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 长平大战

《飞刀史评杂论》书友群:66517937(1群)53649265(2群)68995168(3群)83724298(聊天群)

为了您更方便的阅读飞刀史评杂论最新章节,请记住我们的地址: 手机请登录:

秦昭王中后期,昭王一改以往秦国传统的“连横”策略,采纳谋士范睢的“远交近攻、蚕食天下”之计,调整国家战略,将韩、魏两国作为秦国东扩的重点,先结合利诱与威慑两大手段,亲附控制韩、魏,借以威服楚、赵,从而迫使齐国亲秦,然后回过头来再消灭韩、魏,次第向外扩张,好比蚕食桑叶一样,逐步兼并天下。

昭王三十九年,昭王用范睢谋,派兵伐魏,攻占怀。两年后,又攻占邢丘。昭王四十二年,范睢又为昭王谋划攻打韩国,攻占地处韩国咽喉地带的荥阳重镇,将韩断为三截,韩国只得听命于秦。四十五年,秦再次进攻韩国,占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国都的战略通道。在秦国的连续打击下,韩桓惠王实在难以坚持,决定主动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率众献郡于赵国,意欲将战国时期的另一军事强国赵国拖入战争,借助其军事力量抗击强秦。赵孝成王贪婪成性,目光短浅,为图上党之地,在对困难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并派平原君赵胜领五万赵军接收上党。秦昭王得悉后,并没有因愤怒而草率兴师,而是经过了自身充分思考与朝野权衡利弊后,认为齐国与楚国已在连年的战争中丧失了争霸中原的实力,后起的赵国是唯一能对秦国构成威胁的山东国家,也是大秦统一六国的诸侯不可回避的障碍,故决定借此机会与赵国展开决战,加快秦国统一进程。一方面,派军进攻韩国的缑氏、纶等地,震慑韩桓惠王,并阻断韩、魏、楚北上增援赵国的通道;另一方面,令左庶长王?率领秦军主力,进攻上党,且以此为跳板进攻赵国。四十七年,缑氏、纶、上党三地均被秦军攻陷。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仓促间赵孝成王拜廉颇为主将,统领赵军主力驻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流民。秦军主将王?也挥师北上,进攻赵国,两军在长平相遇,“秦赵长平大战”一触即发。

交战之初,赵军士卒与秦国先头部队相遇,秦军甚为勇锐,一战击溃赵军,斩赵裨将茄。秦军随后接连挫败赵军,赵军面对秦军的强大攻势,只得筑垒防守。秦军又进攻赵军营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赵军西垒壁。廉颇基于“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壁不出,以老秦军”的策略,试图借助本土地利,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秦军多次挑战,赵国俱不出兵。秦军无奈,只得强攻,但赵军防守有度,秦军举步维艰,攻战年馀毫无进展。该阶段,赵军虽有一定损失,但也算较为成功地顶住了秦军的攻势。

漫长的拉锯战,改变了秦、赵双方的心态,因后勤补给线漫长,秦军难以为继;而赵国由于农业不够发达,军粮供给也同样出现了困难,故赵王对于廉颇的与秦军拼实力、拼消耗的做法表示不满。秦间探得此事回报咸阳,应侯范雎见有机可寻,建议昭王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既麻痹了赵国统治阶层,使其保存谋和梦想,又使得其他诸侯国不敢冒然支援赵国;同时,派人携千金行贿赵国权臣,巧施离间之计,散布流言。赵孝成王本就不满廉颇连吃败仗,损兵折将,因而听信流言,临阵换将,撤销了廉颇的统帅权,启用年轻将领赵括为长平前线主将。赵括,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长于论策,但实战经验相对缺乏,不晓兵法活用。其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遵循赵王之命,撤换大批支持廉颇固守策略的将领,收缩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秦昭王见赵国中计,暗中命白起为主将,王龅为副将,并下令知情者不得泄露此事,违令者斩。白起面对轻敌高傲的赵括和急于决战的赵军,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依托有利地形构筑防御阵地,准备迎击赵军主力的进攻。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进击秦军前部。秦军依照白起将令,接战后不久便诈败而走,一步步地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的战场之中。在决战开始后,白起派遣由两万五千人组成的奇兵预先埋伏,准备随时插向赵军侧后,截断赵军退路,同时另派五千骑兵蛰伏待机,牵制对手,一旦时机成熟,遮绝留守本垒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秦军预设的两只奇兵奋力杀出,将赵军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物资补给;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力支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轻兵死士反复冲击赵军。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顺势穿插,完成了对赵军主力的全面合围。赵军被围的消息传至邯郸,赵孝成王始料不及,大为惊慌,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齐、楚、魏等国。但是,由于此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且得到秦王厚待之事天下尽知,诸侯国恐赵国反复对己不利,故均不愿出师救赵。赵孝成王只得临时征伐本国男丁赶往长平前线救援。而秦昭王得知秦军成功合围赵军主力的消息后,亲自从咸阳赶至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国人赐爵一级,令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阻击赵国援军与供给,支援长平会战。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至同年九月,赵军不得食已有四十六天,军中竟然出现自相残杀而食的现象。赵括只得亲自率领锐卒,搏杀突围,混战中被秦军射杀,突围失败。四十余万赵军既无统帅,又无战心,被迫投降秦军。白起认为,赵人反复无常,且数量巨大,一旦作乱,局面很难掌控,故而将降卒悉数坑杀,仅遗年幼者二百四十人归赵。长平大战,赵国整整地损失了一代轻壮年,至此元气尽失,秦军一家独大的局面就此形成,天下统一的时代很快就要到来!

长平大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不仅为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确立了绝对的军事优势,而且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秦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在秦、赵两个实力相近的军事强国的对决中,赵国落败也不能算是出人意料,但败得如此之惨,却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首先,赵国对长平之战的性质判断失误。秦军进攻上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扩张战争,秦国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气机,其真正目的在于进攻赵国,消灭赵军主力与有生力量,为秦国灭六国扫清障碍。正是由于判断的失误,赵孝成王只是贪图眼前利益接受了上党地区,并未进行深度地谋划与布防,反而在战争之初竟被远道而来的秦军打得措手不及,丧失山西西部的地理优势;在秦国假意谈判的时候,赵孝成王又在“战”与“和”的问题上举棋不定,与秦国时打时谈,既没有倾国死战的决心与准备,又给其他国家造成错觉,孤立了赵国,致使赵军被围,竟无一国出兵出粮就赵。相反,秦昭王在合围赵军主力后,亲往长平前线,给国人赐爵一级,令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阻击赵国援军与供给,就充分地说明了秦昭王血战到底的决心,鼓舞了国人,大幅提高了秦军的士气,为持久的战斗注入了心力。其次,赵军指挥不利。赵括轻敌冒进固然不对,但廉颇的指挥也绝非尽善尽美。长平大战在廉颇统率时,就已经分出了胜负,只是若如廉颇那样指挥,赵国不会败得如此之惨而已。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虽说效果显著,但终究仅仅是一场军事改革,至多也就是促进了文化融合,是不能与秦国的商鞅变法相提并论的。赵国国力,特别是农耕实力,是完全无法与秦国相比的,一旦与秦国作战,赵国的优势在于他的军队战斗力和将领指挥水平,必须利用谋略与冲击力,搏杀秦军,方有胜算。赵奢正是利用这一方法,在阏与大破秦军的。以秦国雄厚的实力,赵国一旦被其拖入持久战、消耗战,那么败局就已经定了。廉颇只知道消极地防御,想要靠赵国的国力耗走秦军是不可能的,正如西方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所讲:“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故而,赵军应当尽早寻找有利的时机出战,大量歼灭秦军有生力量,方可彻底挫败秦军此番的倾国攻势,这才是“攻式防御”的真谛所在。其三,秦国谋略适当。战役前期,为了防止其他国家救援赵国,秦昭王派遣一支秦军偏师阻挡韩、魏、楚等过于黄河之南,并同时制造和谈假象,迷惑山东诸国,使其不敢贸然兴师救赵。战役后期,白起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灵活的作战指挥艺术,多路奇兵大范围穿插,致使急于求战的赵军身陷重围。另外,范睢施反间计,令赵国以赵括替换廉颇,确实成为了整个战役的转折点,为秦军的全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长平大战,秦国君臣将谋略战、外交战、阵地战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庙堂谋略和外交斗争为正面战场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将孙子“谋攻”妙法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前言第五 庄子第八 楚雄汉上第八 定抚关中第五 帝国反击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二十四三 国演义第五 帝国反击解空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二 孟子第二十二 后记第三 共叔谋逆第六 发机第四 掘地见母第八 后记第十三 车通三川第三三 国演义第十七 官渡之战三第七 襦葛之战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第十六 金刚经第十六 官渡之战二第二十五 暂借荆州第十一 暗度陈仓第三三 国演义第四三 平晋乱第四 大泽狂飙第十 汉中对策第二十 崤之战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七 诗经第十七 远交近攻第七 襦葛之战第四 大泽狂飙第二 秦颂第十 公孙败亡第十九六 韬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二 庙算第十一 孙膑第十八三 置晋君第八 楚雄汉上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二十四三 国演义第一 序言第二十 后记第五 群雄逐鹿思维的新起点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 孟子第二十三三 国志第二十四三 国演义第九 桓公得位第四 掘地见母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十七 官渡之战三第十八三 置晋君第六 发机思维的新起点第十四 周敦颐第十 汉中对策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五 取势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三 荀子第三 荀子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一 隆中对策第五 群雄逐鹿第七 巨鹿疑云第十五 易经第十一 孙膑第十七 诗经第二 帝国斜阳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十八 官渡之战四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七 取舍第十九 邯郸之战第八 楚雄汉上第九 齐魏争雄说服力第二 孟子第十 管仲相齐第八 墨子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十 吴子第二 孟子第九 兖州危机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五 北制之战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一 序言第二 庙算第九 齐魏争雄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