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剿难靖灾,引说立根

幽州那边没有动静,北地一统却不见下一步变化,但最初出征的玄甲军,却没有撤离,不仅没有退回去,甚至还有很多就干脆都没有驻扎,而是继续扫荡,将赵国和关中境内的盗匪一一剿除。

这也算是例行举动了,当初陈止入主代郡,继而执掌幽州,都是用当地的盗匪练兵,将那些匪徒驱赶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最后境内清明。

并州与平州被纳入体系之后,玄甲军同样进行了扫荡,而且更增加了许多政治意味——

在并州扫荡匪徒的玄甲军,顺便剿灭了几个大族,而在平州的玄甲军就更干脆了,因为平州的特殊情况,诸多部族有着太多的习俗和习惯,一时半会还改不过来。

对于那些部族而言,最初以为平州归顺征北都督府,也不过就和之前归顺王浚一样,上面多了一个太上皇而已。

但没有想到,随后便有官员过来要执行郡县制改造,而后便激起了许多波澜,然后自然是玄甲军直接进来清场,因此而破灭的部族,全部都戴上了一个贼匪的名头,也算是继承了玄甲军剿匪专业户的名头。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所以当玄甲军在新近征服的土地上进行剿匪的时候,当地的那些世家大族,还有许多归顺的坞堡小军阀,全部都安分守己,不敢有半点动作,防止被玄甲军方面借题发挥。

即便如此,还是有几家不幸被抓住了马脚。

不过,赵国和关中这两块地,论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北地的三州——幽州本在王浚治下,势力单一,而并州也是匈奴经营多年的,扫平之后无非平推,那平州部族众多,但一样可以暴力解决,而且那些胡人部族,还就认这一套。

但赵国境内主要是冀州、青州、兖州等地,原本就是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中原地盘,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加上先后经历天灾人祸,还有那河间王、石勒、石虎等人先后经营,内里情况复杂。

每一次灾祸,都会造成一群流民,这些人多数就演变成了盗匪,所以真清剿起来,还涉及到民生问题,便需要缴抚并重。

但这样一来,不可避免的会有反复,于是这旧赵国境内的扫匪工作,持续了三年,依旧还在进行,只是比起最初的时候,盗匪的生长空间已经很小,再加上得自幽州的种种制度、技术,帮助流民重建家园,继而开垦荒地,也进一步将他们重新捆绑在土地上,减少了威胁和叛乱基础。

相比起来,那关中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了,因为此地在丢失西域后,就算是帝国的西部边境,加上牵扯域外之民,因而氐人、羌人等,以及诸多西域族人混杂居住,很多虽然本地化了,也接受了汉家衣冠,但因为相貌上还能看出外族端倪,因而受到歧视。

太平年代还好,这些人只能忍耐,并且期待自己的妥协和退让,能让自身逐步融入华夏文化之中,至少可以确保后代子孙能进一步融入其中,那也是值了。

但天下大乱之后,朝廷威严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兵强马壮者脱颖而出,那些生活在部族争霸中的胡人,因此得到了兵马权柄,作乱之后,也建立了威望,这就滋长了族群之别和矛盾冲突,发展到了后期,就是关中之中各族叛乱不断。

到了最后,氐人蒲洪的叛乱,终于断绝了这个小朝廷,最终造成了关中政权的终结。

后世在谈及这关中小朝廷的时候,一般称之为关中割据政权,并不认可其正统身份,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小朝廷,实际上连关中这些土地都不能实际控制,而且为了安抚各大部族,更是舍弃了许多华夏传统,引入佛教作为国教。

因此,关中小朝廷,造成了诸多思想上的混乱,同时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是一盘散沙,从来没有形成过稳定和有效的统治局面。

但关中朝廷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关中世家的延续,这就使得整个关中地区,形成了胡人、西域人种、盗匪、世家并存的局面。

玄甲军在接手之后,为了要理顺其中的关系,不得不持续征战了几年,对其中各方都进行了打压和虚弱,最后才派来了官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消化。

而当幽州派去的年轻官员,开始梳理关中局面的时候,在蓟县,持续了三年的编撰之事终于告一段落。

随后,一部科举大典横空出世。

说是大典,其实还是延续了之前陈止的几部著作,其官方的正式名称,其实较为普通,无非就是一些过往书籍的修编而已。

只是在陈止的影响下,这一部大典中却并非只是儒家、玄学,还包括了其他各家之说,其中占了较大篇幅的,主要就是四家,乃是儒、墨、法、道这四家,只不过里面自是都接受了改造,掺入了很多陈学思想。

对于这些变化,不少人都有察觉,更有许多有识之士,从陈止的这个举动中看出了他的一些想法和志向。

很快,陈止又宣布,自己将在下个月的月末,进行一次讲学,讲解科举大典中的一些疑难。

此言一出,迅速传遍各处,尤其是北地各处的学子、文人、士人,先是惊讶,跟着变急急忙忙的朝着蓟县赶了过去,因为他们十分清楚,那科举已然是足以改变人生的大事,而其中所考,就是陈学内容。

若说世上何人陈学通透,难道还有超过陈止的?

得其指点之后,只要能领悟精髓,这科举的时候写出来,难道考官敢否决,还不是一条通天大路?

于是发展到了后期,甚至波及到了南边,很多江左士族也蠢蠢欲动。

不过,比起这些学子士人,江左朝廷考虑的问题就有所不同了。

“如今看来,冠军侯所求,或许并非是权柄,而是那名望啊。”王导在琅琊王面前说着,做出了判断,“如今他一统北地,却大兴学说,想来是更加看重陈学传承,王上何不在登基大典上,将陈学纳入官学,此举当可让冠军侯大悦!”

第七百八十四章 杂炼生鍒,生熟衍钢第三十二章 反水了第六百八十二章 离得远,传得慢,错的多第七百五十七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七百四十九章 大建设!第八十一章 恶名养望,快马寻品第九百八十八章 急攻寻奇兵,背后有人催第一千零七章 天下将乱第一百一十九章 避而不见第一百四十二章 名起高楼亲受益第四百一十四章 盒中人头第四百零一章 南北名士聚一堂第二百四十八章 名望有尽时,岂能自缚之第一百九十八章 祖纳传谱,贫僧明法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世事变幻皆从权第二百九十七章 十二生肖折纸,纸坊谍影重重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冠军侯有令,不准你投降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谈笑间,敌首已擒第九百八十五章 夜袭!第二章 心有百家第八百七十二章 临阵当斩徒增疑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退兵更比进兵快!第五百二十九章 见此见彼第八百六十二章 吾观王强而陈弱,当援抑强第七百零五章 一步臭棋?第三百二十二章 这可如何是好第四百八十三章 论法言史非一卷!第七百二十四章 且慢!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幽州风气第四百三十四章 访吴阶,有谋划第八百二十四章 有将求起势,有士意莫测第八百六十九章 郡王惧与怒第八百五十八章 志大而事未成,当惜命第五百零九章 请您放一条生路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幽马入冀,群贼退避第二百五十七章 尽皆在掌握,无出我意者第七百七十九章 虎符三卫,开府建牙!第八百二十六章 兵动!第二十一章 拓石在手,可印学问第八十七章 莫名敌意,见真变脸第一百四十九章 步入院庭迷人眼第六百零一章 推波助澜者谁人?第五百四十章 分而化之,擒胡直问第三百一十七章 孙武三鼓,陈止复召第五百九十三章 马散草原乱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叛者恐心猿,求者骋意马第八百六十六章 先破遒城第七百零六章 雕版为引灌五格第四百零一章 南北名士聚一堂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进则撺基掇业,退则为王前驱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科举之患第九百六十八章 事在人谋,城中来使第四百九十一章 为老不尊只为书第七百二十一章 书满廊第五十八章 方圆难周,异道不安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无根无基,以佛替夏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以地缚,以贾诱,温水煮之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迁第八百四十八章 断首而乱军第一百零六章 权财难久,唯学永传第四百四十一章 青壮聚营帐第七百九十章 局连环,一动皆动第三百三十章 请人者非陈止,乃太乐令尔第八百六十六章 先破遒城第二百一十三章 要完第五百章 打乱局面第六百二十八章 贼捆上堂,惊破宵小胆第五百九十二章 陈止的要求第二百二十一章 文会有三段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三王党争,石氏得利第五百八十三章 计成矣!第六百零二章 运来英雄多金液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礼成,朝立第四百二十章 太守死,各家人心动第一百六十六章 陈守一骂死王弥 新春快乐!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玄甲下蜀,长生观气第六十四章 围门书林斋!第四章 守一于道第五百零二章 长安信第八百二十三章 投奔?投靠?第六百六十八章 都没来!第三百三十四章 此计大妙!第六百二十三章 一砲退敌第二百九十章 冉家有儿郎第五百二十五章 得一洞而堤溃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志不同者,分道扬镳第一百九十四章 冠绝彭城!第三百五十四章 遇陈皆避忙送礼第九百一十章 厄来急作揖,战讯入京城第八百八十三章 生擒王浚!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连绵不绝乃为制第二百九十五章 郡王拜师,冠绝青州第二百一十八章 善恶在行在心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刺洛阳,传平州第八百八十五章 运来势涨,世家揣摩以求安第九百零八章 原来你不知道啊……第四十三章 请尊者评第五百九十一章 我还就不信邪了!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带路党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