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常识课本的争论

锦衣卫的报告送到京城时,朱由校正在和大臣们审看新式学堂的教材。朱由校道:“大家都累了,那就休息一下,书记官你读一下报告听听。”

书记官读道:“……建奴共屠杀无谷之人十万有余,有些不合无谷之人条件的,也因为粮食丰富而被当成无谷之人杀掉,然后将他们的粮食充公。”

“臣等出动所有在辽东的锦衣卫,到各处宣传建奴将要屠杀无谷之人的消息,但相信者瘳瘳,跟随我们逃离辽沈的不过三万余人。有些汉民还向后金告密,导致我锦衣卫损失三名小旗。”

“卢学士带第一师包围了鞍山驿,将所有后金人杀死后挂在城墙上,并书写以血还血及不投降就屠城等字样后撤回海州。”

书记官读完后,朱由校沉默半晌道:“这就是典型的愚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结果就是这个样子。”

众臣也都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朱由校又道:“朕之所以要加入常识这一科目,便是要让人知道最基本的一些知识,让人知道国家,民族的概念,要让大明人知道我们是炎黄苗裔,华夏子民。我们是有服章之美,礼仪之大的文明人。这些人竟然想与建奴这样的蛮夷合作,如此数典忘祖之人,朕羞于与此等人同族。”

叶向高站起来道:“陛下,臣等这才明白陛下要开常识科的一片苦心。老臣愿意奉陛下之言为圭皋,编好这常识课本。”

朱由校想了想说道:“常识课本朕已经有了草稿,润色就要靠叶师了。另外各位卿家也应该仔细看看,一人计短,朕没有考虑到的也都提出一些意见,然后再加进来,大家一起把常识课本完善好。”

众臣一起称是。这时徐光启站起来道:“陛下,这常识草稿中说,发生纷争应该先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再求助于朝廷官员,这样会不会削弱朝廷的尊严呀。”

朱由校道:“这段话要改一下,国内大明人之间才是这样,而对于外人,也要先协商,协商不成要先下手为强。”

徐光启满脸黑线,我问的不是这个意思好吗?你带到哪里去了。他直直地看着皇帝,也不作声。

朱由校见状明白了他的意思,说道:“先生不要急,关于先协商的问题,朕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会让大家善于沟通,而且还可以减轻地方官员的负担,所以朕就这样写了。”

其实最重要的问题是,朱由校觉得契约论的前提当然是协商,彼此的妥协才是正常的成年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动不动就喊打喊杀,不仅是不环保的问题,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徐光启摇摇头,总觉得皇帝的回答有些避实就虚,不过他也不大好追问。又指着一句道:“陛下,男子十八周岁,女子十六周岁才具有成熟的身体,才具有成熟的心智,所以应该在达到这个年龄后才结婚,这一条,只怕推行不下去。”

朱由校道:“这个朕也知道不能推行下去,至少现在不能推行下去。所以朕才没有用律条限制,只是在常识课本里面提出来,朕让几个医学班的学生去探查人的身体结构了,他们很快就应该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证明此言有理的。现在提出来,不过是希望能先让部分人知道早婚的坏处,里面不是指出了早婚女子难产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成熟女子吗?这样应该会让有部分人考虑到这一点,而推迟结婚的时间吧。”

徐光启很是疑惑,探查人的身体结构?证明晚婚有道理?如何探查?他倒是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会让学生去解剖尸体,不然的话,他只怕要吓得倒地不起。虽然他是个科学家,但他首先是个传统的中国人呀。

方从哲道:“陛下,这里说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是因为手上有我们看不见的细菌,可是我们看不见,那如何知道到底有没有呢?”

朱由校笑笑道:“即便不是因为细菌,那手干净一点也是应该的。细菌很快就可以看到了,先这样写着,绝对不会有错的,因为朕看到过。”

方从哲不明白,既然以后才能看得到,皇帝又是在哪里看到的呢?不过他不敢就这个问题多问,转而问道:“陛下,这里说每个成年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自行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向,这一点只怕有些欠妥。婚姻之事,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是没有办法作主的。”

朱由校沉吟一下说道:“这个朕觉得也没有什么问题呀,婚姻自己作主不是挺好的吗?”

这下捅了马蜂窝,方从哲道:“陛下,慎言。我大明以孝治天下,此事万万不可。”

而叶向高,徐光启,孙传庭,孙承宗等人也一起道:“陛下,婚姻之事,一直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华夏之礼不可偏废。”

这就让朱由校有点抓瞎了,他想要提倡人性的解放,不想在第一个目标婚姻自由方面就遇到了全体阁员的反对。他带着一点期望问道:“这个绝对不可行吗?”

众人都说不可行。叶向高解释道:“陛下,君臣父子夫妻,此乃三纲,董仲舒提出后,一直运用于各朝各代,陛下不可改变。”

朱由校以为抓住了漏洞道:“既然只是董仲舒提出来的,那就不一定是对的,又不是圣人提出来的。”

叶向高面色窘迫地回道:“陛下,圣人在《论语》中亦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董仲舒不过是继承圣人之说,将之进一步发挥而已。”他不好直接说皇帝不学无术,只好用委婉的方法说出来,免得皇帝尴尬。

孙承宗想了一下说道:“陛下,您一直推崇只以圣人之言为准,其实说起来,这话倒也是可以有讲究的,我们可以重新解释圣人之言,就象上次的民可使由之,不也是重新定义了圣人之言吗?”

各种求,谢谢支持!作者古文学得不好,有些东西实在是因为能力所限,无法讲透,请各位方家指导!

第两百七十五章 攻下旧港第二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安排第六十章四面困辽东之蒙古第九十六章海湾之战第十六章 选妃第一百四十五章 春心荡漾魏公公第一百一十六章前赴后继地贪污第一百七十七章 查税(三)第十七章 由之知之第五十八 北虏犯延安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直隶平地运动第三十章 兵器局的讲话第三百零八章 全军动员第二十章 火车火车第一百七十章 《铁路法》第一百一十六章前赴后继地贪污第一百六十九章 皇家科学基金会第十三章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第两百五十一章 武装到牙齿的雇佣军第二十八章 宝钞司第八章 进展第六十八章要钱不要官的满桂第六十一章抗金援蒙第八十章济州岛(二)第三章 哕鸾宫失火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村的新问题第九十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四)第五章体育锻炼第三百五十九章 再起战端第八章 一边倒的战事第七十七章颜思齐的野望第二十章 辽事第十七章 游击战第三百零五章 对宗教的管理第六十五章 耕者有其田的试点(三)第两百三十九章 远交第七十六章台湾第两百零四章 收复河套(九)第五十四章城门洞的战斗第两百零八章 收复河套(十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议院(上)第四章 上天示警第一百五十八章 溯游而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吕宋的反华运动第八十二章若非同道,即为仇敌第一百三十七章 西班牙人投降第二十九章 铅笔第一百八十章 查税(六)第一百四十五章 春心荡漾魏公公第八章 孙屠夫的第一击第八十四章辽东与西南第两百四十九章 雇佣军的组成第二十五章 西南不稳第十五章 铁路与立法第二十五章 西南不稳第八章 进展第一百四十一章 议院(上)第四十六章 冯梦龙第八十三章初战平户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宁愿对你不好第一百四十九章 黑峪第三百四十三章 移民新规讨论第两百六十五章 牧羊行动之外喀尔喀第四十四章先下盖州第四十八章苏州抗税(四)第六十三章 耕者有其田的试点(一)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明移民细则》第一百三十三章 嫡长子继承制第两百六十一章 围剿雇佣军第两百七十五章 攻下旧港第一百四十二章 实地考察第一百三十三章 嫡长子继承制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战第两百二十九章 太子上学(二)第四十九章近卫军的初次失利第五十一章 专利第一案(一)第一百零五章 阴谋第五十四章 刑罚世轻世重第一百九十四章 粮食储存署第十六章 选妃第一百八十一章 查税(七)第九章布局海上第六十七章南海有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国有必伸之理第一百八十八章 用红薯喂猪第三十三章 研究院的学生们(二)第二章 魏忠贤出场第三十六章 东林应对第一百零三章 新的币制第一百五十章 意外收获第一百四十四章 吕宋的反华运动第八十七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一)第二章 减租第六十三章 李旦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遇哥萨克第一百七十二章 路通天下(二)第五十一章 大明皇家银行(一)第一百零三章 新的币制第五十九章 蒸汽轮船第九十八章 取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