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如此顾命

讲官腔套话这种风气,朱由校很不喜欢,明明用几句话,就可以清楚的表述,非要东扯西扯,文绉绉的,含蓄隐喻,让人去猜真实想法,不过朱由校却也清楚,此等现象不是谁都能改变的。

官场上讲究的是四平八稳,流行‘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主流思潮,即便面临天大的问题,也没什么是不能去拖得,去等的,就算真的死了人,那就死呗,反正遭殃的都是底层贱民罢了。

“既然内阁没有意见,那就循制来办吧。”

随着韩爌言明所想,朱由校神情看不出喜悲,环视殿内诸臣,“此事之重要,诸卿也都清楚,朕不希望在此事上,出现任何的纰漏,明白吗?”

新君这就允准了?

方从哲、刘一燝、韩爌、周嘉谟这些顾命大臣,听完天子讲的话,做的指示,流露出各异的神情,显然和他们所想有出入。

回想起过去的那些时日,天子干纲独断、闭塞言路、兴廷杖、倚厂卫、信勋贵、独定三要案、开诏狱等举止,令朝野间风波不断,特别是那场大朝会结束后,天子就没再召开过常朝,这也难免让一些人联想。

“既然谥号庙号之事初定,那朕先前说的诏修两朝实录,简拔一批翰林诸官,可议出什么没?”

看着神情各异的诸臣,朱由校再度倚着软垫,神情自若道:“难道这等事情,内阁也要扯皮很久,才能最终明确下来吗?”

“陛下,此风不可助长啊!”

在方从哲打算上前禀明时,韩爌神情严肃,抢先一步规劝道:“翰林院不比国朝其他地方,此擢授职官皆有定数,如若率性而为,不顾宗法礼制,那势必会让地方生乱,到时人人皆想靠幸进而上,则谁还愿为民办事?”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内阁次辅刘一燝,吏部尚书周嘉谟,左都御史张问达,杨涟几人纷纷上前作揖,原则性的问题,他们是寸步不让。

朱由校瞧见这一幕,真的是很想笑,如果韩爌讲的这些话,真的人人都遵循的话,那短暂的泰昌朝上,缘何能有大批东林党人被重用,被起复?

连入职前的面试、审查都没有,就靠所谓的名声和举荐,便有大批在野的东林党人,被简拔到一个个高位。

论双标,朱由校很佩服东林党。

当然齐楚浙党等派,也都是一路货色。

政治上本就是趋利避害,规矩也好,制度也罢,有利于自己的,想进行解释太容易了,不利于自己的,就捧起来进行打击。

“简直荒谬。”

礼部尚书孙如游冷哼一声,上前道:“陛下,臣倒是觉得此事应办,时下国朝秩序初稳,陛下即皇帝位,当早修两朝实录,以安天下民心,然此事牵扯众多,仅靠……”

“大宗伯这是何意?”

左都御史张问达双眼微眯道:“难道在国朝中没有贤良可选?陛下初登大宝,对很多事情还不了解……”

吵起来了。

朱由校倚着软垫,静静看着眼前一幕,大行皇帝朱常洛在驾崩前夕,钦定的这帮顾命大臣,东林党占比过重,这也导致彼此间没有制衡,在一些事情上一旦扯皮,就会形成眼前这种争执局面。

方从哲还是老迈了,其内阁首辅的位置,不足以能震慑住外朝有司了。

在瞧见方从哲表态时,亦引起不少反对声,特别是杨涟讲的话,

令方从哲脸都红了,朱由校眉头微蹙起来。

想改变一个人,绝非说说那般简单。

“够了!!”

当场面有失控迹象时,朱由校淡漠的声音响起,“你们皆是朝中重臣,更是皇考钦定顾命,一个个在御前像什么样子?倘若此事传扬出去,让世人如何看待?这就是天启朝的肱股吗?!”

朱由校首提天启朝,令一些人心下一紧,尽管朱由校御极登基,已然定下了新年号,但泰昌帝驾崩太突然,使得尴尬的事情出现,这也导致万历四十八年,被分成两部分,时下沿用的就是泰昌元年之号。

“既然争议这么多,那就回去继续议。”

朱由校态度坚决道:“编修两朝实录之事,乃国朝之要事,朕绝不允许有任何纰漏,去进行此事,方卿,你是内阁首辅,此事就由你继续负责,何时讨论清楚了,能达成一致了,再向朕言明!”

“臣遵旨。”

心情不好的方从哲,向天子作揖应道,只是这样的事情,却绝非是刘一燝、韩爌他们想看到的。

“陛下,臣有本奏。”

张问达走上前,作揖一礼道:“陛下御极登基,应克己以为表率,而非久居内廷,常朝乃……”

没完了。

朱由校眉头紧皱,盯着喋喋不休的张问达,常朝他要真是日日开,宝贵的时间全都浪费掉了。

大明的常朝,不止有早朝,还有午朝,甚至是晚朝,一天把时间都折腾到这上面,何以能做别的事情?

朱由校比谁都要清楚,为何文官群体死揪着此事不放,就是想看到天子,这样遇到什么事,他们也好进行揣摩。

眼下内廷被朱由校整顿了,宫城和皇城禁卫被整合了,想知晓内廷发生什么,这是谁都不能办到的。

王安这批太监宦官的血,不是白流的!

“张问达,朕想问问你。”

朱由校脸色一凝,语气冷冷道:“你这个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难道就是给朕做的吗?朕不召开早朝,你就不知事情该如何做了?

要真是那样的话,趁早上疏请辞吧!

你上疏,朕允准。

朕这些时日在干清宫,是日日不敢有丝毫懈怠,熟悉朝政,了解国情,为何到你张问达的嘴里,就成了懒散昏庸了?”

“臣……”

张问达心下一紧,顺势就跪倒在地上,天子罕见的直呼其名,这让张问达清楚的知道,天子生怒了。

甚至连上疏请辞之言都讲了。

张问达之所以讲这些话,一个是想起规劝表率,一个是想顺势搭救惠世扬,可事情显然没有朝他所想的倾斜。

第33章 诏修实录!翰林诸官第115章 选秀?那就选吧第329章 论功行赏第161章 整军出海第309章 杨涟之怒第112章 君臣奏对第132章 山东巡抚第190章 愿天下大同第167章 众生相(2)第335章 粮食丰产第259章 文斗(3)第4章 这大明是朕的!第242章 河患疏第78章 思变(2)第47章 帝王心术第178章 杀他个朗朗乾坤第73章 皇明时报第52章 谈兵第166章 众生相(1)第186章 毕其功于一役第275章 放权第200章 辽南血第303章 反对!第127章 天启(7)第293章 围杀第183章 血洗沈阳!第157章 意外惊喜第206章 国事,家事第61章 君臣做戏第47章 帝王心术第117章 论道西南第10章 国事堪忧第20章 外朝风起第136章 这朝堂真黑第299章 集约发展(4)第181章 对弈第289章 预热第257章 文斗(1)第191章 擎天一柱第132章 山东巡抚第102章 重整陵卫第68章 猛将进京第300章 抢购潮第265章 熊洪会晤第119章 功是功,过是过第287章 兴工第103章 明君与暴君(1)第91章 京城血第99章 罪卒营第191章 擎天一柱第62章 魏忠贤红眼了第75章 京营(2)第43章 态(3)第50章 协理京营戎政第65章 这天下,朕先反了第280章 诸事(2)第312章 津门变局(3)第261章 这不可能第43章 态(3)第89章 敢为天下先第157章 意外惊喜第62章 魏忠贤红眼了第6章 增扩锦衣卫旗校第6章 增扩锦衣卫旗校第108章 廷推(2)第44章 态(4)第87章 另起炉灶第106章 御前廷议第327章 大明军魂第269章 剑指内阁第79章 思变(3)第222章 浑河血战(2)第326章 风波之后第229章 独夫!暴君!第133章 风起第281章 驿传第285章 茶馆议政第178章 杀他个朗朗乾坤第343章 大破大立第251章 祖制?那就辩法吧!第318章 直隶之乱(4)第7章 豪赌第272章 袁世振第162章 漕粮也敢动?第175章 拔脓第210章 保定风云第128章 天启(8)第264章 辽东新局第285章 茶馆议政第149章 一种可能第307章 盐改第75章 京营(2)第70章 丰台与西山第336章 农业是国之根本第125章 天启(5)第171章 锦衣之动第360章 督抚定权第324章 衣冠禽兽第328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