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九章 世家遗脉

卫雄见到陈止的时候,心里忍不住惊讶。

尽管早有耳闻,但他还是被陈止的年轻惊主了,单看外表,比自己如今侍奉的主公拓跋六修还要年轻许多,只是双方的成就却不可同日而语。

在北地,拓跋六修有不小名声,作为拓跋猗卢的儿子,他在拓跋部内部权势极大,名望即便在整个草原都有流传,如今更有谋划,夺取了拓跋部的大权。

可即便拓跋六修得到了拓跋部的大权,比起陈止来,也是完全不够看的,毕竟陈止如今掌控的幽州,乃是中原之地,政治架构稳定,人口众多,城坚军广,还有战略纵深,论实力、论潜力,都不是一个草原部族能比的。

况且,算起在草原上的名望,陈止之名也传扬许久——他人还没有到达北地之前,《六国论》就已风行北地,为众人所看重,鲜卑诸部尤其追捧,而其人落脚北地后,做下的一桩桩大大事,更是推高了名望,现在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了。

卫雄也很清楚,即便只是论在草原上的真正实力,一手建立和掌控七品鲜卑的陈止,其麾下的鲜卑几姓,在幽州兵卒的支持下,在整个草原上也已是一号势力了,恐怕是仅次于慕容部、拓跋部的一部,算是草原的第三大部族,但说最近的声势,怕是还要盖过两家。

“更惊人的,却是这般势力都是此人抵达北地后,花了一年左右时间,亲自打造出来的,而即便是六修公子,当下最好的局面,也不过是继承老单于的地盘和人口,两相比较,更显此人厉害!可惜这等人物,本可以作为拓跋部的盟友,现在却要与之为敌了,也不知此举是对是错。”

对于陈止,卫雄心中主要还是敬畏、敬佩,除此之外,其实还隐藏着一丝自卑和羡慕,毕竟他卫雄也是大族出身,现在却侍从胡人,而陈止同为世家子弟,却是施展拳脚,在北地打开了局面。

更何况,征北将军的这个名头……

带着复杂的情感,卫雄在陈举的押送下,来到陈止跟前,没有立刻发声,只是的看着陈止,观察、打量。

而随着卫雄被带入帐中,周围忙碌的一个个身影都稍微放缓了动作,不时转头瞧着,脸上表情各异,有的好奇,有的鄙夷,有的淡然,有的则带有一丝恨意。

陈止也在打量着这位拓跋鲜卑的虎将。

说卫雄是虎将,并不为过。

此人出身不凡,精通兵法谋略,投奔慕容部后,身为外来户,为站稳脚跟,须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卫雄的做法,是为拓跋部在草原征战,据说未尝败绩,积累的了大量的骑兵作战经验,在陈止看来,是个难得的将才,正常发展下去,或成拓跋鲜卑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

在原本的历史上,拓跋鲜卑能发展起来,先得代王位,进而立魏国,最终称霸北方,为后来的北齐北周、隋朝奠定基础,即便有幸运的成分,也是靠着众人同铸,才能奠定根基。

眼下,就是拓跋部扎根奠基的时候,因而此时的拓跋将领,自然都是有本事的。

卫雄在陈止眼中,就是个评价上佳的人物,在原本的历史上,此人最后兵败身亡,但前期作战还是可圈可点的。

不过,或许是因为蝴蝶效应的关系,眼下的卫雄并未达到他原本在历史上的位置,否则不可能被自己围困于此,而是该为拓跋部的中上层。

这样的情况,正好方便陈止施为,要知道,即便没有原本历史上的高度,但在陈止的眼里,依旧能看得到卫雄头顶上那浓郁的青色气运,隐隐成金印,这代表着侯爵位格的格局,说明此人气运隆重,是推动拓跋氏崛起的支柱之一。

两人脑子里转着各自念头。

好一会,陈止才挥挥手,说道:“先给卫将军松绑。”命令下达,陈举犹豫了一下,还是贯彻了命令,将卫雄反绑在身后的双手解开。

卫雄作为败军之将,为代卒俘虏,肯定不能大摇大摆的进来,毕竟是个武艺高强的人,被带来面见陈止,怎么也得做点防备,不然突然暴起,后果谁都担待不起。

在众人戒备的目光中,卫雄活动了一下肩膀和手腕。

陈止见状便问了一句:“卫将军伤势不轻,不知我这军中大夫,可曾为将军诊治了?”他先前忙于整理战果,处理善后事宜,布置屯城的后续工作,确实没时间过问这个,这时见着,便问了一句。

卫雄倒也识趣,点头道:“府君军中医官医术精湛,已为某家诊治。”他并非客套,比起拓跋部的兵马,代郡武卒中能随军配备诸多大夫,已让他颇为意外,而大夫的医术也很是精湛,就更显得难得了。

“这便好。”陈止点点头,不再纠结这些,直入正题,“将军如今被擒,陈某也不折辱于你,我亦敬仰菑阳公为人,卫将军的叔父为其亲近之人,又有同宗之谊,自也明白大义所在,令叔当初领朝廷之命,出镇拓跋,本该为朝廷梳理番邦,而今看来,却是本末倒置,反为鲜卑爪牙,来寇朝廷边邑,是何道理?”

这话却说得卫雄面上挂不住了,这本就是他们这支塞外卫氏最为人诟病的一点。

菑阳公卫瓘,乃是老臣,新汉一统后也算有些地位,与卫雄所在的代郡卫家,乃是一脉两支,类似于陈氏的彭城与下邳两支,卫雄与其叔父卫操乃是留守祖地的一支。

卫瓘发迹后,尤重族人,其时战乱尚未完全平息,为多方下注,渐渐将一些本钱转移到了北边,万一天下有变,也算有个退路,于是与北支关系亲近。

结果,天下大定,卫瓘却因卷入了皇家之事而死,家族惨遭株连,乱世之时的布局,反在天下一统后起了作用,让卫操叔侄等人得以逃脱,叔侄等人离去前,同样发动了人脉,在朝廷上留了条后路,赶在卫瓘事发之前,居然得了个奉命出使的名头。

第三百八十一章 东廊抚琴者,可为我婿第六百七十五章 修仙也要讲忠孝第一百五十一章 故人之后,金液满三第一百九十八章 祖纳传谱,贫僧明法第九百零二章 城中不知年月第五百六十九章 悔则壮士断腕第五百七十二章 将军幕僚急阻客第八百三十七章 主帅另有其人?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不让人死,退避三丈!第四百四十三章 吴君阳谋算三家第三百九十一章 花落哪一郡第七百九十一章 各方算计第九百九十三章 一举多得,岂不美哉?第一百七十章 大将军纵论南北第四百零三章 王浚与段部鲜卑第九百五十六章 以武伐汝,乃为你好第一百五十五章 想当然耳!第九百四十五章 七日局变第二百六十三章 争与其人近,古今为一名第一百六十四章 给我留下来吧!第二百九十二章 征北将军陈第一百八十章 当除祸根第一百三十八章 竖子,尔敢!第八百六十六章 先破遒城第三百零五章 取琴来! 今夜有事,只有这一小章第六百六十一章 谍影重重第六百四十章 先断其爪!第七百一十五章 长街灯火书明字第三十四章 冤!第七百七十六章 一劳永逸,懒政之托第三百六十三章 塑权在手,一言驱士第一百九十二章 上品!第二百二十七章 待之,终有变!第四百零三章 王浚与段部鲜卑第三百八十六章 藏书馆的陈秘书第三百一十二章 四方儒院,太常有请第一百一十三章 过年同往丰阳街第三百四十九章 陈止行不行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言劝人离第一千零五章 洛阳隐,家信疑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议玄甲事,群臣莫敢言第七百一十四章 道行于下,佛争于上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此二人为使,暂可心安第六百三十八章 钱不在我,以利诱之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何以动世家?第四章 守一于道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杀豪!第六百九十六章 名望因何而动第六百一十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九百七十二章 陈氏镇幽,吾族危矣第六百九十六章 名望因何而动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杀豪!第二百二十六章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第六百零六章 闭眼观势第八百一十章 书就锦绣,揣摩上意第五百一十一章 不按剧本走第三百二十一章 吾之计,成矣!第二百七十八章 好一顿毒打!第八百六十二章 吾观王强而陈弱,当援抑强第一百零六章 权财难久,唯学永传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囚王传信,北地归一第三百七十一章 为国背锅,使人惊惧第六百五十二章 陈家势涨诸家退第十二章 诫乃疑,仇当静第三百零八章 两陈合流之始部分结束,还有两、三张后文第一百章 莫非北地皆如此 元旦快乐第九十二章 诸位,醒醒第四百零六章 想的都很好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见来容易,福祸难料第三百一十三章 太常诸官第一千章 节操何在?第四百七十七章 立佛压陈,愤而出声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朝押入薪柴堆,他日亲请方可归第七十六章 以利动人难定品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刮目三年,砍杀族首第二百三十四章 圣王之道,天下大利!第五百六十五章 捷报来第二百二十八章 满了!第八百八十二章 柳暗花明有人等第三百六十章 文评之盛哉第五章 江山如画在侧,日月拱卫其身第二百三十三章 一言止棋第四百八十六章 绝地反击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志向第二白三十二章 法莫如一而固,兵莫难于军争第九百八十一章 “七品单于”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人道制法,以束玄虚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世事变幻皆从权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寻皇送圣,违则灭其国!第九百零六章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第一百九十八章 祖纳传谱,贫僧明法第七百七十二章 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第四百九十三章 争相抄书第五百零五章 通典多解第四百八十九章 陈氏一书佛家裂 下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 落寞结局第二百六十四章 忠仆河边送主,孔徒鲁城曰憾第五百五十六章 国都事扰不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