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两个人才

栾城这边,随着刘承祐接连不断的邀买人心之举,大营之中的气氛和谐了许多,军心、民心渐安。

龙栖军的扩充进展很顺利,除了手下将领办事得力,晋军降卒乐于整编之外,待遇赏赐也很重要,这个时代的将士,收买起来并不算难。

而随着,那些晋军降卒被吸收消化,燕兵过多的隐患也立时下降了许多,明显得能够感觉到,有一部分燕兵,消停了许多。

通过在燕兵中收买的眼线,刘承祐有所耳闻,在扩军整顿之前,燕军的那些将校中,有好些人见财起意,都曾暗中鼓动作乱,只是刘承祐防备很严密,一直没给他们机会。晋兵彻底降服,就更没机会了!

顺便着,刘承祐组织人,将洨水河畔那遍布的尸体给清理了,掩埋太费劲,直接焚烧。天气已经十分炎热,得预防疫病的发生。

周边营垒森严,宽敞的军帐口,一名中年文士背着手,微佝着身子,小心地朝外张望着。看着外边规律地巡逻而过的军士,不由太守拎着唇上稠密的髭须,感叹道:“这河东军马,果真强悍,有此强军,这天下,合该刘氏所得啊!”

中年文士体形瘦削,身上有股儒气,观其眉色,此时情绪似有些许的焦虑。他叫陶谷,在后晋官居中书舍人,此前也历经职事,不过仕途并不算太过如意。乱军之中,运气不差,活了下来,与一众晋臣安置在一起,换上了干净的衣服,再无当日的狼狈。

“这刘家子,小小年纪,也算威豪雄断,区区八千人,就将契丹数十万大军击败。自古以来,能成此事者,都极具大气魄、大胆略之人,此子端是不凡啊!”陶谷回身在帐中踱了几步,啧啧称奇。

这两日间,关于栾城之战的情况,已然在军民之间传开了,并且在暗中的推动下,快速地扩散开来。这些晋臣,自然也都有所耳闻,文人,总是习惯针对时事,评点一番的。

帐中还有三四个人,也都是后晋朝臣,左右闲得有些蛋疼,遂与陶谷附和着,议论一二。

“只是啊——”陶谷叹了口气,眼神一扫,顿了下,将涌到喉头的某些不逊之言咽了下去,换了个说法:“我等也算朝廷重臣,这都两日了,也不接见一二,就将我们晾在此处……”

闻陶谷之言,有个官员接话说:“我却是听说,冯公、李公他们,颇得二皇子礼遇啊!”

“呵呵……”陶谷努了努嘴,以自嘲掩饰去些许尴尬:“看来,还是我等位卑职低,不受重视,倒也在情理之中。”

语气中,有点泛酸。

话音刚落,外边传来一阵动静,鳞甲的摩擦声很清晰,一名军官走了进来,随意地拱了下手:“哪位是陶谷,陶舍人?”

来者一看便是个武夫,是名下级军官,有点横,不怎么客气,目光带有倾略性。见状,帐内的几个人,都下意识地看向陶谷。

望着军官那一脸凶相,陶谷心里也是一个咯噔,不过心理素质不错,很快调整过来,小心翼翼地问道:“下官正是陶谷,不知将军,寻我何事?”

军官眼睛圆睁,在陶谷身上打量了一圈,直接招呼着道:“殿下召见,这便跟我走吧!”

“啊?”陶谷微微一惊,正欲发问,可军官却不给他这个机会,扭身便去。

陶谷见状,回过神,眼神中闪过一丝喜意,麻利地理了理自己的袍服,正了正幞头,迈着小碎步快速跟的上去,那副郑重的模样,哪有此前口吐怨言的“愤懑”。

路上,小心翼翼地递了块翠玉,陶谷打听清楚了军官的身份,刘承祐的亲兵队长。

一番讨好的吹捧之辞过后,陶谷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道:“下官位卑职低,不知皇子殿下,如何得知我的?”

队长没怎么当回事,直接答道:“好像是那个叫李崧的前朝宰相举荐的!”

闻言,陶谷彻底放松下来,心中默默给李崧点了赞。事实上,李崧一直是陶谷在仕途上的恩主,此前能在后晋朝廷,他便是为李崧所发掘。

......

“殿下,这是整训调整后,各军都头以上军官的名单!”中军帐内,张彦威与郭荣这两个如今的龙栖军一、二把手,联袂向刘承祐汇报着。

接过名单簿子,刘承祐直接略过军级以上的将领,那些基本都是他直接任命的,没什么看头,重点放在营、都这两级军官上,这个层级的军官建设,尤为重要。

经过郭荣的叙说,刘承祐心中也渐渐有数。栾城一战,中下级军官死伤过多,基本依照军功递补升迁,一番调整下来,原龙栖军官兵,基本都升了职。

另外,还有一些晋军的军官经过简拔留任,这也是安抚军心的举措,毕竟要注意吃相,维持和谐稳定。

刘承祐特别注意到了杨业的名字,马军左营指挥。缴获的那么多匹战马,不扩大骑兵的规模,简直是对不起自己。然而,军中能骑马者不少,能骑战者太少,费心挑拣下来,也只组建了一支两千骑的马军,分左右前后四营。

而杨业,凭借着他这短时间以来累积的战功,再加此次扩军的机遇,终于取得了突破,成为一名中级军官。升级的速度,实在不慢,军中传闻的刘承祐对他的特别关注之外,并没有吸引太多嫉妒的目光。

因为,有人比他升得还要快,比如杨业的上官韩通,比如此时站在刘承祐面前的郭荣,比如已成为龙栖军右厢都指挥使的慕容延钊。这三者,不是履历够丰富,便是出身注定了其起点高,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能力足够。

“这个李筠?”看到在李筠名字后边备注了一个待定,刘承祐有点疑惑地看向二人。

这回由张彦威,主动说道:“殿下,关于李筠,末将以为,一个新降之将,委一营指挥即可。不过,郭虞侯认为,当授之以一军之职。”

刘承祐看向郭荣,郭荣神情间表现出了一种锐气,说道:“末将以为,晋兵新并入我军,升拔降却,竟没有一人在军级指挥以上。纵使难以做到绝对的公平,也还需尽量做到使人信服。”

“李筠此人,历职唐晋,在禁军中履历十分丰富,且擅长骑射,骁勇善战。殿下不妨以之为典型,善加恩待,而表推诚以待之心。何况,殿下差遣其招抚晋卒,晋卒之投效,他也是立有功劳的!”

听完郭荣的解释,刘承祐略略琢磨了下,摆摆手:“李筠既善骑射,便以之为马军都虞侯,与韩通搭档去!”

闻言,郭荣也稍微想了想,随即拱手称赞:“殿下英明。”

见刘承祐又接受了郭荣的意见,而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张彦威在旁有些尴尬,脸色变了变,慢慢地垂下眼睑。余光在刘承祐与郭荣之间来回扫了下,心中默默一叹,这军中,当真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提笔,在名单上签了批示,顺便揭开帅案上的印盒,取出他的都统大印,盖上,拿起吹了口气,命身边的一名官员交给张彦威,吩咐着:“就照此名单,孤没有意见。”

略作沉吟,眼神闪了闪,刘承祐补充道:“以上军官,孤要亲自见见他们!”

此言,让郭荣一讷,凝着眉头略作思忖,似有所得,恭敬地行了个礼:“是。末将这便去安排。”

“还有一事,需禀报殿下!”退下前,郭荣又道。

“何事?”

“方才,李崇矩李指挥使方才寻末将领罪......”郭荣说。

刘承祐恍然,似有意外,又仿佛在意料之中一般,李崇矩此人,看起来没有忘记那夜自己的随口一提。

摸了摸已经被清理得十分光滑的下巴,刘承祐有点好奇地问:“你是如何处置的?”

“末将综合功过,杖二十。待殿下确认,便可执行!”郭荣平静地向刘承祐请示着。

李崇矩毕竟是刘承祐的侍卫军官,郭荣看起来,还是挺有分寸的。

“准!”刘承祐直接表态。

待郭荣退下之后,刘承祐再度低头研究起地图来,盯着真定,发了一会儿呆,方才问身边的那名文吏:“魏先生,你说真定的辽军,接下来会作何抉择,如何行动?”

魏先生,指的是魏仁浦。向训被刘承祐派去统兵了,身边需要一个参谋的人才,前番接见冯道与李崧的时候,刘承祐问了问。冯道推荐了魏仁浦,李崧推荐了陶谷。

魏仁浦,在聚拢民壮投效之时,便给刘承祐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在交流之中,也感受到了此人的不凡,不管刘承祐说什么、问什么,他总能应答如流,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心有好感,刘承祐直接将他收为幕佐,授参军之职。

魏仁浦在旁整理着一些文书,闻问,停下手中动作,顺势便作答:“若辽军足够冷静,会从速退出我中国!”

“为何?”

原以为魏仁浦就中原、河北的形势与两军的状况,进行一番深入其里的剖析,结果只见魏仁浦很简单地答了句:“辽主崩于栾城,哪有国内无主,而专注于国战者。”

刘承祐了然,点了下头,语气中带着玩味:“此前,我还有些顾虑,真定的辽军会不顾一切南攻而来。现在,我却是希望,其能南来!”

“殿下,契丹在各州,仍有不少的军队,如欲尽力地削弱其实力,可着眼于这部分敌军!”魏仁浦主动提议道。

“孤,正有此意!”刘承祐答道。

谈话间,帐前来人禀报:“陶谷带来了!”

“请!”

对陶谷,刘承祐终于唤起了脑中的那点模糊记忆,此君,不正是在赵匡胤篡周之时,主动写好禅位诏书进献,给赵大“陈桥兵变”那场戏画蛇添足的那个人吗。

召来陶谷,在刘承祐面前,此人表现地很谨慎,除了表现地太过恭顺之外,并没有特别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地方。

又魏仁浦作陪,与之随便聊了聊,刘承祐给了陶谷一个任务:“孤听李公说,陶舍人博通经史,善作文章,文采斐然。”

“李公谬赞了!”被夸,陶谷故作谦虚,嘴角微微上扬,分明带着点得意。

“自晋立国以来,我中国一直深受契丹压制。孤受天子诏命,都统河北众军以抗辽。栾城一战,将士奋勇,乃数十年间难得的大胜,大涨士气,当善加宣扬。孤欲请陶舍人作一篇檄文,传视河北,召诸州军民,逐杀胡虏!”

刘承祐提出要求,没想过陶谷会拒绝,却也没想到,他请得笔纸,只稍微酝酿了一番,便当着刘承祐的面,下笔挥洒文字,几乎一蹴而就。

陶谷,还是有一支好笔杆子的。

第1章 何谓开宝第1810章 军队得求稳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时代下的大汉(中)第199章 雁门大将第342章 敏感的刘皇帝第102章 攻心疲敌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2060章 太宗篇7 开宝老臣第93章 完了第23章 慕容都帅用兵第433章 圣训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32章 天子上门第497章 重拾第413章 态度与宣言第74章 十八日,御驾幸淮南第408章 兄弟之间第18章 刘皇帝打个喷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283章 降将第138章 回宫第328章 决议横涉流沙第237章 王峻暴亡,将臣进京第77章 刘知远终于动了第236章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第21章 祸从口出第85章 少壮派第192章 姑藏城头感慨多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155章 蓄奴之议第184章 刘承赟也来了第51章 诏令西进第105章 率意南趋以觅食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05章 河北局势第373章 开宝九年已过半第30章 满堂春宴第272章 征发之苦第387章 契丹终被打回原形第211章 太子挂帅第215章 郭、李之争第20章 室韦女真战争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导师第62章 祸福之间第46章 粮与钱第187章 纷纷上表第54章 临阵指挥,尽委诸君第56章 一战定河西第279章 当年三杰第232章 淮南情况第408章 蠢儿子第277章 闲有目光向河西第48章 不安宁的四、五月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1780章 侵入黑汗国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175章 蜀定,凯旋第355章 韩熙载准备好了第101章 大整军第109章 在长安第141章 雌威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导师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14章 外戚第151章 我,慕容彦超,委屈第351章 南粤,危!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58章 七皇子,安南问题第196章 橐驼儿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70章 卫公辞世第316章 不装了第159章 礼尚往来第153章 乱事终不可免第505章 最后的旅途5第127章 冬至宴3第12章 如此安慰第139章 韩常案第12章 令人陶醉第49章 医政第351章 南粤,危!第58章 七皇子,安南问题第338章 争执第120章 折家第284章 让皇帝放心的少数人第91章 吉兆动兵,再临寿春第55章 我赵匡胤何德何能?第176章 去邺都第452章 皇孙第462章 一地鸡毛第168章 忠奸难辨第171章 我能说,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吗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2094章 太宗篇41 “议政楼”,整顿的风吹第253章 运筹千里王枢密第122章 连锁反应第126章 冬至宴2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国第139章 随驾带着御史第265章 秦凤既定第35章 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