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五章 垦荒招安

听到楚王询问,屈原立即应道:“大王,要想与勋贵争夺人口,首先就要破除私田不交税的现状。百姓之所以纷纷投靠勋贵,就是因为私田无需交税,贵戚上交给国家的供奉,远远少于正常田地的税收,故而勋贵便可以在私田中,以比国家税收低出许多的田租来吸引百姓投靠他们。

所以,私田不交税,这才是贵戚与国家争夺人口的根基所在。

一旦国中所有私田,无分贵贱,全都需要交税,那么贵戚与国家争夺人口的优势,则会因为百姓除了正常向国家交税意外,还需向贵戚再交一次税,两次税后,贵戚的优势,则会变成劣势。

所以说,私田交税,这才是获取百姓的方法。”

熊槐闻言点了点头。

如今天下各国的税赋本来就重,楚国更是公认的税赋极重的国家,若是楚国的百姓除了交税以外,还需供养贵族。

如此,用不了几年,那些托身于贵戚的百姓,则难以承受沉重的税负,而纷纷逃亡。

屈原见楚王点头,再度开口道:“大王,天下各国,无论是我们楚国,还是其他国家,之所以只有破产逃亡的百姓才会投靠勋贵。那是因为投靠贵戚之后,他们便已经不再是国家的百姓,而是贵戚的私产,生死富贵全在贵戚一念之间,国家的法律同样也无法保护他们。遇到仁义之主还好,遇到残暴之主,则还不如逃亡成为盗贼。

所以说,投靠勋贵,这并非出于百姓的自愿,而是失去未来的无奈之举。”

说着,屈原拱手道:“大王,如今汉北诸地已经没有封君的封地,封君的权势,也已经无法影响地方,借此机会,大王可以派人清查土地人口,然后趁机在汉北率先对私田征税。”

熊槐点了点头,这本是应有之意,否则,他之前也不会费心费力的将汉北的封君全都转化为食邑封君。

之前那些勋贵的私田之所以不用交税,那是因为早在分封之初,封君对国家的供奉,就已经按照封地的当时的状况而相互约定好。

只是没想到,铁器的大量使用,让开垦便的容易,封君会为了在封地内开辟私田,而向国家的百姓伸出爪子,致使国家人口大量流失,以致国家越发虚弱。

现在,封君们失去了封地,那么他们开垦出来的私田,也再次变成王田。如此一来,国家向这些田地进行征税,也就是理所当然。

同样也是因为私田的财富巨大,封君们不到万不得已,万万不可能放弃这笔天大的财富,这才让熊槐下定决心,不惜自斩一刀,借秦韩两国之力,逼汉北的封君们交出封地。

此时,屈原拜道:“大王,正是因为汉北受到秦韩两国肆虐,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并已经成封君的真空之地,臣这才请求大王在汉北免税两年。其目的所在,便是在汉北率先实行,与封君争夺人口的两个关键所在:垦荒与招安。”

熊槐闻言,精神为之一振,看着屈原期待的问道:“贤卿的意思说是!”

屈原笑道:“大王,顾名思义,这垦荒与招安,便是招募百姓垦荒,招安便是招募盗贼。

如今我楚国之内,除了国家的王田,便是贵族的私田,因为国家并不承认土地私有,故而百姓私自开垦土地,视为盗窃国家财富的盗贼。

故而,臣请大王下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田地,为百姓自有,但需要向国家交纳税赋,私田的所有税赋,全都与王田等同。同时,为了鼓励百姓垦荒,可以在开垦田地的头两年免除税负。

而招募盗贼,正是向国中各地宣布,不再抓捕盗贼,而是转为招募盗贼垦荒。只要盗贼愿意改过自新,自动向地方各县投诚,只要盗贼在国家这里没有案底,各地就应该本着人之父母之心,主动安置盗贼。

至于如何安置盗贼,则可参照垦荒令,让盗贼去垦荒。若是盗贼贫困,一无所有,各地还需无偿借给农具,只需五年内归还购买农具的钱便可。

如此一来,那些因为破产逃亡,流落各地的盗贼,便有了重新成为国家百姓的机会。两年后,国家不仅再次有了兵役徭役税收的来援,而且还会多出十几亩乃至上百亩田地,此外,大王还会收获仁义之名。这正是一举数得的方法。”

熊槐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而且,除了屈原刚刚所说的好处外,更大的好处,还是之前所说的与封君争夺人口。

百姓之所以逃亡,除了因为税负太重外,更多的则是因为天灾人祸。一旦百姓破产,就只能逃亡。

但是,垦荒与招安一出,则百姓将没有逃亡的必有了。

若是遇到灾难,一时难以承受税负,便可迅速开垦一些田地,进行补种,数月之后便会有获得收成,关键是这些还无需交税,这一笔收入,足以解一时之急。

若是彻底破产,还可效仿盗贼,去其他地方开垦土地,两年不交税,足以让一个家庭缓过劲来。

至于土地的问题,熊槐丝毫不担心,楚国地方五千里,典型的地多人少,无论百姓怎么开垦,百年甚至两百年内,地都多的用不完。

毕竟,在后世,江南的开发,可是整整持续了近千年,从汉代一直持续到唐宋。现在,连洞庭都是楚国流放百姓的地方,更别说其他了。

至于百姓为了躲避税负,不断换地的问题,熊槐同样也不担心。

因为现在不是数百年的刀耕火种,以前开垦一块土地后,地力数年内就会枯竭,只得另寻他处。但是随着耕种技术的进步,土地开垦出来后,随着耕种的不断持续,地力只会越来越肥,收成也比开垦之初还要多,而不会出现收成越来越少的情况。

这不仅让国人形成了故土难离的思想,也让百姓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土地。

所以,这两道政令一旦实施,百姓也就无需因为破产,而卖身贵族。如此,便堵住了百姓流向贵族的通道。

第六章 燕国灭亡第八百六十九章 北地烽火第三百零一章 示弱第六百三十三章 凛冬将至第一千一百五十五 急剧恶变第七百八十七章 卖国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火光第九百四十章 公孙父子第七百五十九章 大火起兮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天下皆惊第七百四十一章 荐贤第六百一十三章 谣言第八百七十七章 攻敌所必救第三百一十一章 定议第五百四十七章 决策第一千两百五十四章 江水浩浩第六百三十七章 国家乱有忠臣第一千两百五十三章 示警鄢陵第十三章 初见端倪第五百六十四章 最后的障碍第七百一十二章 三道诏令第九百六十二章 内讧第八百七十章 宋国已定第九百四十六章 楚国的破绽第七百六十八章 分兵第九百二十章 战争之始第七百二十九章 接子到郢第一千两百一十七章 出面调停第八十九章 速成浮桥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娲皇纸第六百七十九章 楚韩结盟第一千两百四十六章 枝疏叶枯第一百四十二章 貌似抢劫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廷争 上第一千零六章 下落不明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八百一十一章 人潮涌动第九百一十八章 趁风放火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点火第七百六十八章 分兵第三百一十三章 笼络第五百零二章 议楚盟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战起第六百七十八章 战争结束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步步杀机第四百零三章 送马第七百九十章 赵国之乱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兵进大梁第九百九十章 封君上书第三百二十二章 抉择第二百七十七章 轻取西都第一百五十二章 始筑襄阳第二十二章 再议变法第七十六章 秦使再至第一千零一百零二章 匡章死第六百四十四章 成败第一千两百八十章 失魂落魄第二百六十七章 暗谋第一千零一百零二章 匡章死第一千两百一十六章 如虎在侧第二百八十章 抵达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聚众第八十三章 亲自救援第六百零一章 鼓舞第八百二十一章 国之宝也第七百三十二章 自荐之策第二百五十五章 拜祭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病危第二百四十四章 齐策第七百三十六章 赵王回都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援军至第四百九十四章 消息第四十五章 楚宫反应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抵达宛城第一千零一章 布防第三十章 犀首使楚第七百五十六章 闭营不出第七百一十二章 三道诏令第五百零二章 议楚盟第五章 请诛屈原第七百三十九章 新年至第九百八十九章 请罪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去意第三百二十三章 亲临第一千两百九十一章 太子夜宴第九百三十三章 父子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垂死挣扎第二百五十五章 拜祭第九百六十三章 巨网第一千两百零一章 反声如潮第五百零七章 南顾第七百八十四章 秦军大崩第三百七十二章 夜访第三百章 会盟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娲皇纸第八百六十七章 淮北之地两百里第八百三十五章 暗自警惕第一千两百八十六章 以利服人第三十七章 齐国对策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