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马皇后的智囊

中华吴国元年秋……以吴国公朱元璋并中书省名义,下发一连串新的法令。这些法令堪称均田大纲之后,最密集,最详尽的一批律令。

张希孟和宋濂作为法令的主要起草者,朱元璋批准之后,由李善长统领的六部负责执行。

而且自此之后,整个中华吴国的中枢格局也就成型了。

张希孟统领学士院,太学,通政司等衙门,基本承担起国家大脑的角色。由他们起草政令,朱元璋负责决策,李善长的六部负责执行。

类比起来,张希孟这边相当于三省当中的中书省,李善长的中书省反而更像是负责执行的尚书省。。

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决策过程,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虽然中华吴国披着三省六部的形,但是实质精髓完全不一样。

重大的法令,不是张希孟这边异想天开,就可以随便提出来的。

通常都要先形成构想,然后交由各方讨论,送到朱元璋面前决定下来,然后中书六部才会负责落实。

李善长是会全程参与的,当然了,张希孟也不是提出草案就结束了,他还要负责监督落实,评估政策效果,进行后续的调整。

总而言之,双方不敢说亲如一家, 但也没有势同水火, 凡事必须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而这个新的决策模式,推出的第一项法令,就是针对昔日均田法大纲的说明……首先, 原本的均田发包含口粮田、流转田和桑麻田三个部分, 而这一次则是规定只有在一些土地贫瘠,产出很低的地区, 才会保留口粮田。

换句话说, 基本上就是最高纳入统治的淮西之地,由于洪灾战乱, 地广人稀,急需恢复民生, 可以得到免田赋的口粮田。

到了江南地区, 人口相对稠密, 如果再给每个人分口粮田,还免除田赋, 那么好些鱼米之乡, 全都不用缴纳田赋了。

这肯定是朱家军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口粮田就叫停了。

如果日后打到了北方,面对急需恢复民生, 又人口稀少的华北地区,也会恢复口粮田。

再有就是桑麻田……这个也需要调整, 因为淮西之地,饱受黄河水患之苦,需要恢复生态,老百姓种果树, 种桑树, 保持水土,改善生活条件, 朱家军是不收税的。

但是到了江南,情况就变了,因为很多人把江南的桑田也视作桑麻田,甚至有人把茶园也当成了桑麻田。

这要是也不收税, 就没有道理了。

因此针对江南的桑麻田, 也是需要交税的,而且税率比起农田还要高一些。

说白了,还是希望老百姓多种粮食。

不过前面也提到了,按照几千年形成的农业习惯, 老百姓出于对安全的追求,哪怕利润再低,也会喜欢种粮食,还用得着在税率上费力气吗?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群体了,地主大户!

毕竟不管多大的灾,佃户会饿死,地主大户可不会。

朱元璋家破人亡,地主刘德却是完好无损,甚至还趁机多兼并了一些土地。放到了江南地区,地主大户,尤其是一些丝绸棉布的大户,他们是愿意改稻为桑的。

毕竟他们不但不会挨饿,还有办法从外面大举购买粮食,然后再向老百姓高价出售,大赚一笔!

朝廷不理解老百姓的固执,明明改稻为桑,能赚得更多?你们怎么就不答应?

都是一群刁民,就是要对抗朝廷!

可老百姓也有一笔账,他们被欺负得怕了,受的苦,受的骗太多了,活得已经太艰难了,任何改变都会造成家破人亡的后果,他们真的不敢冒险。

所以说真正的穷苦百姓,恨不得把每一块田,全都种上粮食,只有全家吃饱不挨饿,才会想别的东西。

会大规模种桑树,茶树的,毫无疑问,都是大户富户……给他们多加一些税,也是情理之中。

“张相,好容易碰上李相低头,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不能错过!”宋濂几个都满心欢喜,乐不可支。

李善长输得可不只是女子为官这么点事……张希孟给他擦屁股,同时也趁机扩充了右相的权力,还奠定了整个决策的格局。

绝对赢麻了。

张希孟在新的均田法令里,直接明白写上了,不论男女,均公平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力。而且张希孟又加上了一条,如果女子外嫁,到了新的乡村,当地需要给女人分配土地。

这样一来,哪怕女子外嫁到了陌生的地方,也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追随此生。

在日后这一点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是翻天覆地的改变。放在平时,李善长那里绝对很难通过,但是现在他哪里还敢反对,只能乖乖答应。

正因为授予了女子财产权,接下来一项就是教育权!

这两项是紧密配合在一起的。

没有财产权在后面保证,让女孩子入学,接受教育,那就是扯淡。虽然历代都不乏疼惜女儿的父母,请先生,教导学问,女诗人,女词人,也屡见不鲜。

但说到底,还只是个别人的个别举动,而且还仅限于一些富庶的诗书之家。

放在普通人的家里,女孩子就是附属品,早晚还会变成别人家的人,在她身上投资,能有什么价值呢?

尤其是在家庭极度贫穷的情况下,自然是优先养活儿子,让儿子读书,光宗耀祖,赡养父母。

可给了女孩子财产权之后,逻辑就不一样了。

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也会有一份属于她的财产,哪怕女孩子长大,外嫁,也是一样的。而有了这份财产,就表明她日后也有养活父母的能力,可以回报养育之恩。

有了这个最基本的逻辑前提,父母才会主动送女孩子上学读书。

不然就算你定了再严密的法令,还能把成千上万的父母,都关进大牢里面吗?

法律永远都是规定了下限,如果把下限定的太高,大多数人都做不到,那么这个法令也就没有落实的可能了。

所以张希孟才从土地财产出发,引出了女子入学的问题。

既然女子可以入学读书,那么接下来,就必须答应女子做工,经商,乃至为官!

事情到了这一步,张希孟就扫清了所有律法的障碍,把这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给办成了。

但是这也仅仅是个开始。

让女孩子入学,可问题是有那么多学堂吗?

就算有,当下的学堂先生,能教得好女孩子吗?

还是摇头晃脑背书,错了就打手板,把小手打得和发糕似的,能行得通吗?

这些事情就不是法令能解决的。

张希孟知道,必须打马氏牌了!

办女学,兴办军服作坊,织布,织丝绸,培训女工,提升职业技能……甚至是为了发展工业做准备,马氏一瞬间就忙碌了起来。

这么多事情,自然不是马氏一个人能忙活过来的。

经过了一番讨论,江楠顺利得到了一个光禄寺少卿的衔,从级别上看,只比六部侍郎低一级,考虑到刚刚进入官场,这个起步点已经高到了离谱。

后世多少进士出身的官员,忙活一辈子,也未必能爬到如此高位。

但究其根本,这个位置只不过是给马氏打下手,替她发号施令,清算账目,跑腿做事,仅此而已。

真的是这样吗?

“来,跟我坐下。”

马氏看着江楠,就忍不住笑,“论年纪,我比你大不了几岁,论出身,我们家最初就是做点小生意,还远远比不上你们家。现在咱们凑在了一起,可不是什么君臣,无非是互相帮忙,可不能让那帮男人看扁了咱们。”

江楠低垂着头,马氏虽然客气,但江楠却很清楚,她现在初入官场,有太多人盯着她,如果出错了,那可是不堪设想。

“夫人有什么吩咐,我自然会尽心竭力的,只是我担心自己什么都不懂,怕是坏了大事。”

马氏含笑,“别怕,有我给你撑腰……眼下最大的事情,无非就是筹措一批军服战袄。过去都是我领着一些军中的家眷来做。眼下的兵马越来越多,光凭着我们也做不完。你看看有什么办法没有?”

江楠想了想,突然来了个主意,“夫人,我就是随便说说,未必管用……我们家前些时候接了一批桌椅板凳的单子,由于数量太多,我爹就让周围所有的木匠来承包……他们领了木料回家,按照尺寸,做成桌子面,桌子腿,送回木器行,我们只要安在一起就是了。”

马氏一听,稍微思忖,也是大喜过望。

“这个法子好,做衣服比做桌子简单。咱们这边把布料裁剪好了,只要会女红的过来,领了布料,做成衣服,按时交回来,给她们一笔工费就是了!”

马氏越想越高兴,忍不住抓着江楠的手,笑着赞道:“你这个丫头,足智多谋,快赶上张相了!”

江楠忍不住脸红,她随便出了个点子,哪里能和张相比啊?

马氏和朱元璋一样,都有个雷厉风行的劲儿,商议妥当之后,立刻贴出去了告示。

而几乎一夜之间,金陵城的女人们也都动了起来,天不亮就有人过来排队,凡是领到了布料的,都无限欢喜……

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头了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第八百零三章 印钱就是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归来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饭的第一百七十章 金陵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圣的张相公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凉王第二十八章 粮和人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给后人的财富第一百六十一章 三大纪律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纳税逃不掉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并安南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贾,不可自拔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们赢了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六百零八章 门下省崛起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钱第八百七十章 飞天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舍得花钱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九十四章 饮马长江(三更到))第八十章 上学啦!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四十五章 李善长第二百五十四章 张李同心,其利断金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响深远第二百五十二章 联手李善长第五百六十二章 朱元璋北上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营第七百八十九章 驸马牵连其中第九百零四章 圣人出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万民一心第七百九十章 公主北上第二百零三章 张老师的小课堂第七十章 好官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九百零九章 财富的力量第十一章 巾帼胜须眉第二百零四章 大盗现身第三章 书与画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们赢了第八百六十七章 华夏大会第八百七十章 飞天第三百一十九章 权柄到手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谁?第三百三十六章 为反贼立传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为难第四十章 郭子兴的馈赠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六百二十二章 张希孟的财富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时雨张先生第五百五十一章 谕燕云檄第七百一十七章 锦衣卫出动第一百七十六章 开科取士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写感想了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把鹰犬变成人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元朝最后的忠臣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三百一十五章 财政第二百三十五章 军力加倍第三百一十九章 权柄到手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孙的无为而治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统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五百八十八章 冠军侯的格局第三百四十一章 这是一个关于格局的故事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岭南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战场第五百一十四章 倒霉的朱标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诰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第六百九十八章 纨绔子弟张庶宁第八百六十七章 华夏大会第六百五十章 铁锅炖贪官第十三章 重八守城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间之屑第六百六十三章 张希孟的仰慕者第三百四十四章 丧子第五百五十七章 谁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二百九十三章 坚定守住,就有办法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标的教育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为难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十三章 重八守城第三十八章 大帅丢了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七百六十章 陛下叫我陛下第三十九章 好女婿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二百三十五章 军力加倍第六百九十三章 请张相为学生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