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北上真定

陶谷所作文章,显然是很不错,一手漂亮的隶书,拿着通读一遍,行文大气,慷慨磅礴。虽然,以刘承祐的素养,并不能在文学性上对其发表什么有深度的见解,但并不妨碍他表示赞许。

夸了陶谷两句,刘承祐便决定,暂且留此人在身边,当个随军主簿,当他的笔杆子。职位可谓低微了,但陶谷看起来却是欣然应命,甘之如饴的。这个人,私德或许有亏,但确是个十分聪明的人,政治嗅觉很敏感,善于钻营。

并且,至少短时间内,刘承祐还难以察觉陶谷个人品性上有什么不堪。不过,对其文才,还是很满意的。此前,文书往来之事,多交由郭荣、向训,这这方面,二人与陶谷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甚至于,魏仁浦也比不过。

......

“不知殿下唤老朽来,所谓何事?”军帐中,冯道微躬着老腰,小心地瞟了眼刘承祐,谨慎地问道。

这老翁,历经宦海,洞察世事,年纪一大把了,面对孙子辈的刘承祐,却仍旧低调有礼,没有一点倚老卖老的意思。

注意着冯道这谨小慎微的模样,刘承祐又不由回想起初见此公时的情景,当真是闻名不如见面。不过,别看这白发老翁人畜无害的模样,甚至显得有些卑躬屈膝,但观其眉色,又哪里有半点戚戚之态。

“冯相公——”

刘承祐刚起个头,便见冯道谦虚地笑道:“殿下,老朽如今只是一介白身,无才老儿,当不得‘相公’之名......”

类似的话,冯道已经表过不止一次态了。望了冯道一眼,刘承祐嘴角扯了扯,直接道:“国家草创,正需冯公这样的良臣,稳定局面人心。就算到官家那儿,也必有一席相位!”

见老头张嘴,明显还想再说点什么谦辞,刘承祐摆了摆手,无意再与之扯这些没营养的话题,递给他一封书信,露出了认真的表情:“这个张砺,怎么回事,可信否?”

信,来自真定,来自于张砺。上边通报了耶律阮打算率入侵辽军全面退还契丹的战略动向,建议刘承祐早作准备,余者,表达了满满的还国切切之意。

对此来信,刘承祐心里是有些保留的,来得实在太莫名了,这个张砺,给他一种蹊跷的感觉。他甚至在怀疑,这是不是契丹人耍的诡计,想要迷惑他。

面对刘承祐的疑问,冯道放下信,认真地考虑了一会儿,下意识地捋起了胡须,方才一种中肯的语气说道:“张梦臣此人,老朽有所了解,为人刚直,抱义怜才,此书,可信,却不可全信。”

冯道这话,模棱两可的,刘承祐脑子里提炼了点有用的信心,语气中带着怀疑:“孤听魏仁浦说,这张砺天福元年便已入契丹,为耶律德光效力有十载,怎么会突然地遣人送款传信,表示投诚之意。”

“魏仁浦只知其然,张梦臣性情中人,效力与契丹只因辽主厚待,以报其恩罢了!”冯道说道:“其本是唐臣,无奈而身入契丹,又岂有一心为北狄尽力的道理。很少有人知道,张梦臣在契丹,曾心念故国,有逃还南国之举,只是为辽主所察,派骑兵索之。”

刘承祐听着冯道的话,总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劲,仔细想了想,回过味来,这仿佛在说他自己一般。他们这些晋臣,可同样降服契丹,为彼朝公卿,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终究是当了一段时间辽臣......

眼神在冯道身上转悠了两圈,刘承祐目光中已带上了些许玩味。

只见冯道继续说道:“张梦臣以汉臣身份为辽主信重,深受人嫉恨,再加上其刚直性格,得罪了许多契丹贵族。辽主既亡,若久待于契丹,必无善终。此次殿下于栾城,一战而大败契丹,有此声威,其有还国归附之心,并不算太出人意料。”

慢慢消化完冯道所说,刘承祐心中了然,这老翁,看似在替张砺洗,实际上还是在替自己洗......

手撑起了下巴,刘承祐问道:“冯公,果然见多识广,对张砺与契丹人的情况,都是如此了解啊!”

冯道拱了拱手:“老朽不过年纪大的,经历的事情多了,认识的人不少,仅此而已。”

说完,又补充了一句:“不过,张梦臣毕竟在契丹,身处虎狼之营。突发此信,也许当真是契丹人的诡计,那永康王也算小有才具,殿下也不得不防。”

冯道这一转变话风,刘承祐是真服了这老狐狸了,当真是稳若老狗。正话反话都让他说了,如何决定,就让刘承祐自己去判断......

不过,与冯道一席话,刘承祐倒也有些收获,至少心里做下了决定,对此信,置之不闻。以此时局势的发展,不管辽军撤或不撤,刘承祐都可稳坐钓鱼台,驻兵栾城,整兵经武,继续消化栾城一战的胜利果实便可,实在没必要有太多的骚想法。

心中有了决定,面上却根本不露一点声色,轻舒一口气。看着始终微垂着眼睑的冯道,心中不免感慨。与之交流,总归能有些收获,就是,这老儿说话实在喜欢绕。

留冯道,一并吃了顿饭,方才将之礼送还帐。老人家嘛,不好吃得太油腻,饭菜比较清淡简朴,不过,这老翁看起来如食珍馐。

......

不足两日,北边传来了真定的消息,辽军当真撤了,将真定洗劫一空,一路掠夺而还。与张砺所书大类,也不出此前刘承祐与魏仁浦所议。

闻其讯,刘承祐使骑兵继续尾随监视,自领主力仍屯于栾城,等确认辽军走远后,方才率众北上。稳妥起来的时候,刘承祐也是谨慎得过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刘承祐针对契丹人的撤退计划,大搞其事。以河北“抗辽总指挥”的身份,派出了数十路使者,分赴各州,传示檄文,大肆鼓动州县军民,杀胡虏,复国仇。

而随着栾城一战的消息逐渐扩散开来,刘承祐名声大噪的同时,河北的“抗辽”事业也彻底红火起来。栾城一战,当真打出了国人的心气,一泄十数年来河北军民被契丹人入侵掠夺欺压之愤。

契丹十几万精锐大军都被一战而败,剩下的,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随着此类的思想传开,深陷河北的契丹军队的撤退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不提其他遥远的地方,就镇州附近州县,如恒、赵者,义军蜂起。

仁宗篇2 正统六年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吴国之始第8章 琼林宴第106章 陈觉怯战观成败第155章 着周王善后第70章 安东大开发1第196章 杨邠案(4)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择君,兄弟之间第367章 下面的声音第1677章 军议与战争利器第402章 这事没完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亚风云(下)第362章 分封?第325章 和约缔成,平南准备第399章 还债第487章 “惊喜”第483章 南巡第227章 强势破城第121章 道士第1784章 结束与开始第1808章 老来丧女第130章 御汉大计第99章 全面对抗的两司第78章 火油弹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1765章 三郡公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113章 十年之争也该结束了第436章 真实而残酷第1756章 海丰号第496章 上进之时上进之人第38章 赏第478章 开宝二十九年第32章 邠州,北迁队伍第117章 机会第218章 走私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第116章 满朝震动第233章 南口大战2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207章 还京第15章 马楚内乱第1765章 三郡公第210章 一锤定音的人第97章 再临井陉第1716章 共治时代第180章 踌躇满志第88章 天子金令第127章 皇城司第414章 云消日出第166章 出使归来第3章 取士不公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146章 到了还得亲征第354章 贵妃母子第105章 善后安排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74章 十八日,御驾幸淮南第35章 瑶华春第27章 大汉二十三道第311章 为太子刘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313章 晋王第126章 冬至宴2第127章 魏博问题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449章 皇帝对太子第218章 皇帝未至,厮杀已烈第43章 事毕第123章 咨之以边事第70章 同州之战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第158章 洞房花烛夜第1767章 心头发慌第395章 大商人第191章 财制变动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10章 老将出马第236章 南口大战5第72章 安东大开发3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亚风云(上)第108章 后知后觉后怕第166章 石熙载的施政理念第64章 回鹘汗之死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1720章 静默第162章 河东风云(9)第213章 带着欢呼启程第2110章 康宗篇2 辅政时代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816章 一个勋贵家族的进化第1731章 一缕惆怅第23章 室韦女真一番战终,宗亲无特权第149章 邺都城下第1803章 运动第98章 温柔乡第96章 言官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第79章 父子问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