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烽烟四起(二)

可如今局势变了,双方打成这样,和约已经成了一张废纸。这支军队还有一万多人,分驻二府,实力尚在。

虽然大将军府的注意力集中在北面,近来“无事可做”的孙嘉绩脑筋动到了台、温二府的清军头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厉如海原本没有反应,主要的原因还是不想违背吴争的命令,对于厉如海而言,从小小的一县捕头,至今日的从五品副都指挥使,厉如海已经相当满足了。

可这次真的不同,吴王被困于淮安,若真有差池,大将军府必分崩离析,除了吴争,谁还能将大将军府辖下各方势力捏合起来?

先不说自己这一批追随吴争从始宁镇出来的嫡系,就说张国维、钱肃乐、熊当霖这些前朝老臣,谁能按得住他们?就更不用说象后来收拢的各方势力了,譬如如今在广信府的李过,他辖下原忠贞营,岂能雌伏于别人?

所以,厉如海有了巨大的危机感,从而同意了孙嘉绩这个“不靠谱”的战术建议——合击台、温二州。

之所以说它“不靠谱”,倒不是战略不靠谱,而是指借口和兵力。

金华卫前身是沥海卫,原满编为二万人,这已经是当初四卫最大的编制,其余各卫只有一万人,但因为当初沥海卫是吴争起家的老底子,又扼着沥海这个重要位置,所以编制特别大。

但随着吴争不断向北拓展地盘,沥海的重要性渐渐降低,所以,在多铎发动绍兴战役失败后,各卫的编制同时扩大,可被改编为金华卫的沥海卫,依旧是二万人编制。

如今被陈胜带走五千人,厉如海手中,满打满算也就一万五千人了,这还包括三千左右战前补充的新兵。

做为一府驻军,势必不可能全军离开驻地,毕竟台、温两州还有敌军盘桓着,稍有不慎,老巣遇险,那就得不偿失了。

也就是说,厉如海最多可以配合出兵的兵力,不能超过八千人。

而孙嘉绩的处州卫,情况也是如此,二万编制,有四成是不久前补充的新兵,寻常战斗或者守城,练练兵也行,可这种攻坚战,新兵几乎就是一合即没。

孙嘉绩最多也只能出一万人,这已经是二卫的极限。

那么,事实上两卫合起来,也就一万八千人,与盘桓在台、温两府的清军相差无几。

谁都知道,兵力相同的情况下,总是守军占大便宜的,想在极短的时间内,趁乱收复二府,非常困难,这是第一处“不靠谱”。

第二处“不靠谱”,便是需要寻找的出兵借口。

当然,不是要向清廷解释,而是要向大将军府解释的借口,毕竟,还没有明令,解除之前吴王的禁令。

而孙嘉绩的借口太过……粗糙,他前几天派出一支小队,从青田沿水路悄悄进入温州界,捉了两条“舌头”回来。然后就宣称,清军“悍然”越界,趁吴王被困淮安时,意图染指青田。

这借口确实粗糙,是个人都知道,如今台、温两州的清军,自顾不瑕,要知道从之前义兴朝与清廷停战以来,长长两年时间,这一万多清军,在处州、金华二卫的牢牢钳制下,哪敢有丝毫动弹?

他们的补给只有一个人个途径,一是从南面福建运,二是从海上补给,可惜清廷的水师组建不久,没有能力南下补给,清军只能向当地商人购买,真的是在购买,这二府的清军,前所未有的“军纪严明”。

事实上,他们几乎天天恐惧于北伐军来攻,哪敢欺负、抢掠当地百姓?生怕这给了北伐军进攻的借口。

所以,孙嘉绩的借口太过粗糙,连厉如海都骗不了,何况去骗张国维、熊汝霖这等阅历丰厚之人?

可孙嘉绩对厉如海的解释是,借口嘛,既然是借口,这不需要论证,否则还叫借口吗,那叫事实!既然敌军已经“来攻”,那么处州卫就有保境安民的职责,而金华卫得知友军被攻,岂能不救?

一句话,将二人不经吴王同意、甚至连大将军府都不知会,就擅自出兵的理由编圆了,完全绕过了一切律法。

而这份说词,“说服”了犹豫的厉如海。

事实上,“说服”和“借口”,都是借口,最真实的原因是,这二人手都痒了,眼见占了北伐军兵力一半的部队正在北面激战,他们哪还坐得住,不趁机搞点事、立点功,如何心平气和?

要知道,二卫的换装三个月前都结束了,数百门发着油光的新式火炮,正闲在那呢,能甘心吗?

于是,二人拱手而别的次日,一场扫荡台、温两州的战斗由此突然爆发了。

有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吴争,起了个坏头。

但,许多事,或者说许多历史的进展,正是有这样不经易的人和事改变的。

……。

再来说说广信卫。

李过、高一功也是没闲着。

其实广信卫几乎是大将军府辖下,唯一形同“独立”的存在。

大将军府只对指挥使级别以上的军官进行任免,当然,在军改之后,营以上军官都来自于江南军校,这是铁律,无法撼动。

但除了军队,李过、高一功有着别的府,无法比拟的权力,譬如说赋税,广信、饶州二府的赋税,名义上是须上交大将军府的,但事实上,也就是名义。再譬如府辖各县的地方官员,虽名义上是大将军府任命,但实际上,这两年都是李过、高一功提名,大将军府从没有驳回过一次。

这是吴争赐于他们的特权,不是吴争想纵容大将军府辖下出现一座山头。

事实上,二府位于江西境内,敌我交错是原因之一,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原忠贞营将士的排外,其实心里都清楚,忠贞营将士基本来自西、北,在他们心中有着强烈的寄人篱下的顾虑。这使得原本安排在杭州、松江、吴淞三地工坊的忠贞营复员士兵及其家属,不断地返回广信,恳求李过收容。

于是,吴争才破例赐于了李过他们特权,几乎形同二府自治。

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双方有意识地相互试探第六百八十八章 危在旦夕第八百三十八章 每日自省吾身,绝无贪过一文哪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还有人不服第六百四十五章 多铎死了!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人之将死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战争重启第六百四十六章 帝王心术第九百六十六章 仇须报,债得还!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又当了回“强盗”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各怀鬼胎第九百零六章 尽杀之,可惜了第九百二十五章 蒋全义就是个疯子第三百三十章 主忧臣死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一切充满着变数第二百九十五章 追缉凶手第九百七十三章 可知道,你们是去做什么吗?第八百八十九章 步步紧逼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刘放的功业(二)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陈钱山水师第七百六十九章 吴争练兵(八)第六百五十三章 如今可不就是乱世吗?第一千五百十章 谁合适?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是真傻,还是装傻第五百零九章 大水差点冲了龙王庙第九百零八章 假戏真做?第五百四十三章 如沐春风第七百六十章 无意中被点醒第二百九十一章 脱困之策第九百四十四章 再战金川门第六十四章 各怀心思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老马,你立功了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同道,未必同心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鸿门宴第六十九章 你也要……保重!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 千钧一发第三百七十八章 素未谋面的正室夫人第六百九十九章 最简单的道理,往往最难做到第二百十六章 洪承畴亲自增援苏州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说到底还是缺钱第三百八十二章 国之将亡,必生妖孽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夏家三隐果然名不虚传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都不是好人(二)第三百八十八章 清君侧,诛奸倿!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劝捐第三百二十章 不降,当然是忠臣第九百十八章 感觉有些不对第七百七十四章 脸皮够厚的沈致远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活久见第二十六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第一百七十九章 拔营向绍兴府第三百五十六章 盛名之下无虚士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兵权交接第一百五十三章 吴争的意图第八百五十八章 亮丽的风景线第五百五十三章 这黑锅不能背第六百七十七章 义兴朝两国公战前会晤第二百十七章 攻入苏州城,但这就是个泥沼第一百七十一章 风云变幻第六百十一章 一个如曹操般的英雄?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叔王也有野心第六百三十八章 互不相欠第七百五十八章 练兵赌约第九百六十五章 天道轮回,躲不过的!第八百八十六章 收编九江义军第二百零二章 军议第八百六十一章 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多尔博不是刘阿斗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急袭第八百二十五章 别让父老乡亲瞧不起咱们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杀陈锦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兵权交接第七百二十五章 那你就去死吧第八百三十九章 若再敢擅作主张,后果自负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七星岛海战(五)第二百九十九章 忠奴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 老姜真辣?第十五章 活着倒成了耻辱第八百七十六章 出乎意料的完胜第四百六十四章 干掉了李国翰第二百七十五章 朱媺娖要北迁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急袭第九百十五章 风满楼第一千零二十章 一战尽没第一百三十一章 是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第二百四十二章 吴老伯果然是忠义之人!第三百六十九章 孤就算死也不登基!第九百四十五章 防守反击第五百九十二章 王一林的心眼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荒唐第一千十一章 那是朱家家务事第七百二十五章 那你就去死吧第九百五十一章 二百里奔袭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急袭第九百二十三章 三千人打五万大军的伏击?第七百四十八章 十艘主力舰即将交付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存在即有理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作出抉择第三百八十二章 国之将亡,必生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