂而皇之、理直气壮的提出来。

魏征略一沉吟后缓缓说道:“陛下,国师,难道您就不担心我中原的士子们会抗议这种事吗?”

洛苏直接大手一挥道:“抗议可以,只要愿意带着自己的家人去那些国家重新归落户籍,并且从此常居在那些地方,就可以按照那里的标准来参加考试。”

洛玄辰没忍住笑出声来,殿中众人顿时绷不住了,这不就是带着家人去流放,要知道这些来长安读书的胡人,大多数都是要回本国的,一个中原人,一辈子生活在那些地方,在这些士人眼里,真是和被流放没有区别了。

说句不好听的,大唐的不少流放地都比漠北好,那地方是真没人愿意去。

洛苏说了这么多,愈发让众人觉得,这外藩事务,很不简单,绝对不是随便就能够处理的,而是要慎重又慎重。

李世民走下御座,在殿中踱步,沉吟道:“国师,按照你刚才所说,朕发觉这外藩事务之繁杂,几乎不逊色于大唐内部了,这治理起来,稍有不慎,就会铸就大错。”

洛苏站在李世民身边,望着殿外,沉声道:“是的,在大唐周围,不算河西走廊以南的那片高原,有大约两百万户,一千万人口,这些人中有胡人、有汉人、有胡汉混血,有生胡人、有已经完全诸夏化的,有诸夏化却不曾汉化的,很复杂,这些人和中原有联系,又有隔阂,其中错综复杂,仅仅一个机构衙门是不够的。

我建议天子你在大唐内部设置一个部省,比如可以叫做‘藩部总理衙门’,或者称之为‘理藩院’、“理藩省”,都可以,至少要给这个机构类似于尚书省的级别架构,专门用来负责对外藩部。

以后也不要用胡人、夷狄来称呼那些国家,要称呼他们为大唐外藩、大唐藩部,改变要从细微的称呼开始。”

设置一个尚书省的机构!

尚书省下辖六部二十四司,是整个帝国的执行机构,需要的官吏人数之多是中书省和门下省所难以想象。

毕竟看三高官官的级别就知道其中差距,尚书令是正二品,就连尚书令的副手左右仆射都是从二品,而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却是正三品,论级别,只和尚书省的六部尚书同级别。

李世民却毫不犹豫的径直点头道:“国师说的有道理,是应该设置这样一个机构,而且这个机构中,还要有藩部官员参与,这样能够让藩部更能够感受到大唐的诚意。

不仅仅政治上要如此,还应该设置一个军事上的机构,就如同府兵的十二卫一样,要能够总征调诸部兵马。”

李世民顺着洛苏的思路,越想越觉得有搞头,语气中不禁带上了一丝兴奋,“真不愧是朕亲自请出来的国师,真不愧是名垂千古的文公,您真是古往今来的第一贤臣宰相。

诸卿认为国师所说如何啊?”

殿中诸宰相闻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能有什么意见?

他们还处在被洛苏大量信息轰炸没有反应过来的阶段中,还有些事没想明白,但听起来是非常的有道理。

对洛苏这个人,李世民、房玄龄、魏征这些人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不是因为一个单独的政策,单独一个政策的话,有时候虽然能感觉到智慧上的差距,但本质上并不会真的差的那么远。

但洛苏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视角。

他们就像是在长河中蹒跚行走,要面对长河中的浪花以及其他未知的东西,前路会遭遇什么他们是不知道的。

他们心中是如何呢?

道路曲折我走不尽,前途光明我看不到啊。

但洛苏就像是站在干岸上,不,应该说是站在山上,大河蜿蜒,就在他的眼底,他总是这样悠哉悠哉。

正如贞观初年的时候,大唐要休养生息,那不仅仅是洛苏所能够想到,但洛苏却能够清晰的告诉所有人,为什么要休养生息,要怎么样休养生息,在休养生息的道路上,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休养生息的目的是什么。

黄老传承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人能够用那么现实以及清晰的条理去讲述,而不是说一些什么道、自然的空话。

后面对外藩和大唐的关系论述,简直让众人大开眼界,从理论到措施,几乎每一步都敲击在众人心中,这一套完全可以用一百年!

最关键的是,从这些论述中,这些聪明至极的人,又如何能听不出来,洛苏是有一套分析这种国家之间的理论的。

国师,现在拜师还来得及吗?!

第608章 论天下诸洛异同第172章 秦王政第12章 熊顿问鼎第487章 皆杀,皆流,皆刑!第387章 大战第791章 我不是个圣人啊!第723章 袁绍称王!第236章 为天下共主加冕第486章 不杀不足以震慑天下第659章 群星落位,章结束第681章 我自己的道路第674章 一年!二牧之争!第451章 献阙!第751章 洛燕进洛阳!第432章 圣主明君第885章 贞观元年诸大事结束第392章 举荐,周亚夫薨第688章 素王与你同在!第635章 愿结同心第448章 洛氏的道路第858章 诛独夫,杨广死!第498章 殷商第820章 君昏而臣贤者,何其多也?第801章 四时之神,神庙!第107章 天,落下了雪第569章 苍天也救不了你,素王说的!第177章 秦王政:寡人要做大秦的素王收集意见贴第27章 斥天子第865章 洛玄凌的大运!第22章 再行封建,十二诸侯第3章 三监之乱第422章 南国罪己诏第552章 赵飞燕!第668章 逐渐开始超神的洛楚第845章 拂衣飘然去。第715章 支线剧情医圣,结束!第226章 双方第633章 结算 神器(二合一)(卷终)第340章 夺权第413章 长安,霍去病真香第460章 会师长安!第688章 素王与你同在!第101章 五国伐宋,吴齐之间的龃龉第765章 洛氏现代番外:一个天才孤儿在洛国第830章 二朝鼎立第895章 让圣王光耀万年!(4月初求月票)第130章 时光匆匆如流水第22章 再行封建,十二诸侯第557章 震撼朝野的聘礼!第877章 父子冲突,玄夜重担。15号了,大伙第206章 帝星飘摇第802章 寒风凄雪众前行!第205章 始皇东巡第611章 洛空指点刘玄德第38章 洛国敢战士第461章 繁星千万,鉴照吾心!第507章 洛世薨逝引发的震动第798章 洛水誓,众一心!第484章 渐行渐远第679章 英侯国,风云下,公子在等你!第554章 帝位与我何加焉!第685章 丧钟为谁而鸣?第377章 洛氏的庇护第687章 红袍玄甲!敢战士!第58章 晋国五公子第470章 无疾薨第231章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第884章 科举这件大事(可恶啊,真的燃尽了第664章 一道旨意破云来!第207章 始皇帝崩第608章 论天下诸洛异同第524章 王昭君为洛氏带来的改变第663章 大幕落下,章开启(卷末)第727章 猛虎柔情!第167章 武公若在,何至于此?第15章 姬完山崩 姬息监国第214章 风雨欲来,风雨已来第437章 关中的震惊发现第549章 此心光明即可第416章 战报第855章 洛苏向北第588章 贾文和画策献计第583章 党锢大开,群雄纷乱第432章 圣主明君第508章 不要辜负朕的信任第396章 为盟主书荒被迫写书加更第631章 谥号第109章 和议就是废纸第750章 关中竟然是四战之地?第661章 天下渐安,诸州皆静!第791章 我不是个圣人啊!第830章 二朝鼎立第553章 洛琪谋皇宫第114章 邀请墨家入洛第795章 昭昭洛水!第725章 曹刘,导火索!第335章 一人加冠一人薨第155章 白起第149章 白驹过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