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工业时代

勇除军阀、统一全国,并不完全依靠军事手段。

南征的第一年,吴铁生与冯承乾把重点放在南京国民政府上,采取打击与拉拢两条路线并进的策略。

一九一八年五月,由冯承乾亲自指挥的舰队进入长江口。

虽然南京国民政府用岸炮与水雷封锁了长江航道,但是并没起到效果,舰队在五月二十二日就到达南京城外。

面对坚船利炮,南京国民政府逃往武汉,随后又迁往重庆。

到七月底,南征军队已经占领了江苏、江西、浙江等地,先头部队挺进两湖,长江下游尽收手中。

八月,与山西军阀冯玉祥的谈判取得重大进展。

当月月底,冯玉祥接受了吴铁生开出的条件,在交出军队之后,宣布拥护与支持〖中〗央政府,随后被吴铁生任命为〖中〗国陆军副司令、兼副总参谋长。九月初,冯玉祥就来到北京,向〖中〗央政府述职。

顺利拿下山西,进军陕西就不成问题了。

十月,陆军西北方面军攻入山西,兵锋直指西安。在攻打西安受挫之后,西北方面军的第七军团南下进入汉中,第八军团向甘肃挺进,第九军团则留在西安郊外。月底,陕西大部地区已在〖中〗央军控制之下。

养底,吴铁生策划了进川战役。

在剑门关与刘湘的,军恶战三日之后,〖中〗央军凭借克虏伯公司生产的重炮,摧毁了川军的防御要塞,夺取了剑门关。

一九一九年一月中旬,〖中〗央军开进四川。

到一九一九年五月除,除了川西与康定地区之外四川全境都在〖中〗央军控制之下,并且与顺江而上的南方方面军对逃到重庆的国民政府形成合围之势,攻打重庆,铲除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国民政府已经指日可待。

此时,由冯承乾指挥的舰队已经到达珠江口。

面对由六艘主力舰、数十艘中小型舰艇组成的庞大舰队广东地方政府做出了非常理智的选择,没有与〖中〗央政府对着干。

五月底,在冯承乾答应了广东地方政府提出的几个要求之后,舰队进入广州港。

随后,广西军阀李宗仁宣布拥护〖中〗央政府,并且在六月初交出军权,由〖中〗央政府任命为陆军军政部部长。

到此两广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到六月,依然独立在外的只有西南的云南与西藏,西北的甘肃、

青海与新疆,东北三省、以及闹独立的蒙古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讲南征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江南与南方大部地区均已归属〖中〗央政府。

只是,离统一还远得很。

在这一年中,冯承乾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舰队指挥作战,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不是在青岛的海军司令部就是在北京的〖中〗央政府里忙碌。

虽然宋靖国已经提出了一整套的工业发展方案,但是某些地方,依然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按照宋靖国的规划,首先应该建立起采矿、钢铁、化工等重工业,再发展船舶、机械、车辆等制造业。

问题是,不管是发展采矿业、还是钢铁业与化工业都需要不少的时间,而海军的舰船根本等不起。说白了,如果不在三到五年内打造出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造船业,海军的那些大型舰船将不得不返回德意志第二帝国从而使海军在短期内丧失作战能力。

根据冯承乾估计,三到五年后也差不多该北伐了。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海军将不可避免的面对强大的对手,即〖日〗本海军,因此必须确保海军舰船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这样一来,就需要提前发展造船业。

宋靖国提出了几个问题,冯承乾也做了比较明确的回答。比如,造船业需要钢铁业与化工业做支撑,而〖中〗国暂时还没有足够的钢铁与化工生产能力,因此在近期,只能通过向德意志第二帝国采购来解决这个问题。所幸的是,冯承乾与德皇、以及宋靖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各大企业的关系都不错。更重要的是,冯承乾已经提出了招商引资的发展策略,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大企业对此也非常有兴趣。

冯承乾在青岛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规划〖中〗国的第一家大型造船厂:〖中〗国海军造船厂的建设工作。

这是一座国营造船厂,而且由海军直接管理,其主要职责就是为海军服务。

在北京,冯承乾的主要工作就是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代表进行协商,并具出面为德资企业争取有利政策。比如,在冯承乾的争取下,〖中〗央政府将减免由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入股的合资企业的税费,并且允许德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开开办销售点与分公司,帮助德资企业征收工厂用地等等。

这些政策,极大的鼓舞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到华投资。

事实上,这个时候,在战争中发了大财的德资企业也在寻找新的市场,而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更何况,〖中〗国也在飞速发展,加上政策上的支持,更是让德资企业趋之若鹜。

根据〖中〗国〖中〗央政府做的统计,在一九一八年五月到一九一九年四月的一年里,德资企业在华投资就高达十八亿帝国马克,约和两百亿华元,相当于〖中〗国在当年获得的境外投资的百分之七十。

德资企业积极入华,也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大企业。

比如,美资企业在这一年间的在华投资达到了二点四亿美元,占美国企业对外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二。

对〖中〗国来说,利用外资是快速发展的唯一办法。

当然,前提是做好控制。

对此,冯承乾提出了一个非常直接、也非常有效的办法,即所有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必须与〖中〗国本土企业组建合资企业,而且〖中〗国本土企业所占股份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从而使〖中〗国本土企业能够在合作中发展壮大。此外,〖中〗央政府也将给予与外资合作的本土企业一些税费上的减免。

说白了,在鼓励外资入华投资的同时,还得鼓励与支持民族企业发展壮大。

从根本上讲,只有民族企业发展壮大,〖中〗国才能发展壮大。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不可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外资身上。

更重娶的是,外资在华投资,只是为了利益。

真正在为国家复兴、民族崛起做贡献的,只有民族企业,因此不管如何鼓励外资到华投资,都必须把民族企业摆在首位。

一年不算长,也不算短。

在这一年里,〖中〗国的民族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而且部分有实力、有技术的民族企业已经发展壮大。

比如,由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就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企业了。

到一九一九年中期,江南制造局已经改组为江南集团,下设造船、

钢铁、机械制造与军火等四家子公司,而设在黄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厂是〖中〗国最大的本土造船厂,江南钢铁公司则是〖中〗国本土最大的钢铁冶炼企业,江南军械制造公司则是仅次于青岛兵工厂的第二大军火制造企业,而江南机械制造公司则在一九二零年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台机车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七个能够制造机车头的国家。

越迈越快的工业化步伐,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工业布局。

到一九一九年下半年,在江南地区尽数由〖中〗央政府控制之后,国家工业布局成为了〖中〗央政府的头号大事。

七月,冯承乾回到北京,提出了“一江一岸”的工业布局战略。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沿长江与海岸线,部署国家的重工业,充分利用水运,抵消铁路等基础建设不足产生的问题。

如果采用别的工业布局,交通将成为主要瓶颈。

要知道,到这个时候,〖中〗国的铁路总长度还不到两千公里,而且主要分布在华北,江南几乎没有铁路。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铁路网,没有二十年、以及巨大的投资,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毫无疑问,一九一九的〖中〗国,根本没有办法指望像德意志第二帝国那样,在短期内建立起娶盖全国的铁路网。如此一来,加强水运,特别是充分利用长江、

珠江、以及海运便捷的沿海地区,就成为了唯一选择。

当然,工业布局不仅仅依靠交通,还得依靠资源。

〖中〗国有足够多的资源,铁矿石、铜矿石、煤炭这些都不少,而且冯承乾知道,〖中〗国的石油储量也不少,只是还没有开发出来。可以说,这是〖中〗国比德意志第二帝国优越的地方,即在发展工业的时候,不用考虑遭到敌对国的封锁与限制,本土资源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从海外获取资源。

如此一来,资源产地也成为了决定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一九一九年底,在冯承乾与宋靖国的推动下,〖中〗央政府启动了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即在国内勘探油田。

全球工业化已经走过了蒸汽时代,正在向内燃机时代迈进。

在下一场战争中,内燃机驱动的飞机、坦克、舰艇必然成为各个战场的主角,而谁能走在前面,谁就有望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第183章 等待时机第149章 错过的机会第296章 上帝的节日第126章 变局第178章 毫无顾虑第604章 援助第212章 出动第64章 无力回天第230章 进军印度洋第202章 最后之战第442章 证明第191章 轮替作战第494章 出其不意第151章 自我牺牲第76章 将星登场第491章 得不偿失第280章 水下舰队第173章 香蕉贸易第563章 两手准备第136章 未雨绸缪第170章 错失第427章 不再后退第72章 相识恨晚第418章 进占英国第410章 引狼入室第136章 守财奴第171章 远去第466章 蜂拥而来第105章 不抱希望第461章 虚惊一场第213章 手到擒来第195章 科技进步第202章 防范与控制第103章 激战第96章 关键一战第7章 矛盾根源第14章 海军之父第486章 预警机第486章 预警机第54章 最后的和平第571章 措手不及第413章 出征第64章 关键情报第171章 殊途同归第80章 相互算计第164章 围歼残敌第88章 最后的攻击第181章 总体战局第444章 减负第101章 初生牛犊第392章 继续前进第45章 特立独行第487章 四道防线第494章 出其不意第83章 神勇战舰第115章 准备出发第524章 能源第393章 避实就虚第115章 火力凶猛第224章 一个人的战争第473章 全体出动第84章 见好就收第121章 掐准时机第185章 夜间恶战第56章 代言人第10章 无妄之灾第47章 摩洛哥危机第39章 义无返顾第312章 撤军第525章 轰炸难题第89章 和平的希望第325章 好运坏运第491章 得不偿失第80章 相互算计第53章 跑步前进第287章 关键建议第196章 转移重点第582章 立场第620章 现代海军之父第172章 简单任务第190章 收手第12章 追踪第130章 开打第619章 战火熄灭第547章 民族的裂缝第194章 军事航天第393章 避实就虚第226章 越俎代庖第587章 技术决定未来第451章 登陆前第64章 机会与挑战第101章 初生牛犊第597章 鼎立之势第139章 战略方向第21章 扑空第30章 以质为本第104章 倾国豪赌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116章 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