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大丰收

第81章 大丰收

收割小麦的时节到来,整个高陵进入到最繁忙的时候,众人开始在杜楚客指挥下夏收。

此刻,不仅吕才带领农业学府的学生们加入收割,甚至连徭役队伍也都行动起来。

可以说这几天时间没人会感觉劳动力多余,巴不得能有人可以搭把手。

毕竟能在晴天尽可能把麦子收割,对后续储存之类的事也方便得多。

麦子收割后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晒麦子,如果雨天收割,那麦子保存起来就会非常麻烦。

如果水分过多,说不定麦子就会发霉,虽然对底层百姓来说,发霉的麦子也能吃,但这哪里比得上晒干了能储蓄起来的干麦子来得好,最起码朝廷收税不收发霉的麦子。

而李泰则去了一趟长安,去找暂时代理司农寺的戴胄,希望戴胄能派人过来做个见证。

对李泰来说,最好自然是拉李世民过来看,但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哪这么有空,说来就来。

所以还不如让民部尚书戴胄,派遣人过来监督。

一则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种田计划成功,二则也方便直接向戴胄所在的民部交税。

戴胄思索了一下,也想看看李泰一直以来都坚持种植小麦,想看看小麦收成到底如何。

所以便派遣了司农少卿阎玄邃前去做个见证。

阎玄邃自己当初在处理蝗灾时也见过,如今司农寺内,窦静与赵元楷未成回归,阎玄邃倒隐约有成为二号人物的资格。

所以戴胄如今的安排,到也没小看李泰,反而显得很是重视。

阎玄邃依旧如同当初见面时一样,对李泰保持着恭恭敬敬的态度,不敢有有丝毫逾越。

但阎玄邃做起事情来一丝不苟,他也没只取一亩土地测量,而是带人取了好几十处麦田作为称量田亩,并留下两三位随从进行监督秋收,而李泰自然先从这里开始收割麦田。

李泰随了阎玄邃的意思,丝毫没有弄虚作假,毕竟自己也想要知道,自己尽可能整合这时代的技术,经过一年实验,一年耕种,借助这好年景能取得什么成就。

“越王,您好像特别喜欢种植小麦!”阎玄邃倒也不怎么关心测量,反而与李泰闲话。

毕竟不论是阎玄邃,还是李泰,两个家伙都丝毫没要加入到劳动大军的意思。

当然,李泰肯定是没兴趣的,因为李泰弄出农业学府,就是知道干农活绝对是这世道最辛苦的事情,但却又是一切事情的基础,所以让自己的学生们替师辛劳吧。

“嗯!”李泰听到阎玄邃的话语,点头道,“我比较喜欢吃包子和米饭!”

“这倒蛮少见的,南方鱼羹稻饭,我们北方大多数都是以种植稷为主,小麦不算多见!”阎玄邃对李泰说道,“没想到越王您对小麦这种杂粮多有推崇,如今更主要种植。”

李泰听到这话倒有几分愕然,因为在李泰看来,北方种植小麦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说实话,李泰并不了解小麦与小米(粟)在北方的争斗历史。

在李泰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实际上却是小麦本土化了几百年后,才在一堆杂粮中脱颖而出成为五谷之一,后来甚至干掉粟米,成为了北方粮食的带头大哥。

哪怕南方的水稻成了华夏粮食的代表,但小麦依旧在华夏主粮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这里有两次关键最关键的蜕变,第一种是从小麦到冬小麦的蜕变。

这让原本百姓需要从春耕到秋收,除了冬季以外的三季都要劳作,变成了秋种夏收。

对政府来说,这些百姓省下得时间进一步的增加了平均社会效率,百姓们原本劳作一年,变成了劳作半年,毕竟冬天一般是让百姓窝着,而不是让百姓干活的。

至于第二点,就是水利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水磨之类的辅助道具的出现。

说实话,小麦这种东西跟小米相比,还是挺吃水的。

所以北方想要种植,基本上都需要相对比较完善的水利设施配套。

另外水利设施的完善带动了很多水磨之类的生产器械发展。

这让百姓把小麦处理成小麦粉的成本进一步的下降,当然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因为哪怕汉代时人们就已经发现小麦弄成粉末不但味道变得相当不错,甚至连食物的品种也能够制作成多种多样,但为什么小麦还是没有普及。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磨盘这种东西真不是人人都有的,就算有如果不是水利磨坊,想把小麦全部弄成粉,那也需要花费相当大的代价。

所以哪怕在三国时期小麦的地位得到提升,但也依旧比不上粟米。

但在到达唐朝后,首先是唐朝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

虽然唐朝水利设施都被隋朝的大运河掩盖,但从唐朝颁布第一份水利法律《水部式》,就能看出唐朝水利设施会更加完善,这才让小麦才有出头之日。

实际上安史之乱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小麦替代粟米的这个过程。

因为安史之乱导致经济中心南移,因为古代偏见下,一直都认为南方比北方蛮荒,但现实是南方比北方更适合种田,也正如此,这让小麦来了一波爆发期,彻底取代了小米。

所以唐初这时候,小麦地位真比不上小米。

正所谓江山社稷,可不是江山社麦,这能看出,小米在北方有着无可动摇的顶尖地位。

“农业学府虽研究种植,但严格来说,在粮食作物中以研究种植小麦为主!”

李泰此刻对着阎玄邃回答,

“小麦相对小米来说,虽然有着不耐旱,口味差的缺点。

但只要选择种植得地方得当,将小麦研磨成粉来改善口感,再加上它的产量比小米要高。

最重要得是它秋种夏收,利用了几乎不干活的冬季,让百姓在秋种前腾出种植的时间来。

我觉得它拥有替代北方主要粮食的潜力。”

阎玄邃摇头道:“的确有潜力,但想要它真正的成为主粮却并不容易。

且不说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磨坊能够把小麦研磨成粉,单是它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需要大量水生长,对很多没水地区来说,便有相当大问题。”

李泰有些意外的看了一眼阎玄邃,虽然自己简单提了一下,但阎玄邃能说得这般具体缺点,显然他也是一个干实事的官员,这不得不让李泰尊敬。

说实话,贞观一朝不是说没人贪污,但这一朝的朝堂并不缺少那些脚踏实地干活的大臣。

不论是从底层提拔上来的马周,还是本是出身豪门的房玄龄,都挺务实的。

而眼前的阎玄邃显然也是这么个人,虽然李泰并没有去打听阎玄邃的背景,但看着他重视测量的素质,以及自身夹带的贵气,想来多少跟阎立本有关系。

作为能上凌烟阁的大臣,如果以为阎立本只是一个画画的,那就太小看这位大臣了。

“缺少水源,可以把它种植在水利设施丰富的地区,磨坊少有,那就想办法普及水磨!”

李泰道,“但它天生的产量大用途广,耕种时间相对较短,却不是小米能媲美的啊!”

阎玄邃听到李泰这般的赞扬小麦,倒也不再多说什么,因为继续争执没有什么意义。

阎玄邃心中感叹,越王虽然才干非凡,但到底不知道世事艰难。

小麦纵然再好,对百姓来说如果种植的成本要高过小米,那这小麦想要推行下去却是几乎不可能的。

而李泰一样是在默默思考着阎玄邃的话语。

说实话,以前的李泰所思考得是农业学府总结了农业经验,那把学生派遣到各自的地区去成为农官,指导当地的百姓种田,用科学的办法,稳步推进粮食增长。

但现在看起来,到底还是自己想得简单了。

生存是人类的第一性,所有在现在看来古代愚蠢落后的一面,肯定是在自然演化之下所产生的最适合的生产关系。

自己想要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想要让农业学府的学子扎根,那自己就必须要进一步的改造他们的生活环境,而不是就像是那些眼高手低的大学生去指导百姓种田一样。

虽然书本上的知识很高上,但怎么把这些高大上的知识落地实处,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难道真要开启翻新郑白渠计划?!为小麦推广,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实验改造!”

李泰微微眯起了眼睛,心中估摸着这个计划的可行性。

就在李泰思索着时,很快便有人来报,道:“越王,阎少卿,第一亩粮食已经开始称量了,后续粮食也会陆续进行称量,还请过去监督视察。”

“越王请!”阎玄邃做出了请的手势,让李泰先行。

“同去!”李泰倒也没有拒绝,毕竟自己就品级来说,的确比他大得多,自然当仁不让。

此刻,李泰反而轻松了,但阎玄邃却是神色严肃的看着司农寺的百姓进行称量。

因为斗与石不是重量单位,而是容积单位,所以哪怕不用得出最后数据,但是直接用眼睛去看,阎玄邃也能看得出,绝对是大丰收啊!

阎玄邃不由上前几步,开口道:“这亩小麦有几石!”

“三……三石还多半斗!”这名负责测量的官员,看着眼前一幕也有些发呆。

小麦能种出这么多来,这不科学,不对,这是见鬼了啊,

“等到了晒干、清理、磨粉等等的程序下来,应该也就只有两石五左右吧!”

李泰看着眼前一幕自己也有些意外,这到达了三石,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对啊。

毕竟这可是在唐朝,哪怕自己尽可能整合了这个时代的种田技术,但没化肥这种外挂,只有金坷垃,这让小麦的产量到达三石,李泰感觉还是稍微多了一点。

“马上进行下一亩田地产出的测量!”阎玄邃定定神,让自己冷静下来。

“遵命!”这负责测量的官员却心中估摸着,自己什么没见过。

今年风调雨顺的,偶然出现了一亩田地种得比较茂盛而已,难道这些麦田还都三石吗。

很快的,这名官员很快测量起了下一亩的小麦产出,很快脸色便是变得有些不对了!

“多少!”阎玄邃不由迫切的追问道,“还是三石吗?!”

“二石!”这名官员略带着几分紧张的回答道,“二石九升!”

“这是大丰收啊!”阎玄邃目光先是难以置信,嘴角不由裂开露出兴奋的笑容,甚至情不自禁的大声高喊:“丰收,大丰收啊!快快快,所有产出全部都称量一下!”

这时候的阎玄邃把所有注意力全部都投放到了这些每亩收割过来需要测量的小麦上,几乎已经把李泰给忘记到了一边去了。

对于这,李泰并不介意。

因为这种真正把全身心全部都投入到干活中的官员,才是自己最欣赏的。

毕竟贞观之治也不是由李世民一个人撑起来的,而是这些默默无名的实干官员,以及辛勤劳作的百姓们用他们共同的脊梁一起撑起来的。

而怀着巨大的期待,这一亩亩麦田中的粮食却也很快就称量了出来。

总共破了三石的麦田产出并不多,从头到尾也就只是出现了三亩,最多的那一亩产出三石一斗。

所有的田亩称量过来,其中产出最少的也到达了两石七斗。

这样的产出,对阎玄邃来说已经值得上报给戴胄亲自过目了。

对产量平均只有一两石的产量来说,李泰高陵的粮食产量,简直高得有些太惊人了。

甚至,如果李泰不是亲王,而是普通官员,那凭借这次收成,肯定会被调度到司农寺或者民部中,成为六品,甚至从五品的官员了。

等到所有数据全部做了详细记录,阎玄邃恭敬对李泰行礼:

“越王,您可继续收割麦田,不过还请留下十几亩麦田,我会想办法说动戴尚书,让他亲自来验收一次!”

“多谢阎少卿提点!”李泰倒有些意外的看着阎玄邃,原本他还并不赞同自己种小麦。

但看到小麦的种植产量后,居然会这般主动帮忙,这倒让李泰意外,自然也更加欣赏了。

(本章完)

第290章 保护第77章 与颜勤礼的对话第532章 李泰的真正目的(今天一更)第112章 马周回来了第346章 接收物资第395章 李泰缺人中第401章 吓死了第20章 吕才第131章 再见长乐第290章 保护第228章 回来的岑文本第96章 吕才的坚持第76章 流外官第94章 制约第18章 与郑凤炽的交易第182章 天津发展中第304章 尚公主的条件第481章 步步推进第401章 吓死了第314章 要命的茶第242章 折冲都尉第403章 三百五十三万户第116章 信息茧房第499章 先兵政策第274章 魏征的建议第375章 展现君主天赋第175章 晒盐法第513章 学府兵的未来方向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192章 第一百九十二 徭役们第83章 又被弹劾了第467章 徐惠的心思第75章 分校第534章 风雪前的准备(继续一更中)第334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473章 铜墙铁壁第31章 火种计划第449章 考成法第382章 巨舰抵达(阳了)第385章 与高季辅的会面第475章 尼哈旺德之战终结第510章 李泰的提议第1章 贞观蝗灾第94章 制约第265章 河湟谷地的定位第450章 李佑谋反第244章 众人商议第206章 秉烛夜谈第344章 翻天去吧第511章 计划的实施第538章 安东都护府第503章 出发前的准备第119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第48章 尽兴而归第468章 李泰的兵家大计第414章 武侯八卦阵第158章 张玄素的见闻第103章 褚遂良与刘仁轨第498章 顺利的伏击第76章 流外官第365章 我们才是最强的第540章 隐藏在计划之下的计划第176章 被腐蚀的苏定方第290章 保护第541章 徭役们的福利第499章 先兵政策第365章 我们才是最强的第530章 《幽州以北民族融合大计划》第62章 突袭第185章 与李德謇的碰面第153章 嚣张第461章 对质太子第405章 西海的路(今天一更)第51章 李泰的准备第519章 李淳风的推荐(今天一更)第337章 廉租房第54章 百年计划的推手第378章 新的标杆第225章 毕业学生的分配第315章 钢铁城第121章 书局的意外发展第395章 李泰缺人中第381章 广州的发展第333章 吐蕃的到来第229章 薛仁贵行动中第262章 青海的重要性第16章 郑凤炽第80章 达成一致第354章 义正辞严第41章 杜如晦迷茫了第73章 李承乾的锋芒第512章 高句丽百姓的安置第7章 马周第448章 李承乾的布置第280章 阎家第2章 立志于农第156章 冬日第396章 李承乾的幸福生活第490章 清查吏治的余波第312章 王珪的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