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因长于说事而著名,又称《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间的军政外交斗争。全书杂记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分为十二策,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约十二万字。所记载的历史,自“智伯灭范氏”始,至“渐离以筑击始皇”止,上接春秋五霸,下启嬴秦独尊,记事约二百四十年。

《战国策》的作者至今仍无有定论。相传,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故而,刘向按照国别加以编订,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战国策》。因此,该书并非一时所作,也非一人之力,刘向只是其校订者和编订者。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的最为完整的著作。其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较为直接地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该书的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用渲染夸大的手法,气势宏大、感情充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常以寓言阐述道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耳熟能详的寓言皆出于此。

《韩非子》中讲:“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战国中后期,由于自身的衰落和秦、齐两家的崛起与扩张,处在东西夹击下的三晋国家为图生存,只得谋求外交手段以弥补自身军政实力的不足,“合纵连横”之策也由此诞生。从地域上看,当时的弱国以韩、赵、魏三国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可抑制秦国,同样也可以遏制齐国,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形式如何。从策略上讲,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兼并、维持固有格局的策略。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其实施兼并、打破固有格局的策略。战国时期,山东六国多次发起“合纵”运动以对抗秦国的崛起,但鲜有成功的案例。其原因是多层次的,但最根本的不外乎以下两点:首先,纵横家过分重视依靠外力,并非像法家的商鞅、李悝等人注重从改革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时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将其视为国家强盛的关键,致使国家本末倒置,至多只是化解危机,并不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反之,秦国推行“连横”策略之所以能够成功,使得秦国蚕食三晋、开华夏一统之风,这是因为其利用“外连衡而斗诸侯”的方式,达到了对外兼并土地的目的,配合了当时秦国耕战政策的推行,大幅度地调高了秦国的综合实力。其次,山东五国各怀鬼胎,每个国家距秦国的远近不同,且遭受其威胁的大小各异,以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的发力点,即使一时能够齐心,但各国的思想也会因战争形势的发展而逐步走向分歧,“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朝秦暮楚总是难免的,除非盟军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彻底的胜利,否则时间永远是一切同盟的克星。总之,外交是列国争霸与兼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要时刻记住:外交永远是为政治和军事服务的,一个国家若想傲然屹立于世界,必须以自身的绝对实力为保障,只靠着几个说客的纵横捭阖是远远不够的。

第八 定抚关中第十五 易经第八 魏武挥鞭第十六 官渡之战二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八 商鞅变法第一 孔子第十五 东方剧变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二十二 后记第十四 周敦颐第十四 周敦颐第二三 国志第四 谋形第六 北戎之战第七 河西之耻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十 管仲相齐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前言第五 独霸西戎第七 襦葛之战第二十 后记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 烽火戏诸侯第五 取势第三 共叔谋逆第五 庄子第十 汉中对策第四 谋形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十八三 置晋君第十五 假道伐虢演绎法第二十三三 国志第三 沙丘变乱第二十五 弭兵之会第四 谋形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十二 谋心之士第三 共叔谋逆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十七 官渡之战三第一 孔子第十五 易经第二 帝国斜阳第七 襦葛之战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二十 后记第十 汉中对策第十一 纵横天下第十三 车通三川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三十二 后记演绎法说服力第二十五 暂借荆州解空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五 取势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四三 平晋乱第九 项羽分封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二 后记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六 绝世双雄第九 孙子第七 巨鹿疑云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十 公孙败亡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十七 诗经第八 定抚关中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四 掘地见母第六三 家分晋第三 谋攻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一 秦殇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五 取势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六 北戎之战思维的新起点第十三 车通三川第十 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