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软件处理方式 (3)

我们平常用的警句、谚语,乃至某种较为系统的主张,皆属于记因范畴。现在来看这些观念,未必正确。若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被保留下来的记因必有其合适的被选择逻辑。

宗教为了传播,总是把它的创始人和超自然的神、上帝等等高高在上的某个图腾联系在一起。我认为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组织进化在某种阶段适应性的需要。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不这样干的人必定还有很多,但这并不利于被选择和传播,他们的记因和行为就缺乏影响力。在《影响世界的100人》中,迈克尔·哈特把孔子排在了第五位,他的评语是孔子是对人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人中,唯一一位没有把自己当做神的人。相信孔子记因被选择,一定也有其他特别的原因。也就是说,宗教创始人把自己以及自己的思想与超自然的力量结合起来,是这种记因能够被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力广泛而持久的宗教,通常都是极其主张“善”的。这并非人们设计的结果,而是“善”符合自然选择的条件使得它被保留和传承。不可否认,“社会”、“公司”等都是组成群居的一种方式。若从“群体选择”理论出发,“善”约束了自私,显然有利于群体。但是群体选择理论是有明显缺陷的,只有每个个体出于自身目的的所作所为才是真实可信的,有利于群体只是碰巧的结果。

想要让“善”的价值观和信仰被接受,必须有一种巧妙的机制让自私的个体去选择它。其中“同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少数的“善”会在竞争中吃亏,宗教通过超自然的力量、惩戒、奖赏以及各种仪式,尽量使大家对“善”的态度保持同步,同时,宗教的方式又能提高大家对“恶”的忍耐力。宗教找到了一个较为巧妙的方法,通过对个体的约束和鼓励,达到对整个群体有利的客观效果,这是宗教记因被选择的内在逻辑。

哥白尼和达尔文的出现,动摇了宗教环环相扣的存在基础。于是自然选择机制又形成了另外一种方式协调自私的个体和群体的冲突。

任何一种重要的记因,都是被自然选择的结果。被选择保留下来的记因不见得是正确的,但是一定有其合适的理由,这就是进化。

记因是独立的进化单元

想再描述或者证明“进化论”上的规律可以描述人类的经济规律,实属不易。较为前沿的大胆研究主要也是停留在将对人的行为的解释和动物的行为规律统一起来。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了基因在进化中和它的承载体—个体之间的关键是前者起的是决定性作用,而后者只不过是基因“导演”的木偶而已。布莱克·摩尔在《谜米机器》中试图证明人不过是文化记因(谜米)的机器,依我看,她的研究还相当粗糙。

有关企业的记因当然也遵从进化规律,我不可能也不想罗列出诸多的记因进行讨论,也许我在这方面的能力也不比读者更强。只要记住两点,你们自会甄别和选择记因,以利于你的企业或者你从事的经济活动。

第一,记因作为文化的基本单位,它寻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见得一定有利于它的载体。

第二,任何一种记因有它特定适合的生存环境,在不适合的环境中它也会挣扎着生存和繁衍,最终将以损害它的载体的方式死亡或者变异。例如,你的管理方案和理念不适合当前阶段的需要,最终会以损害竞争力甚至企业死亡为代价,淘汰这种管理方式和理念。

进化的妙处是从归纳中得到启发,从推理中演绎出规律。所以,只要我们确信我们的观察和研究对象是符合进化规律的,就可以一叶知秋,不必去追寻各种时髦的理念和方法,遵从进化就会增加被选择的概率。

文化的进化是拉马克式的

看来,文化虽然也呈现出进化的规律,但显然这种进化和人体本身的进化是不同的,文化的进化是拉马克式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否有某种纽带能把文化进化和人类本身的进化联系在一起呢?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也会明显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重大课题,已经超出了本书的范畴,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沿着这条路进行探索,有关的著述也可谓汗牛充栋。

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和便于理解,我们把逻辑层面的规律抽象出来,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各种不同事物的进化规律,这样才能直取要害,避免讨论从猴子到人这样复杂的程序。

例如,“五笔字型”对于初学者而言是一种很难的输入法,因为它要把汉字拆成偏旁部首,起初的学习者总是根据口诀,再分析每个字如何拆解。但是最熟练的打字员每分钟可以用这种方法输入120个汉字以上,他们的速度用动脑筋的方式是无法达到的,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就好像是起初用软件处理的程序,后来设计出一款硬件专用芯片,速度又快、质量又好。

这说明,当记因被灌输到一定程度,它也会变成一种类似本能的反应,通过这种机制,记因在某种程度上和我们的身体结合在一起了,这大概就是每个时代都有不同风貌的原因。

实用主义建议:

1.扔掉所有的管理书,除非它能让你获得证书,这是很多学科唯一的用途。

2.你、我都有以达尔文方式思考的本能,只是这种本能需要开启。这就像语言一样,我们认为是学习而来,科学家却证明了更多的成分是一种本能。(详见《基因组:人类自传23章》)

3.文化是一种独立的进化单位,流行的或者被传唱的不一定是正确,更不一定对“我们”有用,它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本身适应了自然选择机制。我的建议是不要像大多数人一样,成为某种文化主张的俘虏。在这一点上,叶卡特琳娜二世是正确的,她喜欢学习和阅读,却从来不相信这些东西。

案例

借钱记因的进化

如果你把1万元钱借给了朋友,也没有立字据,时间久远了,他不愿意还钱,以至于最终这笔钱打了水漂。这种情况从道理上看当然是你的朋友不对,若从商理上看,则是你的过失,因为商业有一个规则叫做“谁承担风险,谁控制风险”。

不需要任何谚语和知识,当我们把钱借给别人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主动权已经交给别人了”。那么,我们为什么通常又不签协议呢?很显然,借去借来往往涉及了一些人情和信任的成分,既然双方之间发生无利息、无规则的借钱,必定都是有一定关系的亲戚朋友。出钱的一方不签订协议有两个原因:第一,出于对对方的信任,以及今后还会来往和朋友圈子的约束机制,默认对方不太可能不还钱;第二,在第一个条件成立时,如果再立一个字据除了多此一举以外,隐含的成本还包括立字据会“稀释”借贷双方情感增进的价值。也许在实际交易时,我们根本不可能考虑这么多,也不会这么系统地分析。但是,在进化论者看来,人们的行为背后必定有内在的进化逻辑。被进化规律选择的行为或事务,必须满足最小成本,最大收益原则,而且相当斤斤计较。

我们放大一下这个交易数额就会显现出,从实质性的意义上看,不管我们是否是有意识的算计,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盘算着如何才能合算一些。我们把1万元变成10万元,当别人向我们借10万元的时候,比较慷慨的我们,就会变得吝啬起来。大体上,我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第一,佯装没钱,即使对方明明知道你有钱也只能如此;第二,假定要借给别人,多半会立一个字据,规定好还款的大致时间等等。这说明我们其实已经做了各种盘算,10万元钱的风险就比1万元钱大10倍。然而,双方友谊的增值却不能等差地增值。我们假定友谊转化成货币价值,我借给你1万元钱增加的友谊价值是2000元,若借给你10万元增加的友谊价值是1万元。显然,后者贷方承担的风险要大许多,这就是我们常常佯装没钱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们把钱的数目再放大10倍,你的朋友向你借100万元,而你确实也有能力借给他。此时,你就强烈地关注对方借钱的动机,对方是否有抵押物可以代替还钱,同时双方还会计算一下借款期间的利息,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规则会跟着数量发生变化,证明了我们的行为总是努力适应自然选择的斤斤计较。

同时,借钱的行为十分复杂,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次数上的变化。我们今天借1万元钱给张三,明天又借5000元给李四。时间稍微长一点,每个人头脑中根据自身的经历也许会掺杂一些看到的、听到的事情,在头脑中就会建立一个有关借钱、还钱的统计图表。比如借给李四之后,他不守信用,没有还钱。过了一段时间,王五又来向你借1万元钱,你就会因为李四没有还钱的教训,调整过去的行为方式,可以选择的项目很多,包括婉言拒绝,立字据、找担保人等等皆有可能。问题在于,你的头脑中王五和李四“不是一样的人”,每个人的慷慨程度和忍耐程度也不同,落实在具体问题上就会显示出行为的差别。

不管是哪种情况,人们总是通过不断的交往,调整着自身的交友方式和规则,目的是实现风险较小、收益较大的结果,这就是进化。“谁承担风险,谁控制风险”也许是某个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但从其形成过程来看,必定是进化的,而不是发明的。顺便说一句,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商业行为、规则等等都具有明显的进化特征。

假如你作为贷方,率先知道了“谁承担风险,谁控制风险”这个原理,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一开始就采取立字据、找担保之类的风险控制措施。这就是人们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文化等通过传承所起的作用(我们把这些统统称为记因)。

记因也是通过进化逻辑筛选出来的,它的作用当然是十分巨大的。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现实原因不是因为我们的脑容量更大,神经元更多,这两点促成的可以累积记因的特性才是人类最关键的突破。

由于记因的存在,我们不必每一代人都从零开始。但记因也不是超自然的,它“为了”生存,也需要适应环境,做出妥协。比如不同的人知道“谁承担风险,谁控制风险”这个原理之后,仍然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而不是机械地采取千篇一律的行动,这除了与贷方的禀性和财富以及对借方的评价有关以外,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左右。在一个人人都视立字据、找中介为正常的文化背景下,和人人视这种行为有些怪异的文化背景下,同样行为的成本是有差别。有时这种差别足以让“先进”的记因寸步难行,这就是所谓的“水土不服”。

在进化规律中,没有一个静态的量,作为环境的“水土”也在变化之中,比如时间长了,人们就会认为人家把钱借给你,采取一些控制风险的措施,并非和是否信任你挂钩。

像借钱、还钱这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同时还会不断地进化下去,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进化不一定是直线的,有时会有很多反复。这个小小的案例,反映了基因和记因进化上的一致性规律。

早期人们就事论事,给出一些简洁的处理方式。例如,莎士比亚忠告人们:“千万不要借钱给你的朋友。”钱钟书则从来不把钱借给别人,他处理人情来往的方式是假如有亲戚朋友向他借钱,他就会给人家一半。别人要借1万,他给5千,但不要求还。当然,不能机械地理解钱老的这个原则,比如本来想借1万,开口就是2万,于是目的完全达到,还不用还钱,因为钱老不是计算机,他是非常聪明的。

正如怀特海所言:“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到过了。”很早以前提到过的事情不断地产生分支,我们叫做分支进化,也就是分化。比如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产生等等,世界上第一家在荷兰诞生的银行以及山西票号的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进化证据。现在复杂的人类组织和生产方式,也像丰富的物种一样,必定都是少数原始行为的产物。

第1章 前言 (1)第9章 达尔文的学说 (3)第42章 三种自然选择 (2)第28章 自私的由来 (1)第32章 鹰派的终结 (3)第46章 同化 (1)第31章 鹰派的终结 (2)第48章 同化 (3)第19章 企业是进化的生物 (3)第16章 试错 (2)第27章 群居生活的后遗症 (4)第4章 人性与财富 (2)第34章 生存斗争 (1)第50章 预知未来 (2)第2章 前言 (2)第29章 自私的由来 (2)第9章 达尔文的学说 (3)第16章 试错 (2)第8章 达尔文的学说 (2)第46章 同化 (1)第41章 三种自然选择 (1)第44章 分化 (2)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软件处理方式 (3)第9章 达尔文的学说 (3)第21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第21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第8章 达尔文的学说 (2)第1章 前言 (1)第24章 群居生活的后遗症 (1)第31章 鹰派的终结 (2)第33章 鹰派的终结 (4)第41章 三种自然选择 (1)第24章 群居生活的后遗症 (1)第4章 人性与财富 (2)第37章 竞争与协作 (1)第6章 人性与财富 (4)第51章 预知未来 (3)第34章 生存斗争 (1)第4章 人性与财富 (2)第16章 试错 (2)第35章 生存斗争 (2)第7章 达尔文的学说 (1)第48章 同化 (3)第41章 三种自然选择 (1)第22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第23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第5章 人性与财富 (3)第15章 试错 (1)第28章 自私的由来 (1)第50章 预知未来 (2)第48章 同化 (3)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软件处理方式 (1)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软件处理方式 (3)第18章 企业是进化的生物 (2)第47章 同化 (2)第1章 前言 (1)第28章 自私的由来 (1)第37章 竞争与协作 (1)第18章 企业是进化的生物 (2)第49章 预知未来 (1)第33章 鹰派的终结 (4)第43章 分化 (1)第21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第5章 人性与财富 (3)第35章 生存斗争 (2)第45章 分化 (3)第23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第10章 越生物的进化原理 (1)第37章 竞争与协作 (1)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软件处理方式 (1)第18章 企业是进化的生物 (2)第3章 人性与财富 (1)第17章 企业是进化的生物 (1)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软件处理方式 (3)第28章 自私的由来 (1)第34章 生存斗争 (1)第32章 鹰派的终结 (3)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软件处理方式 (1)第26章 群居生活的后遗症 (3)第42章 三种自然选择 (2)第45章 分化 (3)第51章 预知未来 (3)第22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软件处理方式 (1)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软件处理方式 (1)第6章 人性与财富 (4)第38章 竞争与协作 (2)第5章 人性与财富 (3)第37章 竞争与协作 (1)第50章 预知未来 (2)第40章 进化压力 (2)第50章 预知未来 (2)第29章 自私的由来 (2)第34章 生存斗争 (1)第20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第47章 同化 (2)第15章 试错 (1)第1章 前言 (1)第8章 达尔文的学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