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二章 欲往江东

熊槐闻言笑道:“贤卿多虑了,太府出售的石磨都是小型石磨,一个小型石磨磨制一石面粉需要一个多时辰,而且还需要人力磨制。而郢都的大型石磨,磨制一石面粉仅仅花费不到片刻功夫,而且还有太府提供的牲畜拉磨,如此省时省力,百姓自然会有选择。

眼下不过是石磨刚刚出现,百姓一窝蜂的挤在一块制作面粉,导致排队时间太长,这才有人等不及享用面粉,故而不得不费时费力的租借他人的小型石磨。

等百姓们过了这股热潮,不再集中使用石磨,排队的时间变短,那时,百姓就不会放着官府省时省力的大石磨不用,而去租借他人的小石磨。”

斗由想起那些卖出去的菜碟大小的石磨,顿时喜上眉梢哈哈一笑,向楚王拱手行礼道:“大王自有上天庇佑,原本只是担心百姓缺马,无法推动大型石磨,这才向百姓出售小石磨。不想,这等仁德之举,竟也另有奇效,大大的阻止了那些刁民投机取巧。”

说到这,斗由有摇了摇头,感叹道:“大王,若是楚国各处的石磨每天都能如此火爆,百姓纷纷争先恐后的制作面粉,那我楚国不久后,富裕程度将不比齐国差。”

熊槐笑道:“贤卿,现在已经很好了。郢都有百姓六万户,人口三十万有余,百姓较为富庶,常年以粟米为食,平均每人每月需要粮食一石半,也就是说每人每月都需要向寡人交税一钱半,三十万人口,寡人每月就可以收税四十五万钱。

就算百姓不愿交钱,使用小石磨自己制作面粉,再加上相互出借小石磨,但愿意费时费力的终究还是少数,寡人每月从郢都收税三十万钱还是有的,一年下来就是三百六十万钱。

如今的粮价不过是三十三钱一石,光是郢都的面粉税,就可以聚得十万余石粮食,再加上其他地方的面粉税,足以支撑一场大战了。”

说到这,熊槐看着斗由笑道:“当初贤卿还方队寡人如此快捷的公布石磨,让太府少卖了不少面粉,少了许多收入。不知现在以为如何?比起太府卖面粉来,是少赚了还是多赚了?”

斗由一怔,见楚王调笑自己,丝毫没有不满,反而兴高采烈的道:“大王智若渊海,臣万万不及其一。面粉虽然能获利百倍,但是购买面粉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普通百姓买不起,贵族豪强不用买全都自己制作,仅仅只是一些富商购买,实在是太少。而安放石磨,并为石磨提供拉磨的牲畜,以方便百姓制作石磨,让国中所有百姓都能吃上面粉,仅仅只是收取石磨牲畜的维护费用,其获利更是前者的百倍有余。”

说着,斗由感叹道:“臣愚钝,原本臣还不愿从太府拿出牲畜供百姓使用,现在看来,却是臣眼界狭小,见识不足。区区石磨以及一头牲畜,只要能方便百姓,让百姓全都来官府的石磨制作面粉,真是一本万利。

不仅如此,我们不但向百姓收取了大量税收,但是百姓却丝毫没有感觉,不仅不怨恨,反而还感恩戴德。这大概就是管子所说的不能对百姓直接收税,直接税虽少,但百姓平白无故的交税,总觉得心痛,也只有这种间接税,才能既让百姓心甘情愿的交税,还能乐在其中,感动非常。”

说到这,斗由又摇头道:“可惜这种事瞒不住其他国家,其他国家得知此事后,必然会纷纷仿效,若是能跟食盐一样,垄断经营,让三晋与秦国只能眼馋,那就更好了。”

熊槐笑道:“无妨,秦国虽然也能种植麦米,但是秦国不比我楚国,国中雨水不足,种植粟米黍米足够了,但是种植麦米,却依然不够,麦米产量低下。所以,这次的制作面粉,秦国依然只能眼馋。

至于齐国,虽然齐国更适合种植麦米,虽然临淄号称天下第一大城,虽然齐国百姓更富,但是,齐国本来就是天下最富的国家,再怎么富裕,也无法拉开与各国的差距。”

斗由闻言,顿时哈哈大笑。

又过了数日,待郢都的面粉风波过去,郢都逐渐稳定之后,熊槐将朝中重臣全都招了过来。

楚宫中。

熊槐坐在王位,拿着一张帛布,向殿中群臣道:“诸卿,寡人手中这份帛书乃是中大夫昭盖从吴越之地带来的名单。这份名单乃是司马唐昧、将军昭滑、与大夫昭盖共同确认,名单里的人俱是自从我楚国灭越之后,迟迟未归附我楚国,或者还未向我楚国靠拢的吴越勋贵。

是以,寡人为了稳定江东,决定将这些人全部迁出江东,迁到我郢都左近,以进行监视。此时本来数月前就要进行的,但是因为秦国内乱,这才拖到今日。

如今天下各国全都已经收兵,而且眼看春耕在即,天下无事,正是开始进行此事的时候。”

顿了顿,熊槐一脸慎重的看着群臣道:“因为这次迁移的都是吴越两地的勋贵豪强,而且人数多达三万人,寡人担心吴越两地的百姓会被这些人煽动。是故,寡人决定率八万楚军巡视江东,以镇抚吴越百姓。”

景翠闻言,急忙劝导:“大王身为万金之躯,岂可轻易离都,况且,江东新附,人心不稳,这次又是迁移吴越贵族豪强,难免会有宵小铤而走险。是故,臣以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次镇抚江东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给臣。

为大王分忧,臣身为令尹,责无旁贷。”

熊槐闻言摇了摇头。

若是仅仅只是迁移贵族豪强这种小事,自然可以让景翠代劳。

但是,他此行的目的可不仅仅只是迁移豪强,更重要的目的乃是为了在这些豪强迁移出去后,趁吴越之地新附,趁江东越法已逝楚法未行,趁哪里的贵族势力大减,趁机在吴越之地开展新法,分土地,改税收,编制户口,限制当地贵族权力等等。

在真空期的越国开战变法,这可比在淮北三郡变法还要容易的多。

这些事情,熊槐岂能交给不愿变法,希望维持现状的景翠去做?

景翠心里肯定不愿意做,就算他愿意,以他的刚刚及格的内政能力,还不足以完成此事···

想着,熊槐向景翠笑道:“令尹多虑了,吴越之地有我楚国八万精锐士卒镇守,再加上寡人带去了八万精锐,江东岂敢异动。况且,这次安抚吴越百姓,使越人归心,寡人将会在会稽山祭祀大禹,并祭祀越国历代先君,以及我楚国先贤文种范蠡,这种事情,就不劳令尹代劳了。”

景翠一怔,瞬间没了声音。

其他人还好说,他这个令尹完全可以代劳。

但是祭祀有治水之功且地位非常的大禹,他这个楚国令尹就显得分量不够。

国之大事,在祭在戎,祭祀天地神灵祖先,这是楚王的职责,他万万不敢逾越。

想着,景翠便遗憾的应道:“唯。”

第八百九十七章 对症下药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合纵救韩第二百六十章 正式伐秦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拼死一搏第五百三十章 惊闻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援军至第二百九十九章 求援第四百八十五章 相邀伐齐第七百七十三章 上庸之战 一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昭常归来第九百一十章 五德终始第三百八十八章 死士第一千两百四十五章 反省宗庙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准备好了吗第一千两百三十一章 将领调动第一千两百五十三章 示警鄢陵第一千零四章 定计淮北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三国三心第九百三十六章 貌合神离第六百四十七章 消息第六百一十七章 声音第九百一十六章 逼迫第二百九十九章 求援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尝君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举借债第四十九章 犀首入楚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推行新钱第七章 为之奈何第一千两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六百六十八章 形势第一千两百四十五章 反省宗庙第五百七十一章 攻城 下第四百一十二章 宋王来访第一千两百九十八章 陈轸之死 上第八百六十五章 抵达淮阴第二百二十四章 访齐联越第八百八十章 相位空悬第三百八十四章 如常第三百四十九章 封锁第二十六章 寡人有疾第一千两百三十二章 不寒而栗第一百零八章 楚墨之助第一千两百九十七章 广布仁德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撤军第四百三十八章 瓜分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形势大转第三十八章 悲伤楚王第五百一十四章 宫变第六百零五章 备战第一千两百五十二章 生子当如孙仲谋第十五章 静夜《柏舟》第一百四十五章 抵足而眠第七百四十三章 考核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慰问第四百零四章 突如其来第一百七十章 铁剑第八百零五章 讲和第四百三十九章 示弱博情第八百章 退意第二百三十二章 造坡第一千两百五十一章 父子合流第五百八十四章 弱智乱心第一千两百五十章 冷言破心第九百三十章 希望第八百五十四章 商人百工第九十三章 田氏之鉴第七百九十九章 彼来我往第九百九十一章 治罪第六百四十二章 恶战第八百三十七章 三见文雀第七百三十章 举荐何人?第七百六十六章 天杀的曹贼第二百零八章 援手第三百七十章 会师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再接再厉第一百五十六章 季子论楚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步步紧逼第四百八十章 战前准备第六百零六章 策对第九百五十五章 承诺第三百零一章 示弱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典籍第一百三十章 面粉计划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十年树人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国人暴动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相约决战第七百九十章 赵国之乱第一百三十三章 恩威并施第五百八十九章 转封第二百八十一章 置之于死地第九百九十八章 中山亡第五百八十章 淮南封君第七百零九章 揭开序幕第三十八章 悲伤楚王第二百一十二章 倪良第五百零三章 时机第九百九十四章 送礼第五百五十八章 最后的疯狂第四百三十一章 演武第二百六十四章 改头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