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

一队队甲士出现了,他们各自手持不同的兵器,有方天画戟,有陌刀,有金瓜等等,不过看上去威力十足,不过都是一些样子货而已,比如方天画戟,用好了威力无穷,但是想用好却是太难,放到了历史上也没有几个方天画戟高手。

所以当今军中高手,几乎都用枪刀,很少有人用这样冷门的兵器了。

朱厚煌在众人的簇拥之下,一步步的走上台阶,坐在王座之上。

下面的文武百官一起跪倒在地,高呼道:“大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他们并不是下跪一次,三跪九叩,一起一服。

朱厚煌私下与人说话,从来不讲究这么多礼数,但是这个大场合不讲不成。朱厚煌想给文武百官拥戴,连文武百官本人都不愿意接受。

朱厚煌只好从之了。

不过,这个时候,朱厚煌从心中爆发出一种满足感,暗道:“孤今日才知道,什么叫做大丈夫当如是也。孤今日才知道,为王之乐。”

那种整个世界仿佛都抓在手先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不过朱厚煌很快清醒过来了。当声音落下,大殿之中一片寂静的时候,朱厚煌轻轻咳嗽一声,说道:“孤从先帝之命,封蕃建国,于八年有余,终于有今日基业,诸位都是有功之臣,今日孤就在大殿之上,听诸位这八年之功,都做些什么?”

这就是东雍开会的风格。

所谓大朝会,并不是商议事情时候,反而好像是人大会议一般,凡是要是在大朝会上争执不下,这说明朝廷的运作出了严重的问题。

一般来说,大朝会就是总结上一年,展望下一年。当然了这是朱厚煌的理解。他虽然参加过大明的大朝会,不过,以朱厚煌藩王的身份也不过是后殿吃酒份。

“丞相上前入坐。”朱厚煌说道。

立即有人搬了一把椅子,放在最前面,首位之上。

王阳明说道:“谢殿下。”王阳明站在椅子前面,却没有坐下,轻轻咳嗽两声,说道:“自正德十三年,殿下奉先帝之命,封蕃建国以来。东雍一开辟四府,三十四县,四十三万户,百百二十万。其中四府是的雍南府,北港府,吕宋府,岘港府,其中三十四县,为雍南府所属大员县,澎湖县,戚氏县,邵氏县----”

“北港所属,北港县,金瓜子县,----”

“岘港所属,岘港县,海云关县,----”

“吕宋所属,吕宋县,林氏县,南关县。”

“共三十四县。”

王阳明张口即来。将这八年东雍的政绩进行了一个总结。

这些数字,朱厚煌早已记熟了,甚至让他来总结,未必比王阳明所说的少,但是如今听来,朱厚煌却有一种心潮澎湃之感。

甚至有一种,此生功业,与今足矣。

而所有文官看着高台上的王阳明,忽然觉得有一种神圣之感。

每个人负责的东西不一样,对王阳明所说的数据,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所有人对其中的一部分都非常熟悉,那是他们负责的东西。

在很多的人眼中,八年创下如此大基业,都有一种神秘的因素,甚至很多在朱厚煌面前不假辞色的人,此刻却不敢直视朱厚煌了。

儒家将皇帝神秘化的手段相当不错。

朱厚煌虽然懂的礼节,但都是以入乡随俗的心态去看,并没有多看重,平时与这些臣子商议事务的时候,与后世的上下级关系差不多。

时间长了,他们也都不在朱厚煌面前拘束。

但是此刻他们却忽然发现,原来之前与他们不摆架子的人,是一国之主。

王阳明说完之后。

朱厚煌轻轻说道:“王先生请落坐。孤迁都南都,就是为了经营南疆,暂且乃古晋,南都,马六甲纳为一府。号南都府,此三地彼此海路相连,孤希望广迁百姓,数年之后,我雍国四府,可以为雍国七府。”

王阳明起身行礼说道:“臣谨受命。”

朱厚煌说道:“枢密院使何在?”

“臣在。”戚景通此刻的腿有些酸了。

他的腿经过这么多年的疗养,恢复了不少,但是依旧使不上力气。能站这么久,依旧很难的了。

其实朱厚煌之前,就让他坐轮椅上殿。

但戚景通万万不肯。

戚景通骨子里是一个谨慎的人,从来读史,明古今名将故事,戚景通更是将谨慎两字刻在骨子里了,希望能与朱厚煌善始善终,并为子孙留下一分情义。

所以他如此大殿,丝毫不敢怠慢,唯恐让别人觉得他恃功自傲。

所以即便是咬着牙,也要坚持。

“请枢密院使入座。”

立即有小太监,抬着一椅子过来,就在王阳明座椅偏后一点,但是还算是并肩而坐。

这就是的代表,朱厚煌对枢密院使的期望,以及他与枢密院使分庭抗礼的政治地位。

“请枢密院使叙功。”朱厚煌说道。

戚景通站起行礼,说道:“自殿下入东雍以来,剿灭蛮人,安定百姓,武事因此而兴,与佛郎机人有澎湖,南海之役。与安南两次安南之役,并助朝廷平叛两次。去岁又有日本之役。”

戚景通一一道来。

朱厚煌听了之后,才觉得,自己打得仗有一点多啊。

区区不足八年的时间,大战就有七次之多,至于小规模冲突,更是无年不战。也就是修养生息之一段时间,毕竟安稳。

朱厚煌心中再次决定,修养生息的国策不变。最近的国策,就是以开拓南洋之地为主。

只要能将南都,古晋,马六甲三府建设的与东雍两府差不多,朱厚煌就有两片统治核心了,东雍,与南都。那时候雍国的基业也就稳固下来了。

朱厚煌听戚景通说完,缓缓的说道:“国之大,亡战必危,数年之内,孤没有开战之意,但是对枢密院来说,只有战争时期,与准备战争时期。”

戚景通说道:“臣谨受命。”

朱厚煌说道:“王先生。”

王阳明说道:“臣在。”

朱厚煌说道:“枢密院既然已经确立的,从今之后,各级府尉。县尉,归丞相府与枢密院双重管理。”

这一件时期,朱厚煌没有与王阳明交底。

不过,王阳明知道迟早有这么一天的。

朱厚煌确立县尉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这个原则,从雍国县一级别的结构,就能反对上层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王阳明有心理准备。

而且他并不觉得枢密院能夺走多少权力。

由于朱厚煌到处征战,县兵,府兵,几乎是一种明存实亡的状态。

在朱厚煌决定休养生息之后,大约有万余老卒从的雍军退役,有着万余老卒,各地的府兵才算是勉强维持一个架子。

而且县官不如县管,不过县尉,府尉都是在县令,知府的直接管辖之下。王阳明有信心,对这些官员保持影响力。

只是---。

王阳明看向王九川。

王九川建立的御史衙门,难道也会将县丞,府丞,这些执法吏,全部纳入御史府的管辖之中吗?

对于这一点,王阳明觉得对丞相府影响太大了。

不同于县尉,县尉从来都是武官出身,可以说,丞相府从一开始不将他们当成自己人。但是县丞就不一样了,虽然专门管理案件。但也是别当做文官体系。如果划出丞相府,恐怕有很多文官,心中会想不开啊。

不过,在这个时候,王阳明即便是猜测到了。也没有办法。毕竟上面那位是创业之主,威望在雍国无人能及,即便是王阳明也不行。

第七百二十九章 杨廷和之死三第八百九十一章 杭州会议第七百三十九章 东雍新印象二七百八十三章 金洲战事五第七十四章 平乱【一】第三百一十章 横渡南洋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八百八十一章 胜负手十六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从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给出的出路二第七百三十三章 论杨慎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六百三十一章 经年之后二第五十三章 台湾计划第三百四十八章 双城战记四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战升龙第三百三十章 作假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战四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绝我第六百零八章 升龙围城战十三第六百八十一章 长崎大火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战六第七百四十六章 出使五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战九第七百七十章 与淡目国的交涉第四百一十章 政治洁癖?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锅二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后何人?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应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八百三十章 东雍之战四第八百五十二章 仇华守福宁二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战二第三百五十四章 云海关下二第七百五十五章 杨一清督师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一百五十六章 许蓝与许松第六百二十二章 张翰的先发制人二第五百八十七章 浮桥之战六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会议二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庆攻防战八第七十四章 平乱【一】第五百三十九章 准备出征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三十二章 应州之战之达延汗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庆攻防战二十一第三百五十一章 杂事第一百七十章 夜袭下第八百三十五章 东雍之战九第六百二十三章 马六甲城下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五十八章 东雍第七百五十二章 亚齐的兴起二第六百二十四章 马六甲城下二第六百二十六章 归来的舰队第三百七十七章 夺升龙二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战二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战九第八百八十三章 胜负手十八第七百二十二章 正旦大朝六第四百一十八章 麦哲伦东雍游记第一百七十四章 朝鲜倭乱第七百三十章 杨廷和之死四第六百五十章 倭乱之谢氏灭门案四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庆攻防战 二十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战十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与追击第二百二十二章 宁王之乱之黄石叽之战二第三百一十八章 苏禄六第三百三十八章 争贡之争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绽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况第二十二章 练兵【3】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响四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战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阳明第三百七十三章 说服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阳明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六百四十三章 东雍与大明四第八百三十三章 东雍之战七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上运兵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议二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战二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烧赣江三第八百八十六章 胜负手完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一百一十四章 杨廷和的安排第五百八十章 再战升龙三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烟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东雍四第五十九章 离别第四百六十七章 亚伯奎的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