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法行

朱常洵虽然暴毙了马敏儿,不过那个马天武却被朱由崧踢出了南京卫戍师,爪牙还没长利,就敢向自己呲牙,也不过是一个随手就能灭掉的家伙。

马天武的事情不过是小事一桩,而现在南京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宪法的编纂了,按照朱由崧跟江南商会和北方财团的约定,朱常洵登基之前,正式宪法必须出笼,而现在宪法的编纂已经基本完成,各项架构已经交由议会审议通过,如果不出意外,这条名为《大明宪律》的宪法理应可以通过。

然而到最后却出现了麻烦,作为宪法编纂者的主导刘宗周最近却有些头疼,因为上议院和下议院在某些条款上面相差甚远,根本没办法达成协议,按照这种形式继续吵下去,恐怕到了明年也未必有结果。

因此刘宗周不得不跟张道玄一起来到朱由崧面前,寻求朱由崧的决断。

刘宗周不禁叹道:“主要原因还是在土地清算上面,宪法当中为了避免土地兼并,避免偷税漏税,因此任何土地买卖必须在当地**备案,如果不经备案,私自交易的,**一概不承认他们的土地所有权。而这一条主要是内阁诸公的要求,他们打算宪法订立之后,内阁将会在户部成立土地清算衙门,而上议院诸位先生,也坚决支持,只是下议院当中支持者很少!”

朱由崧点了点头,大明朝的上议院不同于英国人,英国人的上议院主要由贵族组成,而大明朝的上议院则是主要由那些熟读经书的学问家组成,这些人被皇帝授予钦选议员之后,进入上议院担任议员,刘宗周就是第一个钦选议员,会出现钦选议员的主要原因还是大明朝在爵位的授予方面太过吝啬了,非军功不得封爵,文官能有几个有机会封爵的?因而文官在控制爵位上面也格外严格,就连戚继光这等中兴功臣都不曾授予爵位。

而这些老夫子进入议会之后,内阁就有了帮手,相同的出身就让上议院跟内阁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一定的默契,因此在这上面上议院和内阁一个鼻孔出气,也不奇怪。

而且现在大明朝的土地现状,的确是需要处理一下了,大量的隐瞒田亩,不但让朝廷的收益受限,而且还增加了那些普通农户的税负压力,毕竟大明朝是个农业大国,即使是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农业税收仍然占据了**财政收入的六成乃至七成,如果不解决那些隐瞒农田,那么税赋就不可能充足。

朱由崧虽然鼓励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但是这种恶性的土地兼并,不但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流离失所,而且还让朝廷的税赋流失,这是无论哪个内阁都不能容忍的,

朱由崧冷笑道:“既然要求个人财产不能侵犯,而他们却又在侵犯着更下面一级的普通百姓的利益,如果任由这种事情发生,这《宪律》不是专门为有钱人设立的,这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百姓也理应享有宪法之利,那么皇室做出的承诺也就无从兑现了,刘先生、张先生,这件事情如果不能正确处理,那么宪法颁布,也就没有意义了!”

张道玄和刘宗周都不禁微笑,这下子那些大地主大商人可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要求朝廷不能与民争利,那么他们自己也就没办法肆无忌惮地侵占田亩了,而内阁正好可以清丈田亩,将那些被大户吃进去的良田,再让他们吐出来。

朱由崧现在在大明朝的威望甚至要比万历老皇帝还要强,不仅仅是他在北方以一年的时间,就平息了辽东之乱,并且将辽东大部分和漠南蒙古的一部分手收归了朝廷,给了那些无地的百姓一个新的移民之处,也给了那些资金雄厚的大户新的投资地点。

在民间的声望,关键还是因为朱由崧在山东赈灾之时,真正做到了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地种,在他开办的企业当中,良好的福利更是为他争取了民心,这些都是真正为百姓所做的事情,至于开疆拓土,虽然为百姓提供了新的垦殖地,不过更大程度上还是便宜了那些财团而已。

朱由崧既然在这上面表态了,那么北方财团基本上就不会反对,而江南商会虽说是历史悠久财大气粗,不过这些年来却逐渐被北方财团所控制,毕竟只有北方有技术生产各种重工业产品,南方只是在轻纺瓷器茶叶都方面有优势,其中纺织机都是北方联合集团的机械公司生产的,铁路公司当中的蒸汽机车和钢轨也都是出自联合公司和北海公司,而原本属于强项的造船业,在也因为威海造船业的兴起,而遭到了打击,毕竟那种千吨级的钢肋木壳船以及全钢船体只有威海能够制造,而南方虽然也曾经试制这种大船,却因为技术上的缺陷,最终失败。

张道玄不禁笑道:“殿下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朱由崧摇摇头,说道:“这也就能让那些大肆侵吞土地的家伙收敛一些,只要投资土地还有利可图,那些人就不会停下来,就算是有法律可循,他们仍然能够从中找到无数的漏洞。”

朱由崧可是直到后世那些炒地皮的人究竟是如何猖狂的,官商勾结,倒霉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但是对于这件事情,朱由崧却也没办法完全禁止,因为土地财政包括农业用地和建筑用地,原本就是盈利和利税的一个大项,收归国有合理规划什么的,无论是朝廷还是财阀都不会同意,而且有了正规的借口,官员对土地盘剥会变本加厉,这样反而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这件事情如果通过的话,宪法的确立已经就差不多了吧?”

见朱由崧都这样说了,刘宗周放下心来,朱由崧只是从形式上将兼并土地的那些家伙限制住了,不过只要有了这个形式,落实起来也就有了依据,说道:“殿下放心,如果这一条也通过了,那么宪法基本上就算是完善了,其实这个宪法,我们在很早就已经编纂完成了,我借此机会也向殿下汇报一下!《大明宪律》包含总章、皇帝、国民、司法、内阁、议会、枢密院、税务、行省、藩属、礼仪等诸多部分,按照现在的规矩,大明议会分为国家议会和地方议会,其中国会则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上议院由勋戚和钦选议员组成,而下议院则有公选议员组成,皇帝授予上议院立法之权,而下议院则有批驳上议院与内阁议案之权,皇帝为国家君主,拥有特赦权力,每年只有三个名额,此外皇族藩王继承人必须通过军校考核并且在军中服役,如果不能通过考核,则无权力继承王位和爵位。皇帝不直接参与政务,而任命内阁,由内阁负责政务,本着精简的原则,内阁大臣由首辅和各部官员组成,由皇帝任命,直接对皇帝负责,而议会有监督审核内阁决策的权力。司法权由皇帝赋予大理寺执行,而都察院则有监督执法权力,大理寺卿与内阁首辅品级相当,内阁无权干涉司法权力。国民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拥有受教育权利以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不过根据权利义务法则,也有服兵役纳税等义务。帝国军队为募兵制,分为正规军和卫戍部队,正规军的责任是平定叛乱、对外战争,而卫戍部队的责任则是负责小规模的叛乱和地方治安,其中正规军军费由国库承担,而卫戍部队军费则由地方**承担,正规军又分为大明皇家海军和大明皇家陆军,由枢密院负责统领调动,枢密院直接向皇帝负责,可执行内阁决议,不对议会负责,此外因为国家新添的南洋、辽东、科尔沁草原以及奴儿干都司也已经重新写入了宪法当中,其中明确规定了,这些土地都是我大明国土。”

朱由崧点了点头,对于这部宪法,虽然感觉上有些乱,甚至将一些礼仪风俗文化道德都写进了宪法当中,也没有什么二权分立,三权分立的法则,不过这的确是一部适合大明的宪法。最关键的是,皇帝不直接参与政务,不做事就不会有错,名义上皇帝并没有失去任何权力,实际上大明朝的权力机构内阁已经架空了皇帝的内政权力,而枢密院机构成熟之后,离开了皇帝也能够正常运行,不过现在枢密院却还是朱由崧的掌中之物。

另外一个改动就是官员的选拔,官员选拔则有了进士出身和学士出身两种,进士出身是科举制度的结果,而学士出身实际上就是国子监的监生出身,原本明朝的监生就有担任官职的资格,只是因为大肆扩招,让生源质量下降,再加上管理不严格,出来的监生良莠不齐,监生这条路自然就没落了,而现在皇帝和内阁改进了南北两京国子监并且赋予某几所大学授予学士资格的权力,从这几所大学通过毕业考核的学生则拥有了学士出身,可以担任官职,现在除了国子监之外唯一有资格授予学士学位的就是现在的山东大学。

第五十章 博弈(五)第六十一章 揭竿而起(上)第二十四章 恐怖产能第三十八章 新局面(中)第十章 南洋剧变(上)第四十二章 炮灰对炮灰(上)第二十一章 兄弟阋于墙(下)第三十三章 献土百万顷(下)第五十七章 建州叶赫第五十二章 博弈之结局第二十九章 乔家往事第十一章 南洋剧变(中)第五十六章 釜底抽薪(中)第六十章 图穷匕见(下)第五十章 骑兵武器(上)第六十二章 就藩之议(上)第三十一章 对日本的纵横捭阖第七十章 诸子重兴(上)第一章 福王世子第五十七章 建州叶赫第四十一章 变故(下)第二十三章 合作联姻第六十五章 黄粱一梦为君王(二)第七章 北海之变(上)第十五章 徐光启的迷惑第五十四章 国家农场第五十五章 国家农场(下)第五十九章 图穷匕见(中)第五章 以贸易之名第五十五章 识时务的办报人第十章 南洋剧变(上)第五十五章 釜底抽薪(上)第三十六章 进京面圣(下)第三十六章 道法宪法(上)第二十章 腊月宫变(下)第四十一章 东林贱人(中)第七十一章 诸子重兴(中)第二十八章 烽火连三月(上)第二十一章 短命皇帝(上)第二十七章 人口贸易第三十八章 王朝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十五章 黑云压城城欲摧(上)第二十二章 可怕的猜测第三十五章 开府建牙第三十九章 威逼(下)第七章 新大陆第二十六章 老唐当官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下)第四十九章 大漠上的合纵连横(下)第七十五章 儒道之争(下)第五十一章 博弈(六)第四十一章 邵氏后人第二十章 腊月宫变(下)第三十一章 对日本的纵横捭阖第五章 我恨君生迟(中)第三十五章 清河阻击(下)第三十章 老丈人颜思齐第二十四章 恐怖产能第四十三章 炮灰对炮队(下)第三十三章 边打仗边整军(下)第五十九章 回京前第四十章 东林贱人(上)第四章 九千岁第二十四章 恐怖产能第二十二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上)第十三章 南洋大战(上)第七章 矿山事故调查第四十五章 铁路公司(下)第三十八章 新局面(中)第五十六章 釜底抽薪(中)第五十一章 骑兵武器(下)第五十四章 国家农场第五十二章 山东变局(上)第八章 议会政治(中)第二十章 乔家大院第五十九章 命犯桃花第二十一章 短命皇帝(上)第十五章 马六甲条约(上)第十六章 北海擒龙(上)第五十二章 围堵与分裂(上)第四十章 东林贱人(上)第三章 傲慢选侍第十三章 南洋大战(上)第五章 我恨君生迟(中)第十四章 高筑墙广积粮(中)第三章 朱家有女(下)第四十八章 大漠上的合纵连横(上)第四十三章 铁路公司(上)第四十五章 改变的梃击案第六十一章 揭竿而起(上)第三十五章 进京面圣(中)第十章 东林内部第十三章 南洋大战(上)第四十七章 军力对比(下)第三十五章 进京面圣(中)第七章 新大陆第五十六章 徐鸿儒的野望第四十一章 东林贱人(中)第十章 南洋剧变(上)第二十八章 烽火连三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