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耕者有其田的试点(一)

吴孟明笑道:“本官倒是愿意做个中人,正好有人愿意买点地。”

那人立即反问道:“现在种地没有什么赚头,他为什么不去做水泥生意呢?”

吴孟明不好意思地一笑道:“是位宫里的公公,得了些钱,不敢露富,所以只能在这乡下地方买点田地。不管怎么样,总比埋在猪圈里要好一些吧。”

众人这才释疑,既然是宫里的公公,那钱来路可能就不大正,当然不敢去开厂弄得尽人皆知。在乡下买些田地,也是个生钱的买卖,虽然慢了一些。

吴孟明道:“水泥作用大,需求量更大,从京城到山海关要修铁路,还要修官道,总不能从京城里运水泥到这里,所以就是在卢龙开上十个水泥厂也是不够用的。各位可想好了,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那个店了。”

又有人问道:“大人,那今年的收成眼看着就没了,公公还愿意买地吗?”

吴孟明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公公说了,可以按天启三年正产量的五倍来购买田地。”

明朝的土地价格简单地说是先升后降的,洪武年间田地一亩一两银即可,后来逐渐上涨,最高达到一亩四十多两。后来又下降,而现在的市价大约是二到三两。如果按天启三年正产量(赋税什么的都不算)计算的话,一般的田可以达到十块钱一亩(五两银)。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市价。

吴孟明又笑道:“公公自然是不知道田价的,所以我说是多少就是多少。”

众人大喜,不过心里也明白,卖了田地是要给指挥同知大人一些过手费的。于是有人就试探道:“不知大人认为实价应该是多少?”

吴孟明笑道:“我想八九块钱应该差不多了吧,取个中间数就行了。”

虽然吴孟明开口就要了一块五,但想到市价,大家心里还是火热。八块五的地价,只怕真的现在不容易遇到了。

又有人道:“我们自己当然也要留一些田地,田地不能尽卖,这样就会有些地没办法连起来,这样公公会不会觉得不方便呢?”

吴孟明皱着眉头想了一下道:“公公又不会自己种,他只要看田契就行了,管它是连着的还是分开的。”

而有人终于发现了问题:“大人,公公买了田,到哪里找人去种呢?佃户都去了矿上?”

吴孟明笑道:“你们只知道北方地广人稀,地都没人种,可知道南方现在是人多地少,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地可种。公公从南方迁人过来帮他种地,还不是小事一桩。”

众人知道自己比不过公公,没办法从南方迁人来种地,心里谩骂了一会,又有占了公公便宜的小得意。大家要回去和家里商量,和吴孟明约好,明天一起来出契。

吴孟明等大家都散了后,来到后衙客房中,杨涟正在和县令下棋,见他进来问道:“吴同知,办得如何了?”

吴孟明躬身道:“一切不出钦差大人所料,他们果然想要卖地经营水泥生意。小的答应他们地价是八块五。”

杨涟摇摇头道:“这是皇上圣明,不是我的主意。”

县令有些担心地问道:“水泥真的那么好赚钱吗,他们到时亏了只怕要怪朝廷骗他们。”

杨涟笑道:“做生意谁能保证一定赚钱,不过水泥这东西,只要他们不走歪门邪道,倒确实是可以赚钱的,今年京城的水泥厂已经赚了八十多万块钱了,这还是扣除了税钱后的纯利。你们这里山上的石头比较适合开办水泥厂,这是研究院的学生的报告。再说,八块五的地价,可比现在的市价要高得多呀。”

县令又问道:“皇上准备在全国都推行吗?那哪里来那么多钱买地?”

杨涟道:“皇上说这叫做试点,先试试看如何,全国都搞只怕有些不现实,南方和北方区别太大,皇上说不用急,找到方法后慢慢来吧。”

县令慨叹道:“耕者有其田,如果真的真做到这一点,我大明江山将万万年。三代之治亦不过如是。”

杨涟点点头道:“是呀,皇上看得远,想得深。可还有些人不满意,现在下面有人说皇上是工匠皇帝,只知道和工匠厮混,不理朝政。这些人呀,皇上勤政不喜欢,觉得皇上不信任官员,皇上放权了也不喜欢,这些人呀,可真不知道说他们什么好。”

吴孟明怒道:“抓他几个,来诏狱里走一遭,自然就不敢再唧唧歪歪了。”

杨涟摇头道:“皇上想的,和我们不大相同。但究竟如何,我们当臣子的不敢揣测,那就按皇上吩咐的做吧。这么几年来,皇上可没有出过一次错。”

吴孟明道:“上次听厂公说,皇上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在下愚鲁,不明白意思。”

杨涟道:“天子以天下为棋盘,以万民为棋子。杨涟愿意做一过河小卒,冲锋陷阵,虽死而不悔。”

吴孟明道:“钦差大人,上次厂公也说过这样的话,皇上深为嘉许。”

杨涟面色不变,心里却恨不得骂娘。他对魏忠贤的观感比较复杂。以前只是看不起他对皇帝曲意奉承,后来他当上了东厂厂督,做了一些还不错的事,却不知为何,反而从看不起变成了看不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自己都莫名其妙,总觉得魏忠贤很坏,两人似乎天生有仇一般,但又不知道仇恨在哪里。所以听到吴孟明把他与魏忠贤并列,心里就一阵不舒服。

吴孟明却不知道,他问道:“钦差大人,明天属下就和他们去签订绝卖契约,您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杨涟对县令拱手道:“明日要麻烦明府了。吴同知暂且做为买方,日后分田时再行换契吧。”

县令连忙道:“这本是下官份内事尔,当不得钦差大人如此多礼。下官明日会吩咐小吏,将契约立好的。”

杨涟叹道:“这种事情,竟然要用欺骗手段,杨涟呀杨涟,你竟然没有半分惭愧之意,可见你也变了。”

县令道:“为国为民之事,又不损其利,欺骗也是不得已而为了,钦差大人不必自责。”

各种求,谢谢支持!台湾土改是以田地正产量的二点五倍为田价。这里因为皇帝的威权并没有到蒋公的地步,且明朝地价在天启年间相对还较高,所以取五倍。

第三百五十三章 从欧洲到美洲第一百零一章味精第十五章 赏灯赏月赏宝珠第三百五十三章 从欧洲到美洲第六十九章 安南(四)第三章 哕鸾宫失火第两百六十八章 传国玉玺第三十二章朱由校的思想转变第六十八章要钱不要官的满桂第八章 孙屠夫的第一击第九章布局海上第九十八章 取沈阳第两百一十七章 殷地安(二)第一百四十章 宗教与教育第一百一十二章 西苑遇刺第九十三章南蛮胴第五十六章 天不生夫子,万古长如夜第两百四十八章 对蒙古策略第二十二章 茅元仪的妾室第六十章四面困辽东之蒙古第两百三十二章 太子上学(五)第七章白莲教乱第二十章 火车火车第十五章 赏灯赏月赏宝珠第三百五十七章 袋鼠和黑人第两百六十五章 牧羊行动之外喀尔喀第八十二章 对女真的分化第一百九十六章 收复河套(一)第一百二十四章 无条件投降第三百四十章 田间话桑麻第八十三章 生日蛋糕第四十四章 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第两百零五章 收复河套(十)第一百五十五章 吕宋和虾夷第两百一十八章 殷地安(三)第十一章碧云寺游记第四十三章怕痛不怕死的金应魁第两百五十八章 拍卖开采权第一百六十四章 冬天之争第一百四十三章 议院(下)第二十五章 廷推与五年计划第十三章 宝珠的礼物第十九章 新兵的拉练第七十四章 查抄余波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历法实施第十八章 冶炼钢铁第一百九十七章 收复河套(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收复河套(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华人哭不如外族哭第七十八章 朱氏昆仲第三章 大饼第一百二十七章 农部第十九章 三观不合(先更一千,下午三千)第四十五章 《水浒传》第一百八十六章 朕想改变东林第一百三十四章 孔府低头第一百一十七章初到东江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下主宰第三百五十三章 从欧洲到美洲第一百二十一章 稳定军心第九十七章 献城第两百六十五章 牧羊行动之外喀尔喀第二十章 大丧事第二十七章 初到辽东第两百三十一章 太子上学(四)第一百一十五章杨涟也会杀人第一百六十七章 镇东和抚东第十九章 新兵的拉练第两百七十七章 北大年的汉人第一百二十四章 无条件投降第三百五十三章 从欧洲到美洲第三百三十一章 济南第四十七章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第八十三章 生日蛋糕第一百三十五章 剑指南海第三十章 兵器局的讲话第七十七章辽东大败第一百七十九章 查税(五)第八十六章太子第一百六十五章 黑龙江将军第八十四章 大战之前第三百五十一章 教廷退让第八十二章 对女真的分化第三十八章杨嗣昌的后勤策略第三十九章辽东开发公司第九十五章打下鹿儿岛第两百六十一章 围剿雇佣军第十二章读书可以明理第二十八章 威武曹文诏第二十四章 沈有容第两百零八章 收复河套(十三)第六十四章 颜思齐第十五章 年前杂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皇太极之死第五十五章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第六十七章南海有事第五十章总算全身而退第一百一十五章杨涟也会杀人第一百二十四章 无条件投降第两百章 收复河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