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

秦穆公三十二年,穆公不听蹇叔、百里奚等良臣的谏阻,一意孤行,出兵伐郑,果酿成崤山之败,没全师。孟明等三将俱为晋人所虏,幸有文公夫人文嬴多方周旋,方才得释回国。是时,秦国内部也是一片哗然,左右皆曰:“孟明等三将指挥不利,丧师辱国,其罪当诛,请以军法裁之。”然而,穆公力排众议,素服迎三将于郊,承认自己未听蹇叔、百里奚之言,以至秦军失利,并复使三将主兵,愈加礼待。孟明等将深感穆公宽仁,誓报崤山亡师之恨。虽说秦国君臣一心,但穆公的复仇之路绝非平坦。三十四年,穆公复使三将将兵伐晋,战于彭衙,秦军又败,引兵而回,被晋人戏称为“拜赐之役”。孟明自以为此番必死,谁知穆公全无嗔怪之意,依旧任以国政。孟*感恩泽,同时也认识到秦国与晋国在国力和军力上的差距,故增修国政,勤演军卒,散尽家财,悼恤亡孤。至三十六年,穆公见时机成熟,与三将亲率秦军,东伐晋国,既渡黄河,尽焚其舟,以示必死。秦军将士斗志充盈,大破晋师,以报崤山之役。晋人见秦军众志成城,倾国死斗,皆坚守城池,不敢出战。于是,穆公于茅津渡河,直抵崤山,收尸骨葬于山谷深处,亲行祭祀,情感天地,三军无不坠泪。这就秦穆公“函谷封尸”的典故。其后,秦国重用由余【1】、孟明等贤臣良将,万众一心,征伐蛮地诸戎,辟地千里,遂霸西荒。

秦穆公作为一国之君,对于崤山之败主动承担责任,不推诿,不回避,着实让人敬服。如此一来,不仅消除了自身的过错,而且使得孟明等三将对其君主的为人钦佩有加,均愿为其效力,以报其恩,故由此使得穆公的事业愈加发达,名声鹊起,德望远播。国人不再计较其袭郑决策之误,却争相为其效力,如此秦国何以不兴,穆公何以不霸?穆公此举真可谓是“明拙实巧”的妙招。假若穆公讳言失败,推诿求脱,一味地将失败归咎于种种客观因素或是三将的失职,表面上维护了君主的尊严,实质上却会使得上下离心离德,君臣关系疏远,甚至走向对立。若此,不仅失三将,亦失全秦。秦既无人才,又失人心,则永难与晋相抗衡,错误就会变得更大。君主若能领悟这个“欲盖弥彰”的道理,即使决策失误,但其过而能改,且主动承担失败之责任,非但无损,亦不失贤主之名。军事上虽遭受了挫折,但战略上却取得了胜利,即使打了多少败仗也都是暂时的,何况区区两次?由此可见,聪慧的君主办事,往往能够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胜,化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道德经》中用水比喻君德,“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天性惠利万物而无欲不争,又能处于众人所恶的低洼之地,故而与道相合。因而,君德如水,道在不避不争,有责而不以民避,有功而不与臣争,利物不言,处下不争,臣民感其恩仁,更爱其君,此大有益于治道——这就是明哲的思辨,圣主的心胸。

——————————

【1】由余(生卒年不详),一作繇余,罕之第三十七世孙,春秋时期天水人。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由余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穆公位列春秋五霸。

第十五 易经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八 墨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六三 家分晋第二十八 进取汉中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十一 暗度陈仓第二 烽火戏诸侯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七 远交近攻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二十二 后记第七 河西之耻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 秦颂第十 管仲相齐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 烽火戏诸侯第七 韩非子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二十一 秦殇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二三 国志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八 楚雄汉上第八 墨子第六 商君第十五 东方剧变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四 老子第五 北制之战策算法第五 独霸西戎第九 兖州危机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二十 后记第十六 金刚经说服力第十七 官渡之战三第三 共叔谋逆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十 吴子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第五 独霸西戎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六 金刚经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十二 谋心之士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三十四 后记第二十五 弭兵之会第十二 谋心之士第二十五 暂借荆州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六 金刚经第四 谋形第七 士人之望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十七 诗经第九 兖州危机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四 大泽狂飙第二十二 史记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三十 痛失荆州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十 吴子第二十二 史记第三十 痛失荆州第四 谋形第六 绝世双雄第六三 家分晋第十四 形格势禁第二十一 隆中对策第二十八 进取汉中第八 楚雄汉上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八 后记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五 暂借荆州第二十 后记第三十 痛失荆州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三三 国演义第二十二 后记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二十一 秦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