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

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

魏国和吴国的操作?

朱元璋隐约猜到了一些,但还是忍不住想听听陈景恪的解说。

朱标则一直在思索,之前他并未关注过货币的事情。

虽然也能理解陈景恪的话,却并不是很透彻。

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完全明白。

陈景恪说的也有点兴奋了,毕竟对面可是朱元璋和朱标啊。

给他们上课,很难不激动。

更何况讲的又是他最擅长的方面——不是金融,而是三国史。

前世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对这段将星璀璨的历史最是喜欢,专门看过很多相关研究资料。

对这段历史了解颇深。

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人口分布、物价变化、经济结构等等,都有所了解。

如果穿越到三国时期,他觉得自己靠着这些资料,就能混的风生水起。

可惜,他穿越到了并不是很了解的明朝。

“吴国也闹钱荒,他们就弄出了一当五百、当一千甚至当五千的大钱。”

“然而因为准备不足,加上百业凋敝,这些大钱并不为百姓接受。”

“非但没能造福于民,反而加剧了百业的衰败。”

“蜀国直百钱也就在这时候流入,逐渐获得百姓的信任。”

“到了后来,蜀国钱币几乎将吴国本地钱币,挤兑的无法生存。”

前世考古曾发掘了十五座东吴墓葬,出土了大量钱币。

这些钱币里共有三国钱币四千枚,其中蜀国钱币三千九百枚,吴国本地钱币只有五十枚。

丧葬自古以来就是大事,陪葬的钱不可能是劣质品。

由此可见,蜀国钱币在当时的地位。

“魏国的情况更加特殊,魏文帝对钱的了解还不如吴国,他竟然直接废除了钱币,改为以物易物。”

“然而百姓对钱币的需求,并不会因为一条政策改变。魏国不铸造钱币,这个空白就会被别人占据。”

“于是蜀国钱币顺势流入,迅速通行魏国。”

“此时,蜀国只需要不停地造钱,就可以从魏吴两国,买到源源不断的物资。”

“这也是为何蜀国仅靠一州之地,就能接连不断的发起战争的原因。”

“诸葛丞相能六出祁山,也多得益于此。”

朱标忍不住说道:“魏吴两国的百姓,又不能跑到蜀国用直百钱购买物品,他们就不怕出问题吗?”

陈景恪摇摇头,道:“方才我说过,朝廷发行的钱币,已经不单单是钱币,还是一国的信誉。”

“蜀钱在信誉上,已经获得了天下百姓的认可。除非他自毁长城,否则没人能动摇直百钱的地位。”

“而蜀国也明白这个道理,那几座官仓始终是开通的。”

“任何人只要拿着直百钱,随时可以去兑换等价物资。”

“蜀锦是当时最名贵的绸缎,他们甚至将直百钱和蜀锦挂钩。”

“如此,直百钱的购买力一直都在,信誉自然也就一直保持的很好。”

朱标眉头紧皱:“魏吴两国难道就任由蜀钱通行,不想办法反制吗?”

不等陈景恪回答,朱元璋先开口道:“大势,蜀钱大势已成。”

“吴国百业凋敝无力反制,且他和蜀国是盟友,不能公开禁止蜀钱流通。”

“魏国就算重新启用钱币,也无法将蜀钱彻底驱逐,最多蜀钱和魏钱并行。”

陈景恪佩服的道:“陛下英明,确实如此。吴国直至灭亡都未能驱逐蜀钱。”

“魏国在魏明帝时重新启用五铢钱,然依然无法将蜀钱驱逐出去。”

朱标疑惑的道:“既如此,为何最后蜀国还是亡了?” 朱元璋解释道:“国力,魏武帝留下的家业太厚了,国土和人口都是蜀国的数倍。”

“且最肥沃的中原大地皆在魏国统治之下,而蜀国多山川少平原。”

“蜀国增加一个人,魏国就能增加五个十个。”

“魏国只要拖下去,最后输的就必定是蜀国。”

“所以司马懿才会采取严防死守的策略,不让诸葛孔明出蜀。”

“反倒是蜀国,靠着一隅之地压了魏国三十年,殊为难得。”

“原本我只以为是诸葛孔明谋略高超,不成想竟还有如此隐秘之事。”

说到这里,他看向陈景恪:“你能从史书中发现这一点,也非常难得,不错。”

陈景恪对老朱也是心服口服,自己懂这些,是得益于前世各位学者的总结。

朱元璋只是听自己泛泛说了几句,就能猜的八九不离十,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谢陛下夸奖,臣愧不敢当。”

朱元璋点点头,道:“还有吗,一并说出来吧。”

陈景恪回道:“有,让直百钱获得百姓认可,这只是第一步。臣斗胆自夸一句,我也能做到。”

“刘巴真正让人敬佩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计算,确定了每年发行直百钱的数量。”

朱标疑惑的道:“何解?”

陈景恪解释道:“钱少了会闹钱荒,导致物价贬值。”

“钱多了也不行,会造成物价飞涨,钱就不值钱了。”

别说朱标了,朱元璋也一头雾水。

什么意思,钱多了还不好吗?

没办法,陈景恪只能耐着性子,给他们讲了一下通货膨胀是怎么回事儿。

两人这才恍然大悟。

“铜钱是有实物的,就算发行的比较多问题也不大。”

“可是直百钱不行,它是信用钱币,一旦超额发行很容易就会造成钱多的局面。”

“如果蜀国不控制发行量,用不了多久直百钱就泛滥不值钱了。”

“就好像宝钞,一贯的面额,只能购买六百文的货物。”

这揭老底的行为,让朱元璋老脸色有些挂不住,恶狠狠的瞪了陈景恪一眼。

不过他也没有真的生气就是。

这确实是他的错,对钱不够了解,一拍脑门想出来的政策。

现在陈景恪帮他指出来,还说出了解决办法,他心中只有高兴。

陈景恪连忙嘿嘿傻笑一声,继续道:

“发行的少,解决不了钱荒问题。发行的多,会造成钱多的后果。”

“如何计算这个发行量,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刘巴真正高明之处,就是他懂得如何计算发行量。”

“他应该是将这种算法,传授给了蜀汉掌管钱粮的机构。”

“所以直到蜀汉灭亡,直百钱都没有滥发。”

其实,在这里他故意夸大了刘巴的能力。

刘巴只是提出了铸造直百钱,没多久就病逝了。

蜀国计算发行量,更是子虚乌有之事,完全是陈景恪杜撰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蜀国确实没有滥发直百钱。

这一点从蜀汉灭亡,直百钱的信用依然没有破产就能看得出来。

陈景恪之所以杜撰此事,就是为了提醒朱元璋,宝钞不能滥发。

朱元璋却不知道这些,听到这里激动的道:

“你知道这种算法吗?”

(本章完)

186.第185章 军队自有军队的规矩第77章 成为时代的探索者第268章 无题第343章 火烧锦衣卫衙门第260章 无题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328章 神灵就是小偷114.第114章 历史没有立场220.第219章 打交趾?186.第185章 军队自有军队的规矩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214.第213章 来自日本的情报125.第125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227.第226章 日本必须要彻底消失第6章 锦衣卫带来的危险175.第174章 送子伴读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87.第87章 病之源第348章 屠杀继续第19章 当然听皇帝的第4章 力挽狂澜第246章 是的,我们灭了一个国家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吗?第346章 血161.第160章 皇权不下县?第260章 无题192.第191章 不结婚就想生孩子?第329章 提防瓦剌第280章 你的心真脏啊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86.第86章 我能治啊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105.第105章 十年后让位给你226.第225章 我不养闲人第335章 永恒的变禅位大典第13章 思烹狗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136.第136章 扒皮王第286章 意外之喜185.第184章 什么重要?第29章 惊叹的朱重八第336章 人才掠夺计划第58章 唯儒独尊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马耕地167.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112.第112章 方孝孺疯了?154.第153章 这画面不对啊第342章 无题168.第167章 吾死,汝等自为之。第56章 别拍咱的马屁第260章 无题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185.第184章 什么重要?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第4章 力挽狂澜第9章 脑回路不正常的陈远176.第175章 黄河决堤第67章 温馨的一家四口121.第121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第22章 突破口第35章 大本堂开课第269章 好男儿,当如是。第333章 没有龙傲天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112.第112章 方孝孺疯了?第257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123.第123章 你说的对,但我很难受第46章 回家第285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187.第186章 定黄第290章 布局和收获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第278章 朱标的五条措施160.第159章 陈大师教我生儿子吧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209.第208章 无题第11章 鸵鸟朱标232.第231章 扣你一个月俸禄第311章 用工荒第325章 再造乾坤112.第112章 方孝孺疯了?第349章 政治是妥协的产物第316章 伟大思想99.第99章 你们父子逗大家玩是吧第287章 朱元璋的无力第31章 朱元璋的弊政第241章 汉四郡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第263章 无名宰相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121.第121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第301章 去阎王殿开会172.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第289章 政变第80章 发个单章114.第114章 历史没有立场201.第200章 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