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朕意已决

第113章 朕意已决

“陛下不可啊!藩王领军,于国无益啊!”一员头发花白的朝臣直接跪倒在了奉天殿内,五体投地的趴在地上的大声疾呼。

“望陛下收回成命!藩王千金之躯,实在是不宜冒险啊!”之前劝谏的朝臣也同样在大声的劝说着,希望朱棣能够收回成命。

“望陛下三思!”更多的朝臣跪倒在地,奉天殿内几乎三分之一的朝臣此刻都跪在了地上。

然而朱棣只是冷冷的看了他们一眼,便大袖一挥说道:“朕意已决,不必多言!藩王领兵镇守边疆乃是皇考祖训,你们平时不是最喜欢说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吗?

现在朕要恢复皇考定下的祖制,你们怎么又不愿意了?朕倒是很想知道,你们到底是想要遵循祖制呢?还是想要为了伱们的一己私心?”

朱棣这话就说的很严重了,甚至可以说是诛心之言。

一旁的纪纲则是跃跃欲试,他此刻非常希望有哪个不要命的强项令跳出来硬顶朱棣。

以他对皇帝的了解,纪纲清楚的知道朱棣绝不是那种会因为朝臣的反对就改变主意的皇帝,这种时候有人强项,只会是真的被拖下去砍脑袋。

文官们对付后世大明皇帝的法子,对于朱棣来说纯属搞笑,他可是真的会砍你的脑袋,顺带连着满门老幼与九族一起上路的。

而纪纲这个锦衣卫头子,此刻等的就是掀起大案,砍更多脑袋的机会。

他原本以为今晚的重点会是大臣们弹劾朱瞻埈这个二皇孙,却没想到皇帝事先来了这么一出。

这下子可就有两场大戏要上演了,要是把两个案子办成一个,说不得这就是永乐朝的第一大案了,而他纪纲也必然能够借此机会威慑朝野,成为一代权臣!

不过纪纲也有些担心,皇帝要是真的兴雷霆之怒的话,会不会让这些大臣们被吓到,不敢在这个当口去弹劾朱瞻埈。

说到底朱瞻埈也是个二皇孙,是龙子龙孙,事情又涉及到了皇帝长生这种摆明了是君王逆鳞的事情,这些文官要弹劾这件事,十个有九个都得做好掉脑袋的准备。

毕竟,朱棣从性格上来说和他老子朱元璋那真的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有事他是真砍脑袋啊!

只是纪纲的想法终究还是落空了,因为他熟悉朱棣的脾气性格,这堂上的文武百官也同样熟悉朱棣的脾气性格。

他要是能听人劝,就不会在去年亲自领兵出征,御驾亲征去打蒙元了。

所以在劝过一次之后朱棣没听,这些朝臣们也就明白过来朱棣是不会听他们劝的。

再加上六部尚书、内阁学士这些朝堂上真正的大佬们都一个个如同木雕泥塑的菩萨一样坐在自己位置上,并没有为了这件事同样站出来向朱棣劝谏的时候,这些朝臣们也已经知道他们并没有获得支持,以及朝堂上的大佬们并不反对朱棣的决定。

其实也好理解,因为朱棣重新恢复藩王领兵和确立参勤交代的制度总归是一件波及全国的大事,不和朝臣商量可以,但你不能连负责这个事的大臣都不通个气。

毕竟说到底还是要这些大臣去做事的,不然人家给你撂挑子或者摆烂,这事情就没法干了。

哪怕皇帝把人砍了换成其他人来接着干,这耽误的时间和事情也还是无法挽回的。 尤其是六部尚书和内阁学士这些人都是朱棣手上真正做事的人,是他所信任的干臣、心腹,所以朱棣还是在将藩王领兵和参勤交代制度颁布之前,和他们都通过了气。

因为了解这一整套针对藩王的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六部尚书和内阁学士们清楚的知道这项政策到底对藩王的压制有多大。

看似给了藩王极大的权利,几乎让他们重新恢复成洪武年的土皇帝,甚至于还能去开疆拓土扩大自己的封国,但实际上藩王已经完全变成了给朝廷干活了。

他们确实掌握着封国和军队,但每两年一次的进京,对于藩王来说是他们开销的大头,足以将一个藩国大部分的收入都榨出来了。

就更不用提想要蓄养一支有着足够战斗力的军队开销又有多么巨大。

尤其是当这样一支军队动起来,需要他们出去打仗的时候。

这事要是好解决,去年朱棣御驾亲征的时候,朱高炽和夏元吉也不至于为了大军的粮饷问题,愁的头发都熬白了。

现在能够把这些事情都甩给藩王,那对于朝廷来说可是减轻了一个大负担!尤其是以后朝廷的中央财政还不需要支付藩王俸禄了,这对于夏老抠这个户部尚书来说,就更是天大的好消息了。

至于说藩国的财政以后不能收归中央,要给藩王自己支配了,这对于夏元吉来说则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原因也很简单,藩王们可是要重回边疆当塞王的,而边疆地区从来都不是什么富裕的地方,能够让藩王把各自的军队维持住该有的规模,就已经算是这些藩王们经营得当了。

更不用说朝廷还每两年放藩王一次血,这些藩王要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积攒起来可以造反的资本,他夏元吉就真的要说一声佩服,干脆的让出自己的户部尚书职位,给这位藩王来坐了。

毕竟他已经核算过了,边疆地区的藩王封国面对参勤交代这项缺德带冒烟的制度可是真的要去吃糠咽菜的!

就算他夏元吉再怎么擅长理财,才没有办法开源节流的情况下,也是没法子凭空变出钱来的,尤其是现在的夏元吉已经领悟到超发纸钞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以后,他对财富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说到底,穷这种事情虽说不是无解,但想要解决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见效的事情。

朝廷恢复边疆塞王的制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这些藩王能够好生经营地方,把这些穷困的边疆地区发展起来。

至于说藩王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之后收入增加,有了对抗朝廷的资本怎么办?

这种事情还是等这些藩王能够顶着参勤交代这种对他们敲骨吸髓的制度,真的把边疆发展起来再说吧。

(本章完)

351.第348章 交趾战事第256章 婚礼之议第164章 倭人集结第73章 五军都督府325.第322章 王命第308章 青袍小吏第266章 抄家第123章第189章 分歧第236章 郑王侧妃第213章 祭天斩龙第261章 徐妙云第157章 景福宫之变第257章 香火神位第194章 凤阳朱 小家气第32章 想学武的朱瞻基342.第339章 银子和黄河第102章 卖了封地第17章 说服太子妃第42章 教授武艺第216章 大明分羊第67章 欲求长生法第181章 最穷藩王第295章 南海龙王第36章 朝堂解惑第128章 踏海巡卒第247章 谣言320.第317章 张氏教子第16章 太极拳352.第349章363.第360章第207章 控制蒙古361.第358章第265章 选秀女第295章 南海龙王第52章 募兵第151章 仁川登陆第213章 祭天斩龙第308章 青袍小吏第194章 凤阳朱 小家气第93章 上架感言第272章第137章 听涛水阁第230章 比试第247章 谣言第130章 郑和与候显332.第329章 南洋战略320.第317章 张氏教子第283章 大地轮回第139章 徐滨第52章 募兵第52章 募兵第275章 大婚前夜第197章 孔家之乱第94章 朝堂隐忧第141章 再入诏狱375.第372章第182章 没兴趣第154章 世子李褆第147章 天津卫366.第363章 成仙382.第379章第34章 汇票和银行367.第364章 锦绣前程第154章 世子李褆第230章 比试第301章 继续闭关359.第356章 七绝伐天剑阵第46章 北镇抚司第189章 分歧第202章 后勤保障第201章 新军356.第353章 剥皮第180章 归国342.第339章 银子和黄河第154章 世子李褆第274章 准备大婚(4K)第203章 出征第123章第242章第314章 召见徐滨第290章 神社第10章 小宫女胡善祥第8章 进献朱果第206章 勿兰忽失温319.第316章 偷师学艺第170章 年轻武士第140章 眼界不够开阔334.第331章 海贸之利361.第358章第107章 风雨欲来第165章 猴子骑狗第233章 解缙还活着吗364.第361章 青鳞领军第9章 天命变了第91章 你将来也是要就藩的377.第374章 带兵进京第23章 不能急的改革第276章 亲迎礼第22章 皇帝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