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开宝新政

开宝元年,三月十五,皇帝大朝,主题只有一项,颁布新政条令。这场在刘皇帝这边酝酿了近半年,在东京庙堂筹议了一个多月,并在民间引起反响与波折的“治国新策”,终于在一种千呼万唤中出台了。

说是新政,却非变法,只是为应对大汉新的形势,在国家发展到新的阶段,而采取的更符合国情、民情治理策略。并且,虽然以皇帝的意志为主导,但明面上,却是由群臣各抒己见,综合意见,商讨而成,官僚臣子们的参与度很高,哪怕大部分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用。

而所谓“开宝新政”的主要思想,就一点,偃武修文,与民生养休息,所有的政令,其目的就指向一点,与民利惠。

在减轻民众负担的问题上,是朝野内外上下的共识,毕竟没有灭国统一的压力在那里,军事上在几年前重创辽国也大大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汉有充足的余地来进行调整,给百姓们降降压。

而在具体的施行上,当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减轻徭役,降低税收。经过群臣反复的商讨,再加刘承祐与宰臣们认真考虑,决定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其一,是最直接的,将丁身钱从原本每年每丁百钱,减到四十钱,并且,将成丁年龄,由二十岁提高到二十一岁。

不管是此前的租庸调制,还是大汉沿袭的两税法,原本都是没有丁身钱这个说法的,只是,在南方诸国,都有类似的税收,或收钱,或收粮,或纳绢布。于是国初之时,为了缓解财政艰难,三司使王章那个“吸血鬼”,也跟着制定了一个“丁身法”。

最初的规定,每年每丁缴纳两百钱,且以十六岁成丁,就这种苛政,早期的大汉朝廷的岂能得人心?王章岂能不被骂?并且,当时有很大一部分的丁钱,没能进入国库,而落入了地方节度的口袋,成了他们名正言顺敛财的手段,反正锅可以甩给朝廷。

那时候也是没什么办法,不编着名目搞钱,朝廷都快维持不下去,哪怕在刘皇帝掌控军政,开始进行乾祐改革后,也只取消了那些过于荒唐的杂税,而没有动丁身钱。

直到后来,却孟蜀,平河中,大汉局势趋于安稳,开始苦修内力,准备攻取淮南之后,刘皇帝才把丁钱给改得“合理些”,每年每丁降为一百五十钱,成丁年龄提高为十八岁。

虽然仍旧很重,但总归有了进步,对于那些黔首而言,也是种减负解压。后来,随着朝廷局面日渐好转,取淮南,收秦凤,定荆湖,刘承祐再度与民以利,于乾祐九年出巡还朝后,把丁身钱降低到百文,年龄提高到二十岁,一直到如今,而大汉的百姓们已经在赞扬皇帝仁慈了。

如今,再在丁税上减负,绝对会民情大悦,高赞圣君了,而新成长的平民百姓或许不会意识到,原本他们是不用缴纳这丁身钱的。

而仅此一项,按照户部与度支的测算,朝廷每年在丁税上就要损失上百万贯。而这道政令,对于江浙闽的百姓来讲,是最为友好的,以吴越为例,他们每年每丁是要交三百五十钱的,如今一下子被降到四十钱,对大汉朝廷的好感与认可岂能不暴涨?

其二,就是在每岁两税的配额上进行调整,根据人口、土地、财产、富庶程度等条件,而划定诸道税额。沿袭自唐时的两税制,有一个看起来很先进的原则,就是量入为出,根据前一年所得标准制定征收额度,然后摊派天下。

如此固然减少了朝廷的麻烦,但因“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理念,看起来是贫富均差,但是因为造成了人口的流动,并因户数变化而定额不变,而造成贫着愈贫,富者愈富的情况。

毕竟,在人口流动不受到巨大限制的情况下,都愿意往富庶的地区谋生,而人多了,摊薄下来,需要缴的税反而少了,穷的地方则反之。

当然,两税法如果只是弊端的话,也不可能延续这么多年而不被历代废除,这是国家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能够采取的税法,并在此制的助力下,商品经济得到腾飞,社会活力得到释放。

税额可以通过朝廷更改均衡,通过强权推行,但其中最让人忧心的一个弊端,就不得不重视了。那便是土地的自由买卖而造成的土地兼并问题,这是在两税税制下,一个避不开的问题。

当下,情况还不严重,人口还不多,土地富余,但过个几十年,就不一样了。因此,为了在此方面加以限制,决定增加土地交易税,课以重税,但凡买卖土地,买卖双方皆缴纳两成的税。

关于土地的问题,刘皇帝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谓摊丁入亩,并不是一把无往而不利的利器,且以大汉如今的发展程度,还远不到那一步。

当下,最合适的办法,还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政策调整,同样能够起到大发展的效果,助力经济腾飞。

除以上两则之外,在其他方面,同样体现着重农的思想,比如之前在东京引起风波的粮价政策,对于种地的农民而言,粮价涨了,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好处。

同时,在全国各地兴建义仓、增加公粮储备的政策,除了对凶荒的预防之外,也考虑到,在丰年之时,由官府出钱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百姓手中购粮,一举两得。

另外,由于官府收税,以货币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缺少钱绢的百姓来说,很容易在交易的过程中吃亏,以三年为周期,制定一个商贾购粮的最低价格。

总之,此次的开宝新政,主要目的,就是减轻黎民的负担。大汉的农民,可以说获得了自开国以来最好的优待。当然,他们也值得,毕竟在过去的十五、六年,就是靠着对他们的剥削方才有实力去建立功勋,成就大业。

第339章 走向“词帝”之路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377章 难知祸福的决议第356章 太子犒军,限期已至第151章 凋零第197章 开封扩建第218章 皇帝未至,厮杀已烈第210章 问题来了,谁做主帅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猎天子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庆,巡幸西南第67章 又去一老第310章 海路主将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289章 大汉宰相不好做第70章 安东大开发1第127章 皇城司第94章 宽仁的处置第100章 无法避开的钱粮问题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89章 安南冬归人第106章 陈觉怯战观成败第35章 东归第101章 刘知远在洛阳第213章 纡尊降贵第183章 李相为帅第442章 金玉满仓,堆积如山第149章 河东巡抚第1749章 调教契丹第149章 河东巡抚第1793章 又一个四品大员没了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第67章 满廷反对亦无效第194章 杨邠案(2)第14章 腹黑之谋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协的,装傻的,跑偏的第295章 北伐的尾声4第372章 刘皇帝的孝心第1745章 东京大爆炸第97章 宣慰司将提上日程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争储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111章 暂息伐蜀之心第126章 冬至宴2第61章 赵二为官第35章 唐将空谈第290章 定要让汉旗扬于上京第1742章 漠北来人第291章 酬功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时代第13章 考校第118章 考虑结束战争第240章 家宴第23章 夜宴第70章 安东大开发1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85章 浮雕第98章 温柔乡第214章 正在准备整顿朝纲的耶律贤第230章 主动出击第2094章 太宗篇41 “议政楼”,整顿的风吹第58章 正面互怼第140章 崇政殿听政2第96章 刘皇帝就是定海神针第418章 洗礼第125章 文盲将军第466章 亟需改变第258章 火烧威武城第192章 姑藏城头感慨多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198章 辽国变故第31章 进军令第6章 “座谈会”第504章 最后的旅途4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77章 耶律妃第461章 癫狂?第154章 南唐来使1第121章 大朝第289章 捷报齐至第431章 吐蕃之乱 可安心乎第15章 马楚内乱第172章 川蜀定制,钟谟汇报第224章 邺都文武第59章 皇帝与太子第81章 内外变动第95章 掘地求生第180章 博弈第248章 耶律屋质真正的建议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84章 灭佛伊始第138章 刘皇帝认可世宗篇39 寇准罢相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151章 开宝七年半岛史话·话说林邑第47章 陶谷自荐第49章 求援