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下主宰

朱由校道:“这便是朕来此的目的。开展全国各地军区的大整风,孙抚民的败绩务必要让全军都知道,不然起不到作用。孙抚民希望朕能将他贬斥得越厉害越好,所以朕准备听他一次,以他自己要求的名义将他贬为参谋,暂时跟随师部行动。”

卢象升道:“贬为参谋有个问题,那就是不容易立功,到时候如何升他的职呢?孙抚民可算是一员虎将,谋略也算得上出众。”

朱由校沉吟道:“那降为营长吧,这样差两级应该容易升上去,最重要的是警醒全军,为以后的战斗作准备。”

熊廷弼见皇帝情绪不高,便笑道:“陛下,曹变蛟那里又有好消息传来,哈萨克汗国的首都已经被围,很快就能被攻下了。”

朱由校闻言果然面色欢愉,他笑道:“文诏的这个侄子倒是不错,不过准噶尔人的战斗力也很不错呀,光凭曹变蛟的一个师可打不到阿拉木图。”

卢象升也笑道:“哈萨克汗国与罗刹人关系密切,所以他们有火炮和火枪,虽然比我们的要落后一些,但总胜过准噶尔人的弓箭的长矛。现在曹变蛟与准噶尔部联手,正好补平了准噶尔人的短板,当然会无往而不利。”

朱由校闻言深思了起来,卢象升接着道:“曹文诏他们提出一个设想,是薛伯陵最早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如果能够收服哥萨克人,那么我们和哥萨克人配合,可以称得上没有对手了。”

朱由校觉得有一个想法从脑海中溜过,只知道是一个极妙的点子,却怎么也抓不住,他沮丧地拍了拍脑袋。

卢象升继续说道:“臣倒是因此有一个想法,我们何不将瓦刺人或者蒙古人编入军中,形成骑兵和火铳兵的联队,这样不是一样的吗?”

朱由校这才明白自己想的也就是这个主意,看卢象升气定神闲的样子,心里顿时一大群羊驼跑过。自己虽然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见识,但说到聪明只怕是未必,至少卢象升敏锐的洞察力就是自己所没有的。

他点了点头道:“前面不是蒙古各部都有出兵加入到西征和北征中吗?我想近卫军将领只怕看他们不起,根本不愿意用他们。孙抚民那时是没有蒙古军队随行,现在有了只怕也没有重视,这事要从根本上来改变,组建汉蒙联军,虽然小的建制不用改变,但大的建制必须要改变。”

卢象升道:“臣已经制定了一份方案,和熊师商量了一下,每个近卫军师必须加上两个蒙古骑兵营。这对于加强我军的攻击手段,提高我军的作战效果都有极大的作用。”

朱由校自然明白,明军最大的缺点便是机动能力不强,打败敌人以后追击不力,这样不利于扩大战果。而如果近卫军中加入了蒙古骑兵,这一缺点便不再存在。而且更妙的是,这对于收蒙古各部之心,使蒙古人真正融入大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说道:“那啸天认为是直接将现在蒙古各部的兵力进行整合呢,还是重新在蒙古人中招兵呢?”

卢象升回道:“如果将现有的蒙古各部兵力进行整合,好处是方便,用不着大动干戈,蒙古人也会比较满意,但这样会使得蒙古各部对于蒙古士兵有一定的控制力。如果重新招兵,则会比较麻烦,有的蒙古人势必要回去,从而引起蒙古人的不满,但好处则是我们对这些蒙古兵有绝对的控制权。两种办法各有利弊,就看陛下如何权衡了。”

朱由校沉吟道:“召集朝会,大家来讨论一下。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这么多聪明人,总能考虑到问题的各个方面。”

在第二天的小朝会上,朱由校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孙承宗道:“臣以为应该重新招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于异族防一手无论如何都不会吃亏,让蒙古的首领对于联军中的高层有影响力,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情。”

孙传庭连连点头,他想说的话让孙承宗说了,他除了点头没有别的办法。

徐光启道:“重新招兵可以有效地分化蒙古人,参加到联军中的蒙古人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些类似汉人的待遇,使他们不再依附于其部落首领,类似于以前的朵颜三卫,这样对于我们控制蒙古人,不让他们再为祸大明,倒是一条好路子。”

杨涟道:“蒙古人不比建奴,建奴不过为祸一时,而蒙古人则几百年来一直让我边境不得安宁。如果能够将他们分化,使其中一部分心向大明,倒也不失为一件大好事。”

孙传庭道:“其实要让蒙古人或者其它异族心向大明,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自己,只要我们大明强大,那么他们便不得不心向大明。陛下雄才伟略,将大明国力在十多年里大大增强,从南到北,我大明疆土增加了一倍有余,只要保持这种态势,又何惧异族呢?”

毕自严点了点头道:“二十多年前,三大征便耗尽了国库所有,到明缅战争和萨尔浒之战时,连士兵的开拔钱都拿不出来了。而如今我大明四面俱在开战,国库却充盈依然,这都是陛下之功呀。”

这个头开得好,群臣都开始赞扬皇帝陛下英明了,朱由校笑笑道:“如果没有各位臣工协助,朕一人又如何能够让大明兴起呢?诸君尽皆有功,我们一起,让大明更加辉煌,让我汉人成为这天下主宰。”

群臣一起道:“让汉人成为这天下主宰。”

第三百六十二章 欧洲方略第四十八章苏州抗税(四)第一百八十一章 查税(七)第两百零四章 收复河套(九)第三百六十一章 不收白不收第两百六十三章,牧羊行动前奏第一百九十七章 收复河套(二)第六章 熊廷弼的第一次下台第十九章 皇后病重第两百五十八章 拍卖开采权第一百三十一章 满桂结婚了第两百二十八章 太子上学(一)第五十九章 黄花峪歼敌第一百二十二章 觉华岛之战(下)第两百七十四章 进攻亚齐国第三十三章 研究院的学生们(二)第两百一十一章 收复河套(十六)第一百一十七章 皇太极之死第两百五十三章 镇北城第三十五章 讲武堂第两百七十六章 金洲和渤泥第九十二章协从军第六十七章 张家口第一百零八章 论孝第二十九迁安铁矿第五十六章 孙屠夫的第二击第二章 初见第九十八章 取沈阳第一章 心脏与手足第四十七章苏州抗税(三)第四十二章刘兴祚第十一章 十三山第八十章济州岛(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欧洲方略第两百九十二章 金矿拍卖第三百一十三章 惨胜第五十章 专利法颁布第二十四章 秦良玉第三十八章 以血还血第六十三章一封信第八十章济州岛(二)第五十三章 东林分裂第七十一章再见故人(为第一堂主“朕躬钦处军国事”加更)第一百八十二章 查税(八)第二十八章京师大学堂(二)第一百零七章 身体发肤论第一百零八章德川家光的决定第两百九十六章 准备发行纸币第一章 翻身噬主第三百零二章 温泉城第八十五章 孙得功之死第两百零三章 收复河套(八)第九十三章南蛮胴第两百五十章 汉人不得为奴第一百一十章签订和约第一百七十二章 路通天下(二)第一百零九章德川兄弟第七章朱徐再会第两百三十一章 太子上学(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追击与反追击第三百六十六章 大结局(中)第四十章 廉政公署第一百八十九章 螺旋浆第一百九十八章 收复河套(三)第两百四十三章 对罗刹国的担忧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会第六十九章 安南(四)第二十三章迁安新村第三百五十五章 铁道连通两洋第三十七章总参谋部的熊先生第四十四章 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第一百一十章签订和约第八十四章琉球第三百四十二章 还有这么穷的地方?第三百六十二章 欧洲方略第三百五十九章 再起战端第四十七章苏州抗税(三)第两百八十九章 打开交流之门第一百一十七章 皇太极之死第六十七章 张家口第三十六章军衔与勋章第一百六十五章 黑龙江将军第十章袁崇焕的旅程(为感谢朕躬钦处军国事加更,一并谢谢各位亲的支持!)第三十二章 经抚之争第七十三章前倨后恭第两百四十章 近攻第一百一十章 中体西用第四十六章计划有变,要守海州第七十六章 粮食问题第两百三十章 太子上学(三)第四十九章近卫军的初次失利第六十三章 耕者有其田的试点(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论二代的正当性第九十二章 兄弟阋于墙第三十八章 以血还血第三百四十五 强制移民第三百零二章 温泉城第六十章 秦军第二十三章 京营现状第一百八十四章 查税(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