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皇帝的道德洁癖

明朝的科举殿试,有三月初一考的,也有三月十五考的,不同时期调整过几次。

到了崇祯年间,国家各方面也都拮据得很,兵荒马乱、民生凋敝,大部分读书人未必经得起京城昂贵物价的长期消耗。

所以朝廷也图个省事,统一改回三月初一就考,好缩短举子们会试后滞留京城的时间,早考早超生。

沈树人和方以智都是第一次参加春闱,这么紧迫的日程,也让他们没时间结交新朋友。

基本上看完榜知道自己有殿试资格,立刻就回去闭门准备。

……

殿试前一天傍晚,紫禁城内。

结束了白天的办公之后,朱由检伸了个懒腰,趁着礼部尚书方逢年过来奏事未走、他便顺便关心一下殿试的名单:

“方卿,这次会试,可有发现什么卓异贤才。明日的殿试名单,朕刚刚看了,你们给的评语,都是些老生常谈,如何看得出举子的人品!”

方逢年是来给皇帝送材料的,被这么质问也是无可奈何:

“陛下,人品易作伪,学问却做不得假。礼部取仕,只能评学问,至于举子的人品,陛下明日可自行定夺。

科举之道,本就是为革汉魏六朝察举、中正之弊,杜绝虚情矫饰之辈。文章里说得忠孝的,做人未必就真的忠孝。”

朱由检一听就挺不高兴的,不过眼下殿试在即,他也不想跟方逢年计较。

如今这批六部官员里,户部、礼部、刑部三个部的尚书,皇帝都不太满意。

那些尚书们自己心里也清楚,觉得伴君如伴虎,萌生退意,很多问题上也不给皇帝面子。如果被逮到点小错,正好罢官回家、逃离火坑。只要别犯大错被杀就好。

大明朝的战局形势,大伙儿也都是看在眼里的,如今京官真没那么值钱了,两年换一拨尚书都属于基本操作。

之前的户部尚书程国祥就不用说了,如算盘珠子般拨一拨动一动,朱由检让户部查点事儿,还得靠侍郎蒋德璟操持。

眼前这个礼部方逢年,之前则是和刑部尚书刘之凤一起,为了一些司法意见,跟皇帝闹了别扭。

主要是他们觉得崇祯去年出台的一系列处置贪官的新法太残酷,不但杀本人,还株连杀家人。他们就劝谏皇帝,说按照现在的局面,这样严格执法恐怕人心离散——

但崇祯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脾气,见他们求情,就以为方、刘二人收了钱想捞人。

于是,去年年底,崇祯就把直接责任人刘之凤罢免、下狱调查。刑部尚书的位置,现在还空着,由刑部的侍郎代理工作。

(注:历史上崇祯最后也没抓住刘之凤的明确罪证,刘之凤是被饿死在牢里的,不了了之。)

方逢年也知道,等刘之凤被处理完之后、盖棺定论,说不定就会轮到他了。

当然,他不是刑部的,那事儿上他只是帮着劝谏几句而已,还不至于被治罪,但罢官却是大概率事件。

今天皇帝问起殿试名单,又说礼部做事儿不重视考生人品、评语不够全面,方逢年便摆出大道理跟皇帝分析,头铁得很。

他知道,皇帝最近是被刘之凤等一系列案子、搞得对全体朝臣的忠义都产生了怀疑。以至于皇帝都不在乎文官的学问了,只想找点道德君子帮他做事,才有了这样的偏执。

而他作为礼部尚书,必须提醒皇帝:自古指望道德约束是不可能的,汉魏六朝以人品选官,最后的下场就是各种虚伪作秀,攀比谁父母死了陪葬多、守孝久、卧冰求鲤,其实都是假的!

朱由检被搞得心情恶劣,果然生出了“等春闱工作结束后就罢免方逢年”的想法。

不过,眼下这几天,还得忍。要是殿试录取结果出来之前,礼部尚书被皇帝拿下了,那朝廷的面子还往哪儿搁?

朱由检便强压怒火,耐着性子,硬逼方逢年非要从殿试名单里举出几个人品正直的人才,并且把之前的卷子送给他过目确认。

方逢年被逼得没办法,叹了口气,只好报了几个名字:

“京城魏藻德,天津高尔俨,文章俱有正气。不过臣还是那句话,人品是不能从文章措辞中看出来的,请陛下慎之!

另外,还有宁波葛世振、桐城方以智、苏州沈林等人,文章措辞朴实,策论持重,有老成谋国之见,这几人,在会试时取在中游,陛下若有兴致,也可一看。”

方逢年也不敢乱说,毕竟皇帝是要看原卷的。

朱由检果然立刻让人拿来卷子,挑出这几个人,好好读了一遍。八股修辞的好坏、起承转合的优劣,皇帝也不是很专业,所以主要看每个人的政治态度。

魏藻德的文章,果然全篇都在唱道德高调,而且还唱得比较巧妙,立刻赢得了皇帝的好感。

而其他几个,有些就比较务实,让皇帝有一种道德幻灭感。

看到沈树人的卷子时,朱由检又留了个心,忽然想起来,问道:

“这个沈林看着眼熟,是户部下面革新漕运的吧?朕记得两个月前就关照户部推广试点漕运革新,程国祥怎么也不上报近况!”

看着看着,朱由检又让人去找户部的人,问些情况,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

次日,殿试的正日子。

沈树人和方以智,一大早跟着另外两百九十八个同届生一起,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逐进入宫,来到建极殿。

建极殿便是后来的保和殿,左有文渊阁,右有武英殿,历来是殿试的考场所在。

大殿里摆着整整三百张几案,东西十五列、南北二十行,排得方方正正,很是齐整。桌上一色的文房四宝,也不用考生自备。

崇祯坐在中央御座上,开考之前先说了几句勉励的话。

沈树人也大胆偷偷观察了一下,崇祯的形象也挺出乎他意料的,看上去有些皱纹、枯瘦,须发斑驳凌乱,不像是刚要三十岁的人。

很快,崇祯亲口公布了考题,沈树人心中最后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果然考的是如何整顿吏治、以应对内外交讧,防止百官不忠降贼、被建奴流贼裹挟。

沈树人很清楚,怎样拍马屁才能拿高分,但他到了这最后一步,并没有打算完全按部就班。

因为今天答卷上的观点,是有可能被载入史书的,他可不希望后人提到时,说他殿试的观点纯粹是幼稚的唱高调、伪君子。

好在他已经为这个答案准备了很久,有多个备胎选项,知道如何折衷才能既不得罪崇祯,又言之有物。

下定决心之后,沈树人行云流水,很快就把卷子答完。单论交卷的速度,他绝对是排在前百分之十的。

因为大部分人还没考完,崇祯对最先交的几张也能抽空亲自阅卷一下、再交给礼部官员。等后面交卷的人多了,皇帝看不过来,基本上就不会看了。

殿试一共考了三个时辰,也不会立刻出结果,理论上还要留出两天时间阅卷。所以考完后,沈树人等人就回去了。

但是在这两天里,皇帝也可以提前把他觉得还不错的考生面试策问。

策问的结果,也是有可能影响最终成绩的,并不完全靠卷面决定排名。

于是,仅仅第二天,三月初二,在礼部官员连夜粗略阅卷一遍、大致把能进一二甲的六十人名单筛选出来后。崇祯就亲自召集这六十人,挑一些问题面试。

至于后面三甲的两百四十个人,皇帝是没空问的。说是皇帝亲自取,其实礼部官员自行就决定了、走个流程而已。

沈树人得知自己进了六十人面试范围后,就知道二甲“进士出身”是有了,不至于沦落到“同进士”。至于“进士及第”,他压根儿就没想,也知道自己没实力。

面试的地点跟前一天的建极殿相距不远,就在西边一些的文华殿。

众人行礼后,崇祯率先问了他最看好的魏藻德:

“如今内外交讧,朝廷百官降贼者甚众,坚贞为国者日稀,诸卿以为当如何整顿?魏藻德,你先说。”

魏藻德抖擞精神,连忙出列:“陛下,臣以为,文武心志不坚、不能勤于国事,多因朝廷选官注重虚文,不能砥砺仁人节操、恢弘志士之气。

正所谓知耻近乎勇,可如今朝中风气,不以贪鄙软弱为耻。甚至颇有朝廷重臣,觉得应该宽宥各地府县降贼之人,给他们所谓‘自新’的机会。

殊不知,此恶例一开,虽能挽回一二迷途失足之人,却也让天下风气颓败,知耻清正之士羞于与之为伍。长此以往,朝廷风气日下,却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

沈树人在旁边,心中毫不意外,因为他知道,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崇祯十三年科举时,皇帝本人喜欢听到的政治态度。

果不其然,崇祯立刻大喜,出言褒奖了魏藻德这个“对恶劣官员零容忍”的道德楷模。

旁边其他准进士听了皇帝的态度,再被崇祯问到时,很多没骨头的也就纷纷附和,变着花儿强调“整肃朝廷风气”的重要性。

有些激进的考生,唯恐自己的发言不能让皇帝留下深刻印象,很快就把发言往实证举措上歪楼了。

说着说着,有几个考生义正词严地说,应该把目前关在大牢里的原六省督师熊文灿尽快问斩!

以警戒那些原则性不强、对那些降贼后反正人员心怀期待、指望反贼改过自新的官员!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原则性问题不能含糊!

很快,持这类观点的准进士,都给崇祯留下了好印象。可惜他们人太多,说辞雷同,不太变得出花来,最后识别度也就不太高。

在沈树人身边,他的同伴方以智听到这种应对,已经暗暗摇头,还趁着别人不注意,跟沈树人窃窃私语:

“陛下亲自策问,怎么就成了所有人一起唱高调?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实在是危险。如今天下人有几个敢说自己从未对不起大明过?

如今领兵抵抗流贼和建奴的将领,有些是流贼反正,有些曾拥兵自重、保存实力、陷长官于不救……问题太多了。真要责之以无耻、论迹又论心,怕不是有千军万马要逼到李闯建奴那边。”

沈树人也叹息着微微摇头,示意方以智别急:

“兄所言甚是,不过今日是陛下策问,不是御前辩论。兄若觉魏藻德所言不妥,也该另想一套举措、就事论事。不能直接反驳、破而不立。”

策问和辩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辩论可以只驳倒对方,自己提不出解决方法。

而策问必须是“你行你上啊”,上不了就免开尊口,否则绝对是君前失仪,还会被皇帝严惩。

方以智觉得魏藻德无耻,但他还真想不到另一套解决办法,只能忍了。

第6章 天下英豪尽入吾彀中第262章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第81章 防止情报泄密的最好办法就是下克上独走第88章 一代“名将”孔有德(六千字大章)第51章 不要做重复发明车轮的傻事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333章 打扫干净家里才好北伐第251章 以潞王监国第298章 江阴围城第348章 朝鲜投明第20章 屡败屡战第286章 钱谦益:你说我要是再咬咬牙,不就挺过来了么!敌391章 对于新归化的蛮夷就要温水煮青蛙第280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样需要科技人才第42章 同知黄州兼团练副使第332章 不把笛卡尔找来本王就枪毙俘虏第278章 撼山易,撼南阳城难第331章 光复大员-下(郑芝龙之死)第363章 北方重建计划第57章 “先杀己方圣母,保护敌方圣母”升级版第264章 李自成:生命中最后一次渡过汉水第319章 朱树人和多尔衮都在做的事第24章 彻底盘活存量资源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208章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第345章 狙杀阿济格(八千字大章)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陈圆圆第73章 斩杀刘贼,光复黄冈第150章 纲举目张第349章 豪格弑叔多尔衮第53章 东林与桐城第67章 当初放出去的长线,终于有钓到大鱼的时候第298章 江阴围城第205章 先剪除羽翼总是不会错的第71章 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第338张 汝可识得此阵?!第317章 多尔衮的应对之策第206章 轻取万县第52章 奇葩说第246章 李自成的真正实力第135章 决战张献忠-上第203章 连自己人都看不透国姓爷第37章 不能给皇帝当炮灰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2章 打折只会剁爪更狠第67章 我插队是因为我没素质啊第322章 和平也不等于完全不打仗第49章 黄州的天,是沈老爷的天第306章 全部筹码都堵完了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谁敢不服第51章 不要做重复发明车轮的傻事第337章 这可不是淝水之战(八千字大章)第4章 你想丢女人还是丢脸第83章 先炮毙一个甲喇第335章 最后一次明清战争导火索:吴三桂易帜第212章 顺便堵死张献忠的最后一只眼(七千字大章)第182章 潞王殿下不会是社恐吧第56章 风水宝地第319章 朱树人和多尔衮都在做的事第289章 柳如是击鼓抗金第15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363章 北方重建计划第162章 李自成用计第354章 扼杀清军反扑第138章 别跟我解释,去跟陛下解释吧。第211章 对张逆的最后一战第311章 赏罚分明第239章 走到历史岔路口的吴三桂第125章 光复长沙第192章 公地悲剧第303章 整个清廷乱成了一锅粥第173章 早打早痛快,晚打打折卖第241章 没有退路可言第239章 走到历史岔路口的吴三桂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陈圆圆第83章 先炮毙一个甲喇第55章 换弹不换枪第200章 以文会友第44章 初到黄州第285章 见招拆招第299章 前仆后继第36章 天下泰斗第45章 白漂的快乐你不懂第24章 一石三鸟第332章 不把笛卡尔找来本王就枪毙俘虏第276章 送人头当然要笑纳了第392章 有人阻挠变法就放酷吏第174章 给我往死里激励士气第380章 先杀一个幕府将军的叔叔立威第67章 我插队是因为我没素质啊第28章 方离陈圆圆,又见吴三桂第90章 逛摇子也是官场斗争的一部分第175章 全军爆种第64章 将喷子进行到底第58章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第74章 分红一年就得死第201章 亲射虎,看孙郎第209章 诈降不是那么容易的第65章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